第一節 實踐及其作用教案
第一節 實踐及其作用教案第一課時 實踐的特征
●教學目標
知識方面
識記:實踐的概念,即實踐概念的兩層含義。
理解:比較實踐的三種基本形式及它們對社會發展所起的不同作用。
(1)實踐是客觀的物質性的活動。
(2)實踐是有意識、有目的的能動性活動。
(3)實踐是社會性、歷史性的活動。
運用:依據實踐的三個基本特征能用具體實例給予闡釋。
能力方面
通過教學,培養和提高分析理解能力。
使學生養成分析和綜合的思維能力,以及歷史地、辯證地分析問題的能力。
覺悟方面
(1)通過實踐觀點的學習,使學生樹立馬克思主義的科學實踐觀。
(2)結合實踐第一個特征的學習,使學生在實踐問題上堅持唯物主義的世界觀。
(3)聯系實踐第二個特征的學習,培養學生在實踐中的創新意識。
●教學重點
實踐是有意識有目的的能動活動。這是實踐的第二個特征,它最能表現實踐本質的特征。因為實踐是人們改造客觀世界的活動,是主觀見之于客觀的活動。它受意識能動性的指導,有目的有計劃地進行,最終要引起客觀世界的改變,創造出客觀世界原來沒有的物質形態、物質關系。意識的目的性、結果的創造性,這就是實踐最重要的特征,是其他什么東西絕不會具有的,只有實踐才獨有的本質特征。所以說,實踐的第二個特征是教學重點。教學中要分析好這個特征,可以引導學生更深刻地理解實踐的含義。
●教學難點
實踐是客觀物質性活動與實踐是有意識有目的的能動性活動的關系。實踐的第一個特征強調客觀性、物質性,第二個特征強調有意識有目的的主觀性,學生學習中容易形成這二者是自相矛盾的,或者是用一個特征否定另一個特征的看法。如何把二者統一起來,是理解中的一個難點問題。
●教學方法
講述分析相結合法。
●教具準備
投影材料
●課時安排
一課時
●教學過程排
[復習提問]
師:1.什么是理想?
2.理想與現實的關系?理想怎樣才能轉化為現實?
(設計此問題的目的在于通過復習,引出新課學習的內容)(學生回答后,教師歸納)
理想是關于未來的藍圖和設想。理想源于現實,又高于現實。理想屬于社會意識,是社會存在的反映。理想產生于現實的需要,是時代的產物,是現實的發展方向。理想是比現實更高遠、更美好的目標。理想可以轉化為現實。但不是今天的現實,而是明天的現實。要把社會理想或職業理想轉化為現實,需要多方面的條件,特別需要艱苦奮斗。需要人們創造性的勞動。
[導入新課]
馬克思主義認為,人們對客觀世界的認識和改造,人生價值和理想的實現,都離不開社會實踐。
師:什么是實踐?為什么要投身社會實踐?怎樣才能更好地投身社會實踐?為解決這些問題我們來學習第八課。
[講授新課]
第八課 自覺投身社會實踐(板書)
同學們先粗讀一下第一課的引語、節標題、框標題。從總體上大致了解一下這一課要學習哪些知識。
(學生閱讀后,教師用投影儀或幻燈出示第八課知識框架結構)
(放投影)
這堂課,我們先學習第一節中第一課時的內容。
第一節 實踐及其作用(板書)
一、實踐的特征(板書)
引言中河北農大的師生們為什么要開展走“太行山道路”的活動,這個活動從哲學的角度說叫什么活動,(學生回答后,教師歸納)知識分子與實踐相結合,與人民群眾相結合,才能有所作為。這個活動從哲學角度說叫實踐。(緊接著提問并板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