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課 透過現象認識本質教案
第一節要重視發揮主觀能動性(板書)
師:人為什么要重視發揮主觀能動性?人怎樣才能正確地發揮主觀能動性?要回答這兩個問題,首先要明確什么是人的主觀能動性。什么是人的主觀能動性呢?
生:主觀能動性也叫自覺能動性,是人類特有的能力和活動。
師:人是自然發展的產物,人也是社會發展的產物。人不僅有自然性,還有社會性,人會在主動地、有意識地處理生產關系以及生產關系所決定的其他各種關系中調整存在狀態,我們說“人區別于物”的“物”,主要不是指一般的物,主要是指人以外的其他“動物”。所以,我們是以生產實踐為基礎來考查人與物的區別。
一、主觀能動性是人區別于物的特點(板書)
(可在標題“人”“物”處重點標劃)
1.主觀能動性也叫自覺能動性,是人類特有的能力和活動(板書)
師:所謂自覺,就是主動用自己的意識調整自己的行為,以符合社會的要求,這是人所特有的。所以我們說,自覺能動性是人類特有的能力與活動。
2.主觀能動性包括一個方面(板書)
師:請同學們粗讀教材第2頁至第5頁,看看人的主觀能動性包括哪些方面。
在同學回答后,老師補上板書“三”,并講解第一個方面。
(1)人類認識世界的能力以及人們在社會實踐的基礎上能動地認識世界的活動——“想”(板書)
師:想問題就是認識世界。什么是認識?
生:認識是人腦對客觀事物的反映。
師:人們在同客觀世界的接觸過程中,客觀事物反映到人的頭腦中,就形成了認識。認識是人主動地去感知對象,去理解對象的結果。意識是客觀事物在人腦中的反映,即無論是自覺還是不自覺,只要客觀事物作用于人的感覺器官,人就會有意識發生。因此二者是有區別的。
放投影:
師:人類認識世界是積極的、能動的,是主體對客體的能動的反映,即具有主觀能動性。具體表現在三個方面:
第一,人類不僅能認識事物的表面現象,更能認識事物的本質和規律(板書)
師:人類積極能動認識世界的能力和活動首先表現在:人不只是反映事物的外部的表面的現象,而且具有抽象思維能力,能通過思維把握事物的本質和規律。只有人類才具有這樣的能力。認識事物的本質和規律是屬于認識能力,還是屬于認識活動?
生:這一點既是指認識能力,是人高于一般動物之處;又是講認識活動、認識事物的本質和規律是人特有的認識活動。
師:正是因為人的認識的這一點,才有各門科學理論知識,才使人超出了動物界。
師:人類基因組“工作框架圖”的繪制成功,那就不是一般的認識活動,而是對大量的生命現象中具有本質性、規律性的東西的研究和探索,對此進行研究、發現的活動和能力,只有人類具有,任何其他動物都不可能具有。
(也可讓學生用類似實例說明)
第二,人類的認識活動具有計劃性、目的性(板書)
師:面對自然災害,動物只能逃生,而人卻在思考著怎樣戰勝自然災害,人可以想方設法創造條件,制造儀器設備,建立實驗室,設計各種方案,去探索事物的奧秘,不達目的決不罷休。
生甲:人類對外層空間的探索和研究,我國的“神舟五號”航天成功,龐大的開支,周密的計劃,也有明確的目的,是為了人自身的生存和發展。
生乙:人類基因組“工作框架圖”的繪制成功,給全人類帶來了福音,這還僅僅限于認識活動,尚未到具體操作階段,但已經令全世界振奮。這一研究集中了許多科學家,是人類的共同探索,探索人類自身的狀況,為的還是更好地生存和發展。其計劃性、目的性同樣 很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