矛盾是事物發展的源泉和動力教案
一、創設情境
教師:上節課下課的時候布置給大家的作業都準備了吧,下面我要請幾位同學來向全班介紹說明自己找的關于矛盾的事例那些同學來說一下?(學生所講內容對錯與否,教師暫不評價,針對出現的問題,在隨后的教學中點評糾正)
(學生可能回答的有:資產階級與無產階級、教與學、同化與異化、遺傳與變異、 自由與紀律……)
教師:好的,看來大家課后都很認真地預習了新課,并作了思考。大家先記下他們所說的事例,我們會在接下來的學習過程中分析這些例子。現在給大家欣賞一首艾青的詩——光的贊歌,大家可以出聲朗讀,感悟這首詩的同時找出詩的當中矛盾的詞語。
(ppt)光的贊歌 (節選)﹨原著:艾 青﹨每個人的一生﹨ 不論聰明還是愚蠢﹨不論幸福還是不幸﹨ 只要他一離開母體﹨就睜著眼睛追求光明﹨我們從千萬次的蒙蔽中覺醒\我們從千萬種的愚弄中學得了聰明﹨統一中有矛盾、前進中有逆轉﹨運動中有阻力、革命中有背叛﹨甚至光中也有暗﹨甚至暗中也有光﹨不少丑惡與自私﹨隱藏在光的下面﹨
學生討論,老師引導總結如“聰明與愚蠢”“光與暗”等等,引出課題,導入新課。
(老師:這些詞語都是一一對應的,相互對立,如果少了一方,另一方就不能存在了)
二、講授新課
(一)矛盾的同一性和斗爭性
教師:請大家根據剛才我們的舉例,試著概括出矛盾的含義。
1、矛盾的含義
矛盾就是反映事物內部對立和統一關系的哲學范疇,矛盾就是對立統一。矛盾的對立屬性是斗爭性,矛盾的統一屬性是同一性。
注意:這里所說的“對立”與“統一”是指矛盾內部的對立統一的兩個方面,不能把它具體化成就是“對立”和“統一”兩個詞,大家一定要明了這一點。就像是“物質”這個哲學范疇,不能把它具體成每個事物一樣。
(教師扣住“對立”、“統一”進行概念分析,并結合前面學生的舉例及詩句中的詞加以點評。)
教師:為了更好地掌握矛盾這個概念,請大家把書翻開到課本67頁,閱讀課堂探究,并討論思考下面的兩個問題。
問題探究:1、愛因斯坦給光下的定義包含了什么哲學道理?
2、“自然界喜歡矛盾”,這里所說的“矛盾”是什么意思。
學生回答:略
老師提示:愛因斯坦給光下的定義包含了哲學上的“矛盾”的觀點,“自然界喜歡矛盾”里的“矛盾”就是哲學上講的矛盾的含義,不是邏輯矛盾。
邏輯矛盾是指人們在敘述或回答問題時出現的首尾不一、互相“打架”的現象;辯證矛盾是指事物本身所包含的既對立又統一的關系。
創設情境,多媒體播放:漫畫《自相矛盾》的故事。《韓非子》中有一寓言:“楚人有鬻盾與矛者,譽之曰:‘吾盾之堅,物莫能陷也。’又譽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無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應也。夫不可陷之盾與無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矛盾之說也。”
請問:寓言中所說的“矛盾”與唯物辯證法所講的矛盾是一回事嗎?為什么?
教師引導:《韓非子》寓言中“矛盾之說也”,指的就是邏輯矛盾,是指語言之間相互對立,前后矛盾;但作為兵器的矛和盾,也確實有對立統一的關系。
2、矛盾的同一性:是矛盾雙方相互吸引、相互聯結的屬性和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