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識的作用》教學設計
讀報紙,看電視,聽廣播,我們每天都會為災區人民正視災難、自強不息的事跡所感動。一位教師在地震發生之時毅然組織學生撤離,把死亡留給自己,成就了生命的永恒;一位女民警在得知父母及女兒在地震中遇難的消息后,挺住不哭,依然堅守工作崗位;眾多遇險群眾挑戰生命存活72小時的極限,在廢墟下掩埋100多個小時之后被救出時,依然頑強地活著,創造了世界上生命的奇跡……面對災難,選擇堅強。這些舉不勝舉的可歌可泣的事跡,真的催人淚下。它所折射出的災區人民不怕艱險、堅強不屈的精神,可以從中華民族精神寶庫里找到淵源。
地震無情人有情,大災降臨有大愛。牽掛災區,愛心如潮。尤其是一些志愿者,給人們留下了難以忘懷的印象。在成都雙流機場幫助裝卸貨物的,90%的人是志愿者,其中活躍著一支100多人的老兵志愿隊;安徽省蚌埠市的劉氏四兄弟,自帶兩臺重型挖掘機,奔赴四川災區救災……一方有難,八方支援。中華民族的團結協作精神在抗震救災工作中得到了充分體現。
中國感天動地的抗震救災壯舉,向世界展示了中國的巨大凝聚力,向世界展示了中國人愈挫愈奮的無畏形象,贏得了國際社會的廣泛贊譽,稱贊“為世界樹立了榜樣”,這也恰恰證明:中華民族精神在抗震救災斗爭中譜寫了一曲響遏行云的時代壯歌!
泱泱中國需要始終不渝地繼承和發揚偉大的中華民族精神,企盼中華民族精神永駐神州大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