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高考地理考前復習回歸書本
☆地震:
1、成因:地殼運動(構造地震)
中國多地震原因:臨近環太平洋火山地震帶(亞歐板塊—太平洋板塊)與喜馬拉雅火山地震帶(亞歐板塊—印度洋板塊)
2、破壞程度大小原因:自然:震級大小;距震中距離;震源深度
人文:發生時間;人口密度、城市經濟發展狀況;建筑物抗震程度;人員防震自救意識
3、引發的次生災害:泥石流、滑坡(地表破碎)、堰塞湖、工廠有毒物質泄露造成的環境污染、瘟疫(人員死亡)
4、損失:嚴重人員傷亡;破壞建筑物;引發次生災害(如上)
5、措施:①加強研究 ②建立預警系統、加強監測 ③提高建筑物抗震程度
④進行防震教育 ⑤提升防震意識與自救能力
☆泥石流
1、成因:自然:①山區地形坡度大 ②地表多輸送堆積物
③植被覆蓋率低 ④充足的水(強降水、潰壩、冰雪融水)
人為:①破壞植被 ②破壞地表 ③開礦等人類活動
2、危害:①掩埋村鎮 ②沖毀建筑物與道路、礦山等
3、措施:①加強研究 ②建立預警系統、加強監測 ③人類活動避開泥石流多發區
④建設護坡林、堤壩,進行截流(工程措施) ⑤植樹造林(生物措施)
☆滑坡
1、成因:①山區地勢起伏大,巖體、土體不穩定,有滑動面
②重力作用(降水、地震、人類活動加劇滑坡發生)
2、措施:①加強研究 ②建立預警系統、加強監測 ③人類活動避開滑坡帶(如修路)
③工程措施:護坡、加固巖體、消除地表水地下水危害
環境問題(環境污染、生態破壞、資源短缺)
環境污染:
☆酸雨問題 (ph<5.6的各種降水)
形成條件:①有大量酸性污染物如硫氧化物(so2)和氮氧化物(nox);②濕潤的氣候,降水多;③山谷、盆地地形(如四川盆地)酸性氣體不易擴散;④有逆溫現象。
主要污染源:工礦企業、家庭爐灶、交通工具燃燒煤、石油和天然氣,排放so2、nox;有色冶金工業大量排放so2
酸雨帶來的影響:① 酸雨使河湖水酸化,影響魚類生長繁殖,乃至大量死亡;
② 使土壤酸化,危害森林和農作物生長;③ 腐蝕建筑物和文物古跡;④ 危及人體健康。
世界三大酸雨區:歐洲、北美、中國長江以南。
我國酸雨污染嚴重的地區:貴州、湖南、江西、四川、廣東等省區:有色冶金工業發達,大量排放酸性氣體;滬寧杭、京津唐、遼中南工業基地:工礦企業、家庭爐灶、交通工具燃燒煤、石油和天然氣,大量排放酸性氣體。
減少酸雨根本途徑:減少人為硫氧化合物和氮氧化合物的排放
① 調整能源結構,使用清潔能源,減少礦物燃料的消費量;
② 進行技術改造,積極發展潔凈煤技術和潔凈燃燒技術,提高資源的利用效率;
③ 研究煤炭中硫資源的綜合利用、變廢為寶,回收so2氣體制成硫酸。
☆赤潮問題:珠江口、杭州灣、渤海等。
自然原因:春夏溫暖季節,風和日麗;洋流緩慢,水溫較高;封閉海灣。(外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