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高考地理考前復習回歸書本
②平原、洼地等地形平坦低洼的地形單元以流水沉積作用為主:
形成的地表形態有沖積平原、河口三角洲、沖積扇;
主要的生態環境問題是堵塞河道、洪澇災害加劇;
2. 風力作用:多發生在干旱、半干旱地區;
①高原、山地等地形起伏大的地形單元主要以風力侵蝕作用為主:
形成的地表形態有風蝕洼地、風蝕溝谷、風蝕蘑菇、裸巖荒漠;
②平原、洼地等地形平坦低洼的地形單元主要以風力沉積作用為主:
形成的地表形態有沙壟、沙丘;
主要的生態環境問題是土地的荒(沙)漠化、次生鹽堿化;
3.冰川作用:挪威的峽灣、“千湖之國“芬蘭的湖泊、波德平原與東歐平原形成的主要外力、北美五大湖
10、地域分異規律:
緯度地帶性(太陽輻射的緯度差異導致熱量不同)
經度地帶性(距海遠近不同導致水分不同)
垂直地帶性(隨著海拔的升高水熱都在變)
☆ 影響雪線高低的因素(雪線是指永久冰雪下限的海拔高度)
主要影響因素有兩個:一是氣溫(陽坡雪線高,北半球南坡是陽坡);
二是降水量的大小(影響降水量的因素是坡向,迎風坡降水量大雪線低);
例如:天山北坡雪線低、喜馬拉雅山的南坡比北坡雪線低;阿爾卑斯山北坡雪線低
☆ 影響山地垂直自然帶譜的因素
1. 山地所處的緯度(緯度越高帶譜越簡單);
2. 山地的海拔(海拔越高,帶譜可能越復雜);
另外,影響同一帶譜分布的海拔高度主要取決于熱量(即陽坡高和陰坡低);
11、人口問題
☆ 發展中國家人口問題的不利影響及對策:
問題:人口增長過多過快,龐大的人口基數和較高的自然增長率形成人口壓力,給資源和環境帶來巨大壓力,造成人均資源減少、就業困難、生活水平下降和環境污染日益嚴重等種種資源和環境問題,制約社會經濟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
措施:實行計劃生育,控制人口數量,提高人口素質,改善人口結構,使人口增長與社會經濟發展相適應,與資源利用和環境保護相協調,實現可持續發展.
☆ 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城市人口老齡化帶來的問題的不同側重點:
① 發達國家人口老齡化:
問題:人口老齡化嚴重,勞動力短缺,制約資源開發與經濟發展。
措施:鼓勵生育 ,接納移民。
② 發展中國家城市人口老齡化:
問題:人口老齡化,青壯年負擔過重以及贍養眾多孤寡病殘老人。
措施:關心照顧老人,建立社會保障、完善社會服務體系。
☆人口遷移的原因:經濟因素、政治因素(政策、戰爭、政治變革)、社會文化因素(宗教、種族)、生態環境因素(自然災害)和其他(年齡、性別、距離)
人口遷移的主要、經常起作用的原因:經濟原因
美國老年人口向陽光地帶遷移原因:①自然原因:緯度高,氣候寒冷;②社會原因:工業發達,環境污染嚴重。
☆人口遷移的影響
a. 對遷入地影響:
① 獲取足夠的勞動力;② 有利于當地資源的開發;③ 給城市環境造成影響。
b. 對遷出地影響:
① 加強與外界在經濟、文化、科技等方面的交流;② 有利于緩解當地的人地矛盾;
③ 有利于增加收入,促進社會經濟發展
☆ 人口合理容量的影響因素:自然環境和資源優劣、地域的開放程度、科技水平、社會經濟發展水平
12、城市地域功能分區形成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