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高考地理考前復習回歸書本
15、交通運輸網中的線的區位分析:自然因素;經濟因素;社會因素;科技因素等
自然因素:
(1)地形地質:山地:盡量沿等高線修筑,盡量避開地形地質復雜的地區(隧道避開斷層,陡坡上修成“之”字型彎曲或開鑿隧道,)
(2)水文:避開沼澤地,盡量避免跨越河流,減少橋梁總長度、投資、施工量
(3)氣候:注意暴雨、大風等出現的強度和頻率,凍土、積雪的深度,橋涵孔徑大小、路基高度都需要根據當地暴雨強度來設計
(4)土地:少占耕地。
社會 經濟因素:
⑴合理布局交通運輸網;(2)促進沿線經濟發展:客貨運量增大,加快物資流通。
(3)資金:盡量減少橋梁隧道,縮短里程,節省投資。
(4)人口分布:盡量聯系城鎮、人口稠密區、最大限度受益。(注:鐵路、公路國道線基本方向以直達為主,并適當照顧沿線重要經濟點,通過城市時應從城市邊緣經過(減輕對市內交通的影響)省道等地方性公路,則以滿足地方經濟發展和居民需要為主,可以通過當地的居民點、車站、碼頭等)。
(5)污染:干線不要穿過城區、遠離重要文物古跡。
(6)政治:京九線——維持香港穩定與繁榮;進藏鐵路——加強援藏,鞏固國防。
(7)科技是保障:青藏鐵路解決了三大技術難題。
典例:
簡述西南地區的地形條件對西南交通建設的不利影響。
① 地跨三大階梯,地勢起伏大;
② 青藏高原地勢高,雪山連綿、冰川廣布、多凍土;
③ 橫斷山區山河相間、縱向排列、山高谷深;
④ 四川盆地周圍山嶺環繞,盆地內部低山丘陵起伏;
⑤ 云貴高原喀斯特地貌發育,地形崎嶇
⑥ 地殼運動強烈,多地震、滑坡與泥石流。
16、商業中心形成的條件:
① 周圍有穩定的商品來源區和銷售區;② 便利的交通運輸條件,便于商品集散。
17、成因類問題歸納:
氣象災害:(干旱、臺風、寒潮、沙塵暴等、暴雨洪澇、)
☆干旱:
干旱成因分析:自然原因(降水時間分布和空間分布不均、地表徑流量小)、人為原因(生產生活用水量大、水污染、利用率低等)
干旱對策:跨流域調水、修建水庫、節約用水、治理水污染、擴大淡水來源:如海水淡化
典例分析:
⑴ 華北地區缺水問題:
產生原因:① 自然原因:溫帶季風氣候,全年降水少,河流徑流量小;降水變率大;春季蒸發旺盛。② 人為原因:人口稠密、工農業發達,需水量大;水污染嚴重;浪費多,利用率低;春季春種用水量大。
治理措施:① 南水北調;② 修建水庫;③ 控制人口數量,提高素質;④ 減少水污染;減少浪費,提高利用率;⑤ 限制高耗水工業的發展;⑥ 發展節水農業,采用滴灌、噴灌技術,提高利用率;⑦ 實行水價調節,樹立節水意識;⑧ 海水淡化等。
⑵ 華北春旱自然原因:春季氣溫回升快,蒸發旺盛;降水稀少。
⑶ 東北無春旱的原因: 緯度較高,氣溫較低,春季有積雪融水。
⑷ 江淮:伏秋連旱(受副高控制,下沉氣流,降水少,氣候干燥)
⑸ 西南、華南:冬春連旱(降水少,喀斯特地貌地表水滲漏嚴重)
⑹ 西南干旱原因及解決措施
原因:(自然和人為角度分析)
自然原因:①當西南季風來得晚,去得早,或者風力較小時,我國西南各省便會出現不同程度的旱災,今年尤為嚴重。②我國西南地區以流水侵蝕的喀斯特地貌為主,降雨之后,在地表無法積水,積水會很快滲入地下流走。③在厄爾尼諾的影響下,南海、中南半島到西印度洋的對流活動受到抑制,不利于孟加拉灣和中南半島以及云南地區的暖濕氣團活動,導致降水偏少。④在地形封閉的局部河谷地段,水分受干熱影響而過渡損耗,這里的森林植被難以恢復,缺水使大面積的土地荒蕪,河谷坡面的表土大面積喪失,露出大片裸土和裸巖地。這樣就形成了干熱河谷,這往往會伴隨著一種自然現象——焚風。一旦有焚風過境,氣候將變得炎熱而干燥,強大的焚風亦可造成干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