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高考地理考前復習回歸書本
人為原因:沿岸地區人口稠密、經濟發達,工業廢水、農業生產中的廢水都含有大量的有機物、重金屬、無機鹽;生活污水未經處理流入江河、湖泊,匯入大海,使近海水體中氮和磷的含量過剩,造成海水富營養化。(根本原因)
易發生赤潮的時間:赤潮易發生的時間段為5月~10月。
帶來危害:①海水富營養化,浮游植物繁盛,使魚類窒息、中毒死亡;②危害人體健康;③影響海洋旅游業。
生態破壞:
☆全球變暖(溫室效應)問題
自然原因:太陽活動、火山活動、地殼運動等。
人為原因:① 燃燒礦物燃料,釋放大量的co2
② 森林被大量砍伐,植物吸收的co2減少,使大氣中co2的含量增多
對全球生態環境、社會經濟的影響:
1)導致生態系統的調整。2)海平面上升,沿海低地國家、地區被淹:① 海面因溫度升高而膨脹,導致海平面上升;② 極地增溫強烈,部分極冰融化;
3)世界各地區降水和干濕狀況發生變化,導致各國農業經濟結構的變化(高緯度地區增產、低緯度地區減產)① 干旱地區將變得更干旱② 溫帶耕作業發達的地區,因氣溫升高,蒸發加強,氣候會變得更干旱、退化成草原③ 亞寒帶某些地區,因氣溫升高,熱量條件有所改善,適應溫帶作物生長4)對工業的影響;5)可能導致干旱、洪澇、暴雨的災害事件的增加;6)對人體健康的威脅增加。
緩解全球氣候變暖的措施:① 減少燃燒化石燃料,降低co2的排放量;② 植樹造林,大面積植樹造林,降低co2濃度;③ 改善能源結構,開發新能源,推廣使用綠色能源; ④ 發展技術,提高燃料的燃燒效率;⑤ 加強國際合作,全球共同行動。
☆臭氧層被破壞,臭氧層空洞擴大,太陽紫外線輻射增加.
a. 臭氧空洞的成因:
① 太陽活動等自然原因影響使平流層臭氧量減少(自然)。
② 人類使用氟氯烴化合物等物質在低空不易分解,上升到平流層,消耗大量臭氧,使臭氧層變薄或出現空洞(人為);
b. 臭氧層破壞對地球環境和生物的影響:使到達地面的太陽紫外線輻射增強:
一方面直接危害人體健康,另一方面對生態環境和農林牧漁造成破壞。
( 使得到達地面的紫外線輻射增強,從而引發皮膚癌、白內障和某些傳染病,此外還會擾亂水生和陸生生態系統的食物鏈,造成一些生物滅絕,并使農作物減產,導致糧食危機。)
c. 南極地區的臭氧在9—11月含量最低(聯系季節我國秋季)
d. 氯氟烴等氣體主要源于北半球,卻對南極上空臭氧層造成嚴重破壞,引起這些物質遷移的原因是:通過大氣環流輸送到南極上空
e. 措施:① 減少并逐步禁止氟氯烴等消耗臭氧物質的排放;② 積極研制新型的制冷系統;
③ 各國共同行動,加強國際合作。
☆咸潮
咸潮多發生在沿海(或河口)地區,以冬季最為嚴重
成因:自然原因:①冬季降水少,氣候干旱,河流正處枯水期,流量較小;(河流)
②氣候變暖,海平面上升; (氣候)
③地勢地平,河汊縱橫;(地形)
④朔望月天文大潮加劇了咸潮。(天文)
人為原因:①人類生產、生活用水增多; ②下游無序采沙,使河床降低等。
危害:①對人體健康造成危害;
②對企業生產造成威脅,生產設備容易氧化、腐蝕,鍋爐容易積垢;
③造成地下水和土壤內的鹽度升高,危害到當地的植物生存,農業減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