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高考地理考前復習回歸書本
(1) 對氣候的影響:可以促進高、 低緯度間熱量的輸送和交換,對全球熱量平衡起著重要的作用。
(2) 對海洋生物資源分布的影響
(3) 對航海等人類活動的影響:順洋流航行速度快逆洋流航行速度慢;寒暖流相遇,往往形成海霧,對海上航行不利。
(4) 對污染物的影響:有利于污染物的擴散,加快凈化速度,但使污染范圍擴大 .
厄爾尼諾:
a.概念:每年年終圣誕節前后,南美的秘魯和厄瓜多爾沿岸海溫上升的現象稱為厄爾尼諾現象,它是熱帶海洋和大氣相互作用的產物。它就象一口“暖池”,通過表層溫度的變化對大氣加熱場產生變化進而給各地的天氣帶來變化,使原來干旱少雨的地方(如秘魯沿岸)產生洪澇,而通常多雨的地方(印尼、澳大利亞東海岸)易出現長時間的干旱少雨。
b.“厄爾尼諾”對氣候的影響:
① 中、東太平洋及南美太平洋沿岸國家異常多雨,甚至出現洪澇災害;
② 熱帶西太平洋降水減少,印度尼西亞、澳大利亞發生嚴重干旱。
③ 厄爾尼諾發生時,由于水溫高、秘魯漁場浮游生物減少,魚得不到食物而大量死亡,所以以魚為食的海鳥也將死亡或遷徒。影響生態環境
c.厄爾尼諾現象對我國所造成的氣候異常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① 臺風減少;
② 是我國北方夏季易發生高溫、干旱。
③ 我國南方易發生低溫、洪澇。
④ 在厄爾尼諾現象發生后的冬季,我國北方地區容易出現暖冬。
拉尼娜現象影響我國氣候
“拉尼娜”是西班牙語“圣女”的意思,指赤道附近東太平洋水溫反常下降的一種現象,其引起的氣候變化特征恰好與赫赫有名的“厄爾尼諾”相反,并與厄爾尼諾同成為當前預報全球氣候系統異常的最強信號。
9、地質作用的分類及形成的地貌:
地質作用:內力作用(地殼運動、巖漿活動、變質作用、地震)
外力作用(風化、侵蝕、搬運、沉積、固結成巖)
☆內力作用及地貌:地質構造(地殼運動引起的地殼變形、變位):褶皺和斷層
運用地質作用與板塊運動(板塊內部地殼比較穩定,板塊交界處,地殼比較活躍及板塊的碰撞或張裂)來解釋判讀分析與地形有關的地理知識
例1:剛果盆地的形成原因:剛果盆地原來是內陸湖,后經地殼抬升,河流下切,湖水外瀉而成.
例2:死海(貝加爾湖、坦噶尼喀湖、吐魯番盆地、汾河谷地、渭河谷地)成因:
內力作用----斷裂陷落
例3:廬山(華山、泰山)的形成:斷塊山地;東非大裂谷:斷層
例4: 落基山:美洲板塊與太平洋板塊相撞形成
安第斯山:美洲板塊與南極洲板塊相撞形成 -----( 易與落基山混淆 )
喜馬拉雅山:亞歐板塊與印度洋板塊相撞形成
例5:地貌倒置的產生:
① 背斜成谷:背斜頂部因受張力,易被侵蝕成谷地。
② 向斜成嶺:向斜槽部因受擠壓,堅實不易被侵蝕,成稱為山嶺。
☆外力作用及地貌
1. 流水作用:多發生在濕潤、半濕潤地區;
①高原、山地等地形起伏大的地形單元主要以流水侵蝕作用為主:
形成的地表形態有河谷(峽谷、v型谷)、瀑布、溶洞、石林、(喀斯特地貌)黃土高原千溝萬壑的地表形態; 主要的生態環境問題是水土流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