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高考地理考前復習回歸書本
1.選在河流峽谷處或盆地、洼地的出口處(因為工程量小,工程造價低);
2.選在地質條件較好的地方,盡量避開斷層、喀斯特地貌等,防止誘發水庫地震;
3.考慮占地搬遷狀況,盡量少淹良田和村鎮;
☆ 河流洪澇災害的成因分析
自然原因(主要從三個方面考慮:水系特征(缺少天然的入海河道(如淮河);水系支流多(海河:扇形水系 長江:樹枝狀水系;主支流同時入汛,加劇洪澇);河道彎曲(如荊江河段),匯水集中,排水困難,行洪不暢)、水文特征、氣候特征);
人為原因(主要從三個方面考慮:植被破壞、圍湖造田、占用破壞河道);
例如:長江洪災的原因?
(一)自然原因:
1.水系特征:(1)流域廣,支流多; (2)中上游植被破壞嚴重,含沙量增大;
(3)中下游多為平原,(荊江段)河道彎曲,水流緩慢,水流不暢;
2.水文特征:流經濕潤地區,降水豐沛,干流汛期長,水量大;
3.氣候特征:有些年份,氣候異常,流域內普降暴雨,造成洪水泛濫;
(二)人為原因:
1.過度砍伐,植被破壞嚴重,水土流失加劇造成流域涵養水源、調節徑流、削峰補枯能力降低;泥沙入江,淤積抬高河床,使河道的泄洪能力降低;
2.圍湖造田,泥沙淤積,從而導致湖泊萎縮,調蓄洪峰能力下降;
3.此外,人類活動占用及破壞河道;
☆ 河流的治理措施
上游:治理原則是調洪,做法是①修水庫(開發水能,加強灌溉,調蓄徑流);②植樹造林(減少水土流失及河道泥沙淤積);
中游:治理原則是分洪、蓄洪,做法是修水庫,修建分洪、蓄洪工程(調蓄洪水);
下游:治理原則是泄洪、束水,做法是①加固大堤;②清淤疏浚河道,開挖新河道(便于航運和泄洪);
此外,還可采取:調整產業結構以減輕生產活動對區域生態環境的壓力;控制工業及生活廢物的排放以減輕河水污染;
☆ 水資源緊張的原因以及解決缺水問題的措施
原因:自然原因:淡水資源總量有限,時空分布不均勻
人為原因:①人口增加,工農業發展,需水增多,用水量增大
②人對水體的污染和浪費嚴重,造成水質性缺水
③植被破壞嚴重,陸地蓄水能力減小
解決措施:開源:①修建水庫、跨流域調水解決水資源時空分布不均
②植樹造林,涵養水源
③海水淡化,人工增雨
節流:①節約用水,減少水的浪費
②防止和治理水的污染
③加強水資源的管理
8、洋流:(北半球是“8”字型,南半球為“0”)
世界洋流分布:(中低緯度大陸東岸是暖流,大陸西岸是寒流;中高緯度大陸東岸是寒流,大陸西岸是暖流。)
(1)在熱帶和副熱帶海區(中低緯度海區):形成以副熱帶海區為中心的大洋環流,北半球順時針方向流動,南半球呈逆時針方向流動
(2)北半球中高緯度海區:形成以副極地海區為中心的呈逆時針方向流動大洋環流;
(3)南半球中高緯度(如南緯40度)形成西風漂流(性質寒流)。
(4)北印度洋海區:形成季風洋流,冬季逆時針時針方向運動,夏季順時針方向運動。
洋流對地理環境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