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靈與自然溝通的渠道教學設計
渠道二——選取合適景物
景物豐富多彩,我們在某一時間地點,入眼的景物很多。不同的景物,其特征不同,文化所賦予它的固有含義不同,就適合表現不同的情意。因此,我們要選取適合表現自己情意的景物。如:
江畔獨步尋花 (杜甫)
黃四娘家花滿蹊,千朵萬朵壓枝低。
留連戲蝶時時舞,自在嬌鶯恰恰啼。
本詩寫于杜甫在飽經戰亂后,暫且在成都草堂有了一個安身之地,其心情是愉悅安寧的,故選取的景物是“千朵萬朵”的花、“戲蝶”、“嬌鶯”這些濃麗、美好景物,與作者情意契合。
登高 (杜甫)
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
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
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
此時杜甫寓居長江畔的夔州(今四川省奉節縣),長期飄泊,患有嚴重的肺病,生活也很困頓。此境此情下,筆下景物為“風急”、“天高”“ 猿嘯哀”、“無邊落木”、“不盡長江”、秋、“繁霜鬢”, 從蕭瑟的景物和深遠的意境中,可以體察出詩人壯志難酬的感慨之情和悲涼心境。
同是寫秋,劉禹錫因心情愉悅,詩為“晴空一鶴排云上”,選景為“晴空”“一鶴排云”。
課堂練習:先在心中醞釀某種情意,然后帶上這種情意,從下圖中選取適合的景物,來表達這種情意。(此處可安排多幅圖)
渠道三——熟悉典型意象
有些景物,因其特征明顯,自古以來,人們就賦予了它們某些含義,已經約定俗成,成為典型意象,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如:
樹直——人性正直
!男貙掗煛⒆杂伞鈩、深邃
浮云——游子、飄泊
西風——落寞、惆悵、衰敗、游子思歸
鄉村——思歸、厭俗、田園風光、生活氣息、純樸美好、安逸寧靜
如果我們多接觸這些典型意象,熟悉這些意象,那我們就掌握了與自然溝通另一條渠道。(附資料典型意象,要求學生理解記憶)
渠道四——“以我觀物,物皆著我之色”
王國維言“以我觀物,物皆著我之色”,“登山則情滿于山,觀海則意溢于海”。
請看下面的例子:
“滿天垂著濕潤欲滴的云,時時像是忍著眼淚的樣子,竟或有一陣雨絲,追著颯颯的秋風撲上你的臉,但立刻又嘎然停止,像不屑哭泣似的。江水和天空像是一雙愁容相對的朋友,帶著沉痛的憂郁,和暗淡無光的灰色。橫臥在江天之間的綠洲,也覺得很無味,收去了它的顏色。”
──摘自方令孺《古城的呻吟》
烏云滿天的天氣,我們經常遇見。我們最常用的描寫是“黑壓壓的烏云”,但方先生卻說那云似乎忍著眼淚。是的,因為方先生忍著眼淚。他在為他所訪問的傷兵而感動,而哭泣。江天一色,也是常見之景,“秋水共長天一色”多么出名,但方先生筆下的秋水,卻萬分的傷感,他說“江水和天空像是一雙愁容相對的朋友”,多么形象啊。不單獨烏云要流淚,天空、江水也那么傷心,悲涼的氛圍被渲染得夠淋漓盡致的了。但作者還覺得不夠,他還要寫綠洲。《古城的呻吟》原載于1937年11月28日漢口《大公報》副刊,看這個日期,以及文中所寫之景,可以看出這故事應該是發生在寒冷的季節。既然如此,那綠洲自然不再有綠色了。可作者不說時令已是冬季,四周蕭索。他要說綠洲因為“覺得很無味”,才“收去了它的顏色”。這么讀來,我們分明感覺到了那滲透骨髓的凄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