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屆高考政治生活智慧與時代精神
答案 (一)這個命題不正確。理由是:“信”或者“不信”都是一種主觀判斷,屬于社會意識,而“有”或者“無”是一種客觀存在的狀態。這個命題實際上是說主觀上的信或者不信決定了客觀上是否存在的狀態。這是一種唯心主義的觀點,這種唯心主義是迷信的哲學基礎。
(二)這個命題正確。理由是:“信”或者“不信”是指支撐經驗的某種信念(理論),“有”或“無”指的是有沒有關于鬼神存在的感覺經驗。人們總是用自己相信的理論解釋某種經驗。相信鬼神的人就會把自己不能用常識解釋的現象理解為鬼神支配的超自然現象,不相信鬼神的人,則從無神論的角度把這種現象理解為人們尚未認識到的自然現象。
(三)這個命題正確與否要看如何定義“信”或“不信”以及“有”或“無”的概念。
理由是:
如果把“信”或“不信”看作是主觀意識,而把“有”或“無”理解為客觀存在的狀態,則這個命題是屬于顛倒了思維和存在關系的唯心主義,因而是不正確的。
如果把“信”或“不信”看作是支撐經驗的信念或理論,把“有”或“無”理解為有沒有關于鬼神存在的感覺經驗,則是正確的,因為人們總是用自己相信的理論解釋經驗。
(答出上述任一答案均可)
【名師心得】
誤區一:近代形而上學唯物主義的缺陷就是形而上學性。
近代形而上學唯物主義的局限性:第一,把特定歷史條件下關于物質結構的自然科學理論同哲學上的物質范疇混為一談。
第二,機械性,把一切運動形式都歸結為機械運動,否認物質運動的多樣性。
第三,形而上學性,即否認事物的聯系和發展,否認矛盾是事物發展的動力,不能把世界理解為處在不斷發展中的物質過程。
第四,不徹底性,即不能把唯物主義觀點貫徹社會歷史領域去,把人的思想和意志當作社會發展的決定力量,從而在歷史觀上陷入了唯心主義。即它在自然觀上是唯物的,在社會歷史觀上卻是唯心的。如18世紀的法國唯物主義者認為,“理性”、“意見”支配著社會的狀態,支配著歷史的發展。
誤區二:追求物質利益就是唯物主義,強調精神文明就是唯心主義。
(1)凡認為物質第一性、意識第二性,物質決定意識的就是唯物主義;凡認為意識第一性,物質第二性,意識決定物質的就是唯心主義。因此,劃分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的唯一標準,是對物質和意識何者為第一性問題的不同回答,而不是是否追求物質利益,是否強調精神文明。(2)追求物質利益不一定就是唯物主義。如果違背社會發展規律,不顧客觀條件,主觀蠻干地去追求物質利益,就是唯心主義;強調精神文明也不一定就是唯心主義。如果在承認物質的決定作用的前提下,重視意識的作用,強調精神力量的作用,這不但不是唯心主義,而恰恰是辯證唯物主義的表現。(3)這種觀點混淆了唯心主義與唯物主義的界限。
誤區三:凡唯物主義都是正確的,凡唯心主義都是錯誤的。
(1)從根本觀點上看,唯物主義與唯心主義是根本對立的,唯物主義是正確的,唯心主義是錯誤的。
(2)從哲學的發展過程來看,唯物主義與唯心主義是相斗爭而發展,唯心主義哲學較它先前的唯物主義哲學來講顯然是哲學發展的新階段,唯心主義哲學在其發展過程中也豐富和發展了辯證法。因此,唯心主義在其發展史上有其進步、正確的因素,不能絕對地認為凡唯心主義都是錯誤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