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高考政治專題復習精品教案(八)專題八:認識論
本題評析:本題以我國由鋼鐵大國向鋼鐵強國邁進為背景,考查了有關鋼鐵行業的結構調整問題,重點考查考生從材料當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考查考生的知識遷移能力,,要注意在知識點和事件的聯系中談意義。是一道好題。
5.審題思路:首先要弄清題目要求的知識范圍,必須是“認識論”部分;另外要注意讀懂材料 ,全面挖掘有效信息。整體上給材料反映了一些人對中醫藥態度的變化,另外還涉及抵制的理由及材料中對此觀點的批駁。提取上述信息以后,通過回顧教材做好與知識的結合即可。在解答中,如何做好觀點與材料分析的有機結合是訓練的關鍵所在。
解答:(1)認識隨實踐而發展變化。中醫藥由被懷疑、抵制到再次引起世界矚目,體現了認識隨實踐而變化。(3分)實踐是檢驗認識正確與否的唯一標準。中醫藥在中華民族幾千年的繁衍中屢立奇巧,證明了其功效的不容置疑。(3分)(3)現代科學無法解釋中醫藥,也從另一個角度說明了認識需要不斷深化、擴展、向前推移。(3分)
6.(1)實踐決定認識。實踐是認識的來源,實踐是認識發展的動力,實踐是認識的目的,實踐是檢驗認識正確與否的唯一標準。對于“三農”問題,在不同時期,黨提出了不同的政策與措施,而每一次新的認識都是在前面實踐的基礎上形成,而每一次新的認識最終目的都是為了實踐,為了搞好“三農”。(4分)
(2)認識的發展過程就是不斷由低級向高級,由簡單向復雜,由膚淺向深入的不斷深化、擴展和向前推移的過程。要經過由實踐到認識再到實踐的多次反復。每次反復都使認識進入比較高一級的領域。對“三農”的措施,從千方百計增加農民收入——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多予、少取、放活——科學發展觀,強調以人為本——兩個趨向——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這就是由實踐到認識再到實踐的多次反復,堅持與時俱進,做到理論與實踐的具體的歷史的結合,在實踐中發展理論,使認識不斷地深化、擴展、向前推移。(6分)
7.(1)審題思路:政府在履行經濟職能時不能“越位”,這就是說要實現政府職能的轉變,做到
政企分開;所謂不“缺位”,就是強化社會公共服務等職能。
解答:政府在履行經濟職能中做到不“越位”,就是要實現政府職能的轉變,做到政企分開,政府決不能對經濟運行進行直接干預等。做到不“缺位”就是要求政府在抓好經濟調節和市場監管的同時,加大對公共服務和社會管理的力度,加快建設資源節約社會和環境友好型社會。(5分)
(2)①實踐是認識的來源。人們的認識由“計劃”向“規劃”的轉變,是源于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化的客觀實際。②實踐是認識發展的根本動力。在市場經濟發展過程中,需要解決的新課題不斷涌現,從而促使人們去思考,推動著人的認識不斷深化、擴展和向前推移。③實踐是檢驗認識正確與否的標準,實踐是認識的目的。“計劃”是計劃經濟的產物,實踐證明,它不利于資源的優化配置,阻礙市場經濟的發展,“規劃”是市場經濟的產物,又反過來指導市場經濟的發展。(7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