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高考政治專題復習精品教案(八)專題八:認識論
3.認識的根本任務是經過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透過現象抓住事物的本質和規律。認識的目的是把理性認識應用于實踐,指導實踐。認識的任務和目的又統一于認識運動的總過程。完成了認識的任務,則實現了認識過程中的第一次飛躍;達到了認識的目的,則實現了認識過程中的第二次飛躍。
4.事物的現象有真象和假象兩類,都是事物本質的表現。現象不同于錯覺。錯覺是人們對客觀事物的錯誤感知,是對被感知的客觀事物的歪曲反映,它表明的是客觀事物與主觀反映者之間的矛盾,屬于主觀范疇。
5.實踐是認識的基礎.一切真知都來源于實踐。無論是正確的感性認識還是正確的理性認識,都是來自于人們的實踐活動。人們獲得認識的途徑有兩個,即參加實踐和讀書。參加實踐獲得的是直接經驗,讀書獲得的是間接經驗。但是,通過讀書獲得間接經驗并不否定認識來源于實踐,因為,對我來說是間接經驗,在別人來說仍然是直接經驗。
6.認識、感性認識、理性認識、理論與真理、科學理論的關系。(1)區別:①從含義上看,認識是人腦對客觀事物的反映,感性認識是對事物現象的認識,理性認識是對事物本質和規律的認識。理論是人們把實踐中獲得的認識和經驗加以概括和總結所形成的某一領域的知識體系,不形成知識體系的認識不能稱為理論。真理是人腦對客觀事物及其規律的正確認識。科學理論是把真理性的認識系統化,按其內在邏輯構成一定的體系。②從性質上看,前四者都有正確與錯誤之分,后二者都是正確的認識。 (2)聯系:①它們都來源于實踐,都是在實踐基礎上產生的主觀的東西,是第二性的,它們統一于實踐。②它們的內容都是客觀的,都是人腦對客觀事物的反映。③認識包括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科學理論是正確反映客觀事物及其規律的理論,是真理性的認識。
五、時政熱點鏈接
一、弘揚“三峽移民精神”,努力實現共同理想
背景材料
XX年4月1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在中國國家博物館參觀“三峽移民精神”展覽時說,三峽移民創造的顧全大局的愛國精神、舍己為公的奉獻精神、萬眾一心的協作精神和艱苦創業的拼搏精神,集中體現了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是中華民族優良傳統在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新時期的升華,是我們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征程上的寶貴精神財富。
材料歸納
“三峽移民精神”是我們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寶貴精神財富,弘揚“三峽移民精神”,是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任務,有利于踐行社會主義榮辱觀,全面建設小康社會。
理論分析
用哲學常識分析
(1)正確反映客觀事物及其發展規律的意識,能夠指導人們有效地開展實踐活動,促進客觀事物的發展。我們應重視意識的作用和精神的力量,自覺樹立正確的思想意識,克服錯誤的思想意識!叭龒{移民精神”是我們寶貴的精神財富,能為我們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提供強大的精神動力,以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2)實踐決定認識,認識對實踐具有反作用,正確的認識能夠預見事物的發展方向,指導人們開展實踐活動,推動實踐活動的順利開展!叭龒{移民精神”是在三峽工程建設過程中,三峽移民創造的,是中華民族優良傳統在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新時期的升華,體現了實踐是認識的來源,認識隨著實踐的發展而發展的原理!叭龒{移民精神”作為正確的認識,對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實踐起著推動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