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高考政治專題復習精品教案(八)專題八:認識論
(3)在實踐中改造主觀世界,實現主觀與客觀、個人與社會的統一。大力弘揚“三峽移民精神”,是開展社會主義榮辱觀教育的有效形式,對人們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發揚愛國主義精神,堅持集體主義的價值取向,具有重要的推動作用。
(4)理想的實現需要發揚艱苦奮斗的精神,在新的歷史條件下,發揚艱苦創業的拼搏精神,仍然是我們戰勝國難、取得各項事業,特別是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事業勝利的法寶。
(5)集體主義是新時期我國人民的正確價值取向。集體主義倡導把國家、集體利益放在首位,充分尊重和維護個人的正當利益,當國家、集體和個人利益發生矛盾時,個人利益要服從國家和集體利益,三峽移民的顧全大局的愛國精神,舍己為公的奉獻精神,萬人一心的協作精神和艱苦創業的拼搏精神,體現了集體主義原則。
(6)人民群眾是社會實踐的主體,是歷史的創造者,人民群眾創造了社會的精神財富,從而推動了社會的全面進步!叭龒{移民精神”是三峽移民創造的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對全國建設小康社會具有重大的推動作用。
二、“嫦娥”今日奔月去 中國探月取得更大進展
背景材料
據新華社電 在經過整整7天的飛行之后,嫦娥一號衛星將于XX年10月31日實施第四次變軌,也是衛星入軌后的第三次近地點變軌。變軌成功后,衛星將進入地月轉移軌道,開始奔月之旅。
據北京航天飛行控制中心主任朱民才介紹,在北京飛控中心的指揮調度下,目前各測控站、測量船正按計劃密切跟蹤在太空中飛行的嫦娥一號衛星,并已做好了衛星變軌前的各項準備工作。
衛星變軌成功后,到達近月制動點需飛行114小時。期間,北京飛控中心將隨時對衛星的飛行軌道進行測量計算,實施兩到三次軌道修正。
歐陽自遠說,中國的繞月探測工程將完成4項科學任務,即測繪月球表面的三維影像、探測月球上14種有用元素的全球分布、通過探測月表微波特性并估算全月球月壤厚度以及對距離地球40萬公里的地月空間進行環境監測。
圍繞探月的4項任務,中國月球探測各大系統和有關部門正緊鑼密鼓地開展工作,經過幾年努力,目前進展順利。裝配在衛星內的各類科學探測儀器已經正式交付。
據了解,XX年經國務院立項的中國月球探測計劃即“嫦娥工程”,主要分“繞、落、回”三個階段:XX年~XX年為“繞”的階段,主要目標是發射“嫦娥一號”探測衛星,對月球進行為期一年的全球性、整體性和綜合性探測:XX年~XX年為“落”的階段,主要目標是實現月球表面軟著陸與月球巡視探測:XX年~2017年為“回”的階段,主要目標是實現月球表面軟著陸并采樣返回。只有完成了這3個階段以后,中國才有可能考慮和實施載人登月。
材料歸納
發射月球探測器,探測宇宙的秘密,是一項影響深遠的國家標志性工程,它標志著中國探索太空又邁出新的一步。
理論分析
用哲學常識分析
(1)自然界是客觀的,承認自然界的客觀性是人類有意識地處理人與自然關系的基本前提。發射月球探測器,表明人類承認自然界的客觀性、宇宙間根本不存在什么上帝或諸神居住的“天國”。
(2)意識能夠正確地反映客觀事物。世界上沒有不可認識的事物,只有尚未被認識的事物。人們對月球的探測,是人類實踐能力和認識能力提高的結果,反映出人們對宇宙空間認識在不斷發展,表明意識能夠正確的反映客觀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