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相及其變化──天文理論拓展課》課堂實錄
課題
月相的成因、變化、利用及觀測
授課班級
高一(11)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材分析
本內容是《太陽、月球與地球的關系》一節中講述了太陽輻射對地球的影響、太陽活動對地球的影響后,聯系我們經常見到的自然現象──月相(月亮圓缺的各種形狀)來反映日、月、地三者的關系, 與我們的實際生活聯系的十分緊密。通過對月相成因和變化規律的探究,使同學們掌握月相變化的規律,并指導我們的實踐 ,是“學習生活中有用的地理、學習對終身發展有用的地理”的鮮明體現,學會應用月相判斷日期、時間、方向,是一個人生活的基本能力之一。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掌握月相的概念,月相產生的原因。
2.學會分析月相變化的原因并掌握其變化的規律性。
3.聯系實際,分析月相變化的應用意義。
4.學會根據不同的月相形狀,判斷時間、日期、方向。
能力目標
1.培養學生運用“月相成因圖”分析月相變化的規律,即探究圖示反映規律性的能力。
2.培養學生將所學知識運用于生活實踐,即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
3.通過對月相知識的學習,提高對詩詞的理解水平。
4.通過模擬望遠鏡的使用,提高動手操作能力。
德育目標
1.培養學生對大自然的熱愛,逐步形成自我探究大自然奧秘的意識;
2.培養學生的生活情趣 ,在展示自我時注重科學性。
3.培養學生熱愛祖國、建設祖國美好明天的情感。
重點難點分析
1.抓住晴天機會,安排學生在農歷月初的傍晚開始連續觀察月相,并堅持繪圖記錄,掌握規律。
2.在學生有了感性認識的基礎上,利用圖片、動畫、視頻等多媒體手段,形象地介紹月相產生的原理,培養空間的想象能力。
3.望遠鏡的使用和調節
教學策略
教法選擇
采用學生興趣高的多媒體網絡課件,運用啟發式、問題解決式進行圖像分析的方法
學法引導
1.引導學生學會收集信息,發布信息,交流學習結果。
2.利用網絡課件,指導學生分析圖像并學會運用,培養實踐能力。
教具準備
自制多媒體網絡課件《月相成因、變化、利用及觀測》
教學過程
【引入】上課前播放“水調歌頭”的flash,創設學習月相的情境。
【點課件】上課前,我們聽了一首關于蘇軾的《明月幾時有》的mtv,里面有句話“月有陰晴圓缺,人有悲歡離合”,那我們生活中看到的月亮又是如何的呢?月球上真的住著嫦娥姑娘嗎?月球上真的有玉兔在為她搗藥嗎?今天,我們就來撩開月球面紗的一角,走進我們的月球。
【點課件】切換到視頻1──月球介紹(1分鐘)
剛才看了月球介紹的視頻,相信大家對我們的月球已經有了一個初淺的認識,我們用肉眼可以看到月亮的直徑和太陽的直徑差不多,在月球上并沒有廣寒宮,沒有玉兔,那到底月球的表面上有些什么呢?先讓我們來看看我們福州三中天文小組在開展天文觀測活動中排下的幾張照片,請同學們認真觀察,看看月球的表面上到底有些什么?我們等一下請一位同學起來告訴我們他看到了什么?
【學生活動】學生觀察幾張月球的照片,并小組討論。
【教師提問,學生回答】環形山、月海、輻射紋。
月球的表面上布滿了圓形的坑,叫做環形山,月球的表面還有許多暗黑而平坦的區域,我們叫它月海。在滿月月面圖中可以看到最下方單獨分出來的象鐵銹狀的斑塊,這一個月海叫做“危海”。月面上還可以看到有些環形山向四面八方發出的明亮的長線條,我們叫它輻射紋,輻射紋在滿月時看得比較明顯。大家可以觀察滿月月面圖,在右上方我們可以看到第谷坑向四周發出明亮得長線條,這些就是輻射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