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相及其變化──天文理論拓展課》課堂實錄
【教師點評】剛才大部分同學都能又快又好的調好望遠鏡,看來大家的動手操作能力都很強,這邊要注意的2個地方,一個是如何讓你的望遠鏡對準月球,我們一般用的是投影法,即讓月球的光照在望遠鏡上,當你看到地面上望遠鏡的投影最小的時候,望遠鏡的鏡口已經對準了月球,我們在觀測太陽黑子的時候也是用這種方法,讓太陽光照在望遠鏡上,但地面上影子最小時,我們就對準了,大家調節焦距后就可以在太陽投影板上看到太陽黑子。第2個要注意的地方就是在現實的調節中,看調節好了沒有的標準就是看邊緣部分會不會清晰,如果清晰了,說明已經調節好了。
在調節完望遠鏡以后,選擇不同的目鏡可以看到不同的月面,焦距越大的目鏡看到的月球越小,焦距越小的目鏡看到的月球越大。如果你要看到月球的局部環形山或月海,那么你應該選取焦距小的目鏡,現在假設有兩個目鏡讓你選擇,分別是25mm,和40mm,請大家告訴我,下面得到的兩張圖用的各是什么型號的目鏡。
【學生觀察,教師引導】對,第一個看到比較小的用的是40mm,第二個看到局部月面圖的用的是25mm。
在懂得了如何用望遠鏡去觀測月球以后,大家一定很想知道我們應該在什么時候,什么位置去觀測它阿?比如我想看下弦月,那我要幾點鐘開始看,是不是黃昏之后就能看到月相呢?接下來先請第一小組代表來向大家展示小組在上個月中用肉眼觀測到的月相。大家注意看他們的總結,想想月相的出現有沒有什么規律呢?
【學生活動】切換到學生機子上的“月相觀測表”中。然后請小組代表向大家說明他們的觀測過程。
聽了小組代表的解說之后,我們對月相出現的規律一定有了一個初步的認識,接下來讓我們一起對著一個月的月相變化圖,總結出月相出現的規律“上上上西西,下下下東東,滿月通宵可見,新月徹夜不見”。
古往今來,多少文人墨客為月球寫下了膾炙人口的贊美詩,今天讓我們結合剛才學習的月相的規律,一起研究一下詩歌中月相,檢驗一下我們所學。
【點課件】月球與詩歌
先請一位同學替大家朗誦一下白居易的《暮江吟》,剛才她朗誦得很有感情,先跟著老師的步子,走近“暮江吟”。
【教師解說】詩中描繪的月相是蛾眉月。今年的九月初三,我們的天文愛好者在學校操場上觀察,17點10分開始出現看到月亮,僅過20分鐘就西墜樓后了。正因為新月貌美且示人短促,所以“可憐”。這首風景詩,是作者在赴任杭州刺史途中,見到暮江夕照的美麗秋景,即興創作的。一則贊月如美女蛾眉般的可愛,二則惜其美景短暫,很是遺憾。
【學生活動】剛才老師已經為大家如何去分析古詩中的月相舉了一個例子,接下來請大家結合前面所學,分析一下下面的這些古詩,出現的各是什么月相。學生分析第一個古詩。
靜夜思 (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詩中明月代表滿月,講月圓時思念故鄉,所以應是農歷十五、十六。
接下來請大家點擊“月相與詩歌”部分,做一下下面的自測題,自測題總共有五題,滿分是25分。
【學生活動】學生自己做題,教師隨機抽看做的情況。
【教師講解,過渡】剛才的答案:第一首強調天黑,單于利用黑夜而逃跑,“新月”比較符合題意;第二首是“明月”,所以應是“滿月”;第三首“半夜”而“月落”,所以“上弦月”比較符合題意;第四首是“夜靜”而“月出”,“下弦月”比較符合題意;最后一首黃昏出的月亮,并且要如勾,所以“蛾眉月”比較符合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