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歷史必修一復習資料(理科)
1999年3月,全國人大九屆二大會議通過憲法修正案,把”中華人民共和國實行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寫進了《憲法》第五條第一款,正式把這一治國方略以國家根本大法的形式確定下來.
5、了解“一國兩制”構想的提出。
“一國兩制”構想提出的過程:
①1979年元旦《告臺灣同胞書》;第一次公開宣布“和平解決”中國臺灣問題的方針
② 1981年葉劍英發表《關于中國臺灣回歸祖國,實現和平統一的方針政策》;又稱“九條聲明”,實際上已包含了一國兩制的內容
③ 80年代初鄧小平提出“一國兩制”偉大構想
④ 1984年六屆人大二次會議《政府工作報告》通過了這一構想。“一國兩制”構想具有了法律效力
6、了解香港、澳門的回歸。
香港、澳門回歸祖國的最主要的因素:改革開放使綜合國力增強
香港是如何回歸的?
1982年9月鄧小平會見撒切爾夫人同意通過外交途徑解決香港問題;1984年12月中英簽署聯合聲明,宣布中國于1997年對香港恢復行使主權;1990年全國人大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特別行政區基本法》。1997年7月1日,香港回歸。
澳門是如何回歸的?
1987年4月,中葡兩國政府簽署關于澳門問題的聯合聲明,宣布中國1999年12月20日對澳門恢復行使主權。1999年12月20日澳門回歸。
香港、澳門回歸的歷史意義: 香港、澳門的回歸,是中華民族發展史上的重大事件,也是20世紀世界歷史上的重大事件.它標志著在中國國土上徹底結束了外國列強的占領,開創了香港、澳門和中國內地共同發展的新紀元;標志著中國在完成祖國統一大業的道路上邁出了重要一步,并為國際社會以和平方式解決國家間的歷史遺留問題提供了新的范例.
7、了解《告臺灣同胞書》和“九二共識”。
(1)1979年元旦全國人大常委會發表《告臺灣同胞書》,第一次公開宣布“和平解決”中國臺灣問題的方針,并建議海峽兩岸實行通航、通郵、通商和探親旅游;
(2)1992年10月,大陸海峽兩岸關系協會與中國臺灣海峽交流基金會各自以口頭方式表述“海峽兩岸均堅持一個中國原則”達成共識,史稱“九二共識”。
專題五 現代中國的對外關系
1、 理解和平共處五項原則。
提出:1953年12月,中印兩國就西藏地方的關系問題進行談判。周恩來在會見印度代表團時,首次提出了“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即互相尊重領土主權、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內政、平等互惠、和平共處;
1954年周恩來應邀訪問印度和緬甸,分別發表聯合聲明,一致同意以和平共處五項原則作為指導中印、中緬兩國關系的基本原則.在聯合聲明中,把“平等互惠”改為 “平等互利 ” ;
在亞非會議上,周恩來又把”互相尊重領土主權”修改為”互相尊重主權和領土完整”。
意義: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在國際上產生了越來越廣泛的影響,成為解決國與國之間問題的基本準則.
2、了解中國參加日內瓦會議和萬隆會議的情況。
日內瓦會議的召開:為解決朝鮮和印度支那問題,中、蘇、美、英、法及有關國家,于1954年4月至7月在日內瓦舉行外長會議. 這是新中國首次作為五大國之一參加的重要國際會議。由于中國的積極推動,最終達成了日內瓦協議。
萬隆會議召開:1955年4月29個亞非國家政府首腦在印尼的萬隆舉行會議, 這是歷史上首次由亞非國家自主召開、沒有西方殖民國家參加的會議。會議期間,周總理倡導“求同存異”,以和平共處五項原則作為不同社會制度國家之間建立友好合作關系的基礎,推動會議通過了《關于促進世界和平和合作宣言》。促成會議圓滿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