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二、近代中國維護國家主權的斗爭
一、教學目標知識與能力目標1、掌握西方列強發動侵略中國戰爭的背景,剖析西方列強侵略中國的原因、目的和實質。2、掌握《南京條約》《馬關條約》《辛丑條約》等不平等條約的主要內容,剖析不平等條約對中國社會的危害性,理解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是逐漸形成的。在比較一些不平等條約的內容、性質和危害中,提高學生的比較和概括能力。3、認識19世紀末列強侵略中國的特征:強占租借地、劃分勢力范圍和“門戶開放”政策;概括出其危害。過程與方法目標1、通過歷史圖片和歷史資料提出問題,引導學生探索西方列強發動侵略中國戰爭的原因和目的。2、引導學生對不平等條約內容進行縱向比較,讓學生從中概括和歸納其危害性。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1、西方列強在近代發動的一系列侵略中國的戰爭,使中國失去了獨立發展的環境,給中國人民帶來深重災難,是形成中國民族危機的根本原因。2、通過學習,深切理解落后就要挨打這一道理,形成對國家、民族的歷史使命感和社會責任感,樹立為國家富強、人類和平與進步事業做貢獻的人生理想。3、通過學習,培養適應社會變化、與時俱進,面向世界的人生態度。二、教材要點
國門洞開(一)原因1.19世紀上半期,西方資本主義迅猛發展,急需開辟更大的商品銷售市場和原料產地。2.中國處于封建社會末期,國力漸衰,內部危機嚴重。(二)經過1.1840年~1842年,英國發動侵華的鴉片戰爭,并通過《南京條約》首先打開中國的大門,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之后,美、法等國也加入了侵華的行列。2.1894年,后起的帝國主義國家日本,挑起甲午中日戰爭。1895年4月,清政府被迫和日本簽訂《馬關條約》,中國半殖民地化程度進一步加深。3.甲午戰后,列強爭先恐后地對中國進行政治借款和經濟投資,瘋狂在中國設廠開礦,修建鐵路,以攫取利潤。4.19xx年,八國聯軍發動侵華戰爭。19xx年9月,清政府被迫與英國等1l國簽訂《辛丑條約》。此后,清政府完全成為帝國主義統治中國的工具。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統治秩序完全確立。(三)危害
1.列強無視中國人民的基本生存權,燒殺搶掠,無惡不作,殺害了數以百萬計的無辜百姓;瘋狂掠奪中國人民的財產和國家財富,喪心病狂地毀滅中華文明遺產。2.政治上,列強通過一系列不平等條約,破壞了中國的領土、領海和司法等方面的主權完整。3.經濟上,列強瘋狂地向中國傾銷商品和掠奪原料,同時通過政治借款、勒索賠款、在中國設廠筑路等,控制中國的經濟命脈。
瓜分狂潮與民族危機
(一)瓜分狂潮的背景1895年,日本政府強迫清政府簽訂的《馬關條約》,刺激和加劇了列強對中國的爭奪,列強由此掀起了瓜分中國的狂潮。(二)瓜分狂潮的經過1.1895年的三國干涉還遼是列強瓜分中國狂潮的開端。2.1897年11月,德國派軍隊占領了膠州灣。12月,俄國強占旅順口和大連灣。隨后,法、英、日等國紛紛在中國強占租借地,劃分“勢力范圍”。(三)瓜分狂潮的危害中華民族陷入從半殖民地淪為殖民地的嚴重危機之中。(四)瓜分狂潮的結局1、美國提出門戶開放政策為滿足美國工商界進入整個中國市場的需要,1899年9月,美國向列強提出了“門戶開放”政策。“門戶開放”政策的實質,是為了緩和列強間的爭奪和消弭中國人民的反抗。門戶開放政策的提出暫時緩解了帝國主義國家在中國的矛盾,形成了宰割中國的同盟;標志著美國侵略中國進入新階段。2、中國人民的反抗斗爭(義和團運動)粉碎了帝國主義國家瓜分中國的圖謀,列強被迫調整侵華政策,實施“以華治華”的政策。(第二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