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二、近代中國維護國家主權的斗爭
(2)試分析美國對華政策的新特點。
(3)分析英國對美國的對華政策有何反應?為何英國首先發表宣言和照會?
(4)材料所反映的美國對華政策對中國產生了什么影響?
三、問答題
12、從1840年鴉片戰爭到1894年甲午中日戰爭,西方列強對中國的侵略從以商品輸出為主,發展到以資本輸出為主。結合這一時期不平等條約的有關內容,闡述這一變化過程及其對中國社會的影響。參考答案單項選擇題1、b 2、c 3、c 4、d 5、b 6、c 7、a 8、b 9、d 10、c材料題(1)帝國主義掀起瓜分中國的狂潮,在中國強占租借地,劃分勢力范圍。 (2)提出“門戶開放”政策,在對華政策上不再追隨西方列強,而有了自己獨立的政策,加緊和擴大了侵華步驟。 (3)英國有條件地支持美國的“門戶開放”政策,因為當時英國的實力及在中國的優勢地位已開始削弱。 (4)使帝國主義瓜分中國的狂潮,暫時取得表面的一致,帝國主義宰割中國的同盟在一定程度上形成。 問答題1840年,英國發動鴉片戰爭,迫使清政府簽訂了《南京條約》及其附件,從中取得了“五口通商”、“關稅協定”、“片面最惠國待遇”等特權,從而便利了英國上平傾銷到東南沿海,使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1895年甲午中日戰爭之后,日本迫使清政府簽訂了《馬關條約》,除了取得“開放沙市、重慶等地為商埠”的特權之外,還取得了在通商口岸開設工廠的特權,這一特權就體現了帝國主義對外資本輸出的侵略特征,使中國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通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列強對中國進行商品輸出,目的是逐漸擴大中國市場,把中國卷入世界資本主義市場,以便大量地向中國傾銷商品和掠奪原料,而資本輸出的表現是列強在中國投資設廠、修路、開礦等,這一方面更加嚴重地阻礙了中國民族工業的發展,另一方面也必然導致帝國主義加緊瓜分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