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課 大蕭條與羅斯福新政
(3)空前嚴重的經濟危機曠日持久,使得人們對整個資本主義制度產生了懷疑,法西斯主義在一些國家開始懷疑,資本主義民主制度搖搖欲墜,面臨嚴重的政治危機。
思維激活
說一說 1929~1933年經濟大危機是如何爆發的?有何特點?影響如何?
做一做 直接導致1929~1933年資本主義經濟大危機爆發的原因是
a.生產的社會化和生產資料私人占有之間的矛盾
b.工人和資本家之間的矛盾
c.社會各階層與統治集團之間的矛盾
d.生產和銷售的矛盾
答案:d
二、羅斯福新政:
1、背景:危機爆發后,當時美國政府基本延續傳統的自由放任政策,使危機遲遲得不到解決。1933年,民主黨人富蘭克林•羅斯福就任新一任美國總統,他上臺之后的首要任務就是盡快讓美國從經濟危機的陰影中走出來。
2、主要內容:
(1)整頓財政金融。主要是通過整頓銀行、統制貨幣、改革銀行體系和改革稅制等措施,恢復正常的信貸活動,重建人們對銀行的信心。
(2)調整工業生產。通過了《國家工業復興法》以及其他一些立法,力圖復興工業。法案中規定了公平競爭的法則,內容包括限制最低工資和最高工時、承認勞動者有同雇主進行集體談判的權利,以實現“工業和平”,消除生產過剩,也規定了企業的生產規模和產品價格,并發動了聲勢浩大的“藍鷹”運動。
(3)調節農業生產。政府采用各種措施減少耕地面積和農產品產量,并規定由政府收購剩余農產品以控制市場價格。
(4)實行社會救濟和以工代賑。通過了《社會保障法》采取社會保障措施,政府還舉辦了許多公共工程,提供就業機會。
3、意義:(1)羅斯福新政的實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美國逐漸從經濟危機的陰影中走了出來,社會生產力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恢復,廣大中下層民眾也得到了一定的好處。
(2)羅斯福新政開創了資本主義發展的新的發展道路,其核心內容是用國家的力量擴大消費,調整供給與需求的矛盾。
(3)新政標志著資本主義告別自由放任時代,進入了政府大規模干預經濟的時代。
思維激活
說一說 羅斯福新政的主要內容有哪些?特點是什么?有何歷史意義?
做一做 羅斯福新政中既提高就業率又為經濟發展開拓空間的措施是
a.恢復銀行信用 b.調整農業生產
c.規范企業行為 d.舉辦公共工程
答案:d
三、凱恩斯主義:
1、提出背景:(1)資本主義制度確立之后,自由放任的經濟政策占據主導地位,這一經濟思想認為資本主義制度是完美無缺的制度,自身可以進行調節,他們反對國家干預經濟生活,鼓吹自由放任和自由競爭。
(2)20世紀30年代的經濟大危機促使人們進行反思,自由放任的經濟理論開始受到人們的質疑。
在此背景之下,英國經濟學家凱恩斯修改了傳統的經濟理論。
2、主要內容:這一經濟理論主張國家應當對經濟生活進行干預和調節。
他承認資本主義存在著消費不足等弊端,認為經濟危機的根本原因就在于社會對商品的需求遠遠低于商品的供給,而對付經濟危機的辦法就是擴大需求,因此政府必須放棄自由放任主義,干預經濟和社會生活,成為“看得見的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