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歷史下冊全套教案2
四、第三目“美國的‘新經濟’”,通過具體數據、史料講述克林頓執政期間,美國進入了“新經濟”時代。要從三個方面歸納,即“新經濟”的含義及表現、特點、面臨的問題。講授過程中,要利用教科書中的數據、圖片和“資料卡片”,讓學生對“新經濟”概念有明晰的認識。特點歸納成:①美國經濟蒸蒸日上,進入一個新一輪的擴張時代。②通貨膨脹和失業率逐年走低,基本實現了零通貨膨脹下的充分就業。③高新產業經濟發展迅速。通過點撥教科書最后一段,使學生從辨證的角度認識到美國經濟還存在問題,并非完美無缺,以使學生對美國的“新經濟”有較全面的了解。
五、小結:通過本課的學習認識美國發達的國家壟斷資本主義仍然充滿生機和活力,但美國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的發展仍然沒有背離資本主義經濟發展周期性循環的規律,進一步認識美國社會兩極分化不斷加劇,以此來認識美國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的本質。
四 戰后的西歐和日本
課標要求:
以西歐、日本為例分析當代資本主義的新變化。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了解英國混合市場經濟的含義、撒切爾政府推行的經濟改革政策及成效;法國計劃指導型經濟的特征、內容;聯邦德國的社會市場經濟的特征、內容及成效;日本政府主導型經濟的含義、政府主導作用的表現及日本經濟高速發展的概況。
(2)過程與方法:比較英、法、聯邦德國和日本四國不同經濟發展模式的共同點;分析當代資本主義的新變化的實質;探究戰后資本主義發展的趨勢。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認識人類社會發展的統一性和多樣性,努力學習、吸收其他民族和國家發展經濟的經驗,適應經濟全球化的趨勢。
教學課時:1課時
重點難點:
重點:二戰后西歐和日本經濟發展的特點、采取的政策以及效果。
難點:二戰后西歐和日本經濟發展的特點。
教學建議:
本節教材通過對二戰后英、法、聯邦德國和日本經濟的發展模式的介紹,反映了當代資本主義發展的新變化。通過學習,讓學生深入理解國家壟斷資本主義在經濟領域所發揮的積極作用和局限性,認識當代資本主義各國經濟政策的差異;明白當今世界各國應根據本國的國情制定經濟發展戰略的道理。
一、在課前讓學生思考:戰后美國經濟的發展提供了哪些經驗教訓?(歸納總結:二戰后美國經濟政策的不斷變化和調整實際上是對新政的繼承和發展。)二戰后西歐和日本經濟發展中,各國結合自己的國情逐漸形成了適合各自特點的經濟運行模式,以此引入新課。
二、第一目“英國的混合市場經濟”是本課的重點,主要講述英國混合市場經濟的形成、變革及影響。具體內容包括:(1)1945——1979年混合市場經濟的形成。著重講述五個方面內容:①工黨與保守黨政府輪流執政。②理論依據:凱恩斯主義的國家干預政策,國家不采用經濟計劃的方式,而采用經濟政策進行調控。③兩黨各自采取經濟措施。④英國的混合市場經濟的特征。⑤該經濟模式的效果。教師要幫助學生搞清英國混合市場經濟的含義。(2)1979——1990年撒切爾政府的經濟改革。這是本目的重點。要求了解:①改革的背景(經濟滯脹);②理論依據(貨幣主義理論);③政策措施:國有企業私有化、用財政和貨幣政策調控經濟,減稅、緊縮銀根抑制通貨膨脹、削減社會福利,減少財政赤字。④成效(通貨膨脹率下降,經濟發展)。利用教科書中p107“學習思考”撒切爾政府的政策與工黨的政策有何不同?讓學生加深對改革措施的理解,探討改革成功的原因。(3)20世紀90年代英國經濟發展趨勢:“多市場、少政府”。教師要幫助學生搞清含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