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歷史下冊全套教案2
②培養探究學習能力的養成,建議運用教材上的圖表《19xx年——1925年的蘇俄的農業生產情況》和《19xx年——1926年蘇俄的工業生產情況》,并從網絡或有關書籍中補充一些資料,說明蘇俄在19xx年——1925年發生經濟發生哪些變化和變化的原因。從個人的探究中,你能得出哪些經濟發展中規律性的東西。寫一篇500字左右的小習作。
③培養學生的實踐活動能力,可以通過組織辯論賽的形式來實現。
辯論賽活動題目:蘇俄的新經濟政策是否背離了社會主義性質?
活動方式:小組分工的形式進行收集資料
作品呈現方式:辯論賽:正方:背離了社會主義性質;反方:沒有背離社會主義性質。
④列寧新經濟政策的思想是馬克思主義精髓在實踐中的反映:它找到了一條落后國家建設社會主義的成功道路;社會主義思想也必須與時俱進;社會主義必須解放生產力等。
二 斯大林模式的社會主義建設道路
課標要求: 列舉“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現,認識其在實踐中的經驗教訓。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了解斯大林模式建立的背景及其在經濟方面、政治方面、思想方面、文化領域的主要表現,全面評價其在蘇聯社會主義建設過程中的作用。
(2)過程與方法:圍繞斯大林模式建立的背景、特點、作用、嚴重的弊端及以影響等展開討論,學會從不同的角度去認識歷史問題。學會歸納斯大林模式的特點和評價斯大林模式。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通過對蘇聯社會主義工業化和農業集體化建設失誤的分析,認識到搞經濟建設必須遵循經濟規律,堅持求真、務實的科學態度;不斷總結歷史經驗,借鑒歷史教訓,樹立改革和創新意識。
教學課時: 1課時
重點難點:
重點:了解斯大林時期的經濟建設情況和在經濟建設中逐步形成的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和高度集權的政治體制——斯大林模式。
難點:學會透過現象看本質,全面正確地評價斯大林和斯大林模式。從斯大林模式對東歐和中國經濟建設的影響,學會用普遍性和特殊性關系的原理,認識到各國應根據自己的國情進行經濟建設。
教學建議:
①課前思考:什么叫“斯大林模式”?這種模式有哪些優缺點?這種模式對中國經濟發展有什么影響?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②斯大林模式的評價和認識:從積極的方面看,斯大林模式是一種社會主義實踐形式的初步嘗試,它的形成,是一種歷史選擇,斯大林模式是社會主義在蘇聯特定歷史條件下發展的產物,有著歷史的合理性和局限性;斯大林模式對保證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以及戰后經濟的迅速恢復和增強,起了巨大的積極作用。從消極的方面看,由于這種模式的經濟體制不符合經濟發展規律,勞動者的生產積極性不斷下降;黨的干部和機關特殊化和官僚化日趨嚴重,越來越脫離群眾;最為嚴重的是斯大林在長達30年的執政時期,為維護他的社會主義模式,培植了一個比較牢固的“左”的、僵化的教條主義思想基礎,這為蘇聯以后的改革增加了極大的難度。
③培養探究學習能力的養成,撰寫一篇關于對斯大林模式評價和認識的小論文。可聯系斯大林模式對新中國建濟建設的影響去探討,如:斯大林模式產生的背景、特征、內容、作用、弊端以及對中國的影響等;題目自擬,字數1000字左右,在撰寫論文時,要求學生注明引文出處、資料來源、收集資料的方法等,以培育學生嚴謹的學習態度和避免學生大規模抄襲現象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