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歷史下冊全套教案2
了解1929~1933年資本主義世界經濟危機爆發的原因、特點和影響,認識羅斯福新政的歷史背景。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1929~1933年資本主義世界經濟危機爆發的原因、標志、特點和影響;掌握胡佛反危機政策的特點及效果;
(2)過程與方法:通過角色扮演等活動,體會經濟危機爆發期間各色人等的心態,思考經濟危機給人類所帶來的危害。
(3)情感態度價值觀:通過經濟危機期間,壟斷資產階級為了維持商品價格,把大量牛奶、咖啡倒入大海,把小麥、玉米當柴燒,等史實,認識資本主義制度的腐朽性。
教學課時:1課時
重點難點:
重點:1929~1933年資本主義世界經濟危機爆發的原因、特點和影響。
難點:1929~1933年資本主義世界經濟危機爆發的根源、影響。
教學建議:
本節教材主要包含兩方面內容:第一,1929~1933年資本主義世界經濟危機爆發的原因、特點和影響。第二,美國總統胡佛頑固奉行自由放任的經濟政策,反危機措施收效甚微,最終使美國經濟病入膏肓。在整體設計本課教學過程和課時分配上,都應突出重點,詳略得當。 “世界經濟大危機”和“杯水車薪”兩目是教學重點。
一、具體講述本節內容之前,首先采用師生談話法,通過雙邊互動,簡要回顧兩次工業革命和一戰給美國經濟發展帶來的影響。指出20世紀20年代美國經濟繁榮背后潛伏的危機兇險。由此導入新課。
二、第一目“世界經濟大危機”主要講述五個的問題,即是危機爆發的原因、標志、表現、特點和影響。教學中要求從根本、直接、具體等幾方面分析危機的原因。讓學生學會從教科書中提煉危機表現的知識要點,并從這一過程中分析、歸納危機的特點:①來勢特別猛。②范圍特別廣。③持續時間特別長。④破壞性特別大。⑤影響特別深遠。從經濟、政治、國際關系三方面分析危機的影響,加深理解。要向學生交代:資本主義經濟危機是生產相對過剩的危機,不是絕對過剩,只是相對于社會購買力來說是過剩了。通過經濟危機期間,壟斷資產階級為了維持商品價格,把大量牛奶、咖啡倒入大海,把小麥、玉米當柴燒等史實,使學生加深資本主義制度腐朽性的認識。
三、第二目“杯水車薪”,具體講述美國總統胡佛所采取的反危機措施。一是胡佛政府上臺對危機即將到來沒有清醒的認識,作出錯誤的判斷。二是政府在危機歲月前后期作出的反危機措施,由于頑固奉行自由放任政策,不知變通,結果收效甚微,使美國掉入了“溝底”,他本人也名聲掃地,最終被人民拋棄。本目中胡佛所采取的反危機措施要求學生能夠閱讀理解,掌握其反危機政策的特點及效果,具體內容不要求死記硬背。對于什么叫“自由放任政策”,要求聯系前面所學知識對比分析,進行理解。
四、第三目“病入膏肓的經濟”,具體講述大危機對美國的經濟、政治影響。一是經濟方面,美國面臨金融、工業、農業各行業的全面危機。教學中,要通過角色扮演等活動,讓學生體會經濟危機爆發期間各色人等的心態,思考經濟危機給人類所帶來的危害。二是政治方面,經濟危機引起政治危機:社會動蕩不穩;美國資本主義制度被推到崩潰的邊緣。
五、通過對本節的講授與總結,得出推論:資本主義國家長期奉行的自由放任政策已行不通,到了非改革不可的地步,羅斯福新政——國家干預經濟的政策應運而生,從而為下一節作好鋪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