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歷史下冊全套教案2
19世紀末20世紀初,在全世界基本完成了以資本主義市場為框架,以國際貿易和殖民主義為手段,以物資和物種交流、人種遷徙與融合、各種文化的交流與撞擊、各種社會形態的沖突與選擇為主要內容的一體化過程,資本主義世界體系形成。交通運輸工具的革命性變革,人類朝著世界一體化的進程邁出了關鍵性的一步。國際勞動分工向廣度和深度發展,生產的社會化程度提高。工業文明地區與非工業化地區的交流,不僅僅是物質的流動,更重要的是政治、思想和文化的交流。盡管這種交流是不平等、有時甚至是暴力強制的,但西學東漸和東學西漸是不可忽視的潮流,引起程度不同的文化沖擊與重組。世界的整體化到來,資本主義列強間的矛盾和沖突加劇。殖民地與列強的矛盾激化,并最終導致亞非拉人民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民主運動高漲。
專題六 羅斯福新政與當代資本主義
通史概要:
1929――1933年經濟危機是一場前所未有的世界性經濟危機,其根源是資本主義制度的基本矛盾。20年代美國的繁榮之下掩蓋著深重的危機,政府實行自由放任主義,社會生產和銷售之間的矛盾日益尖銳。1929年10月紐約股市崩潰,危機很快席卷各行業并蔓延到整個資本主義世界。危機極大地破壞了資本主義世界的物質財富,世界經濟秩序陷入混亂,并導致了政治危機。胡佛政府仍堅持自由放任主義,導致危機進一步惡化。
1932年羅斯福以“新政”為競選口號,當選為美國總統。他就職后推行“羅斯福新政”,新政的實質是實行國家干預經濟。新政的主要內容包括金融、工農業、勞工權利和社會保障等方面。新政使美國經濟渡過了難關,也維護了資產階級民主制度。新政的深遠意義在于使美國向國家壟斷資本主義過渡,并對戰后美國及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經濟政策產生深遠影響。
二戰期間美國國家壟斷資本主義迅速發展。戰后歷任政府對經濟政策不斷加以調整,開創了以不同的形式實現國家全面干預經濟而促進國家壟斷資本主義高速發展的模式。二戰結束到60年代末美國政府奉行“凱恩斯主義”。主張充分就業,刺激消費需求,加強國家干預經濟。70年代美國經濟陷入“滯脹”。80年代里根上臺后采取了反凱恩斯主義的貨幣學派和供給學派的主張,減少國家對經濟干預。1982年美國經濟開始復蘇和連續增長。90年代克林頓上臺后消滅了財政赤字,加上信息技術的推動,美國進入經濟持續增長的“新經濟”時代,其主要特點是低通貨膨脹和低失業率同時出現,反映出美國經濟運行機制發生深刻變化。
二戰后的西歐和日本都強化了國家對經濟的干預。英國戰后工黨和保守黨輪流執政,推行凱恩斯主義,形成一種混合市場經濟;1979年保守黨的撒切爾夫人執政后推行一系列的經濟改革并獲得成功,英國經濟模式由以前的國家過多干預向經濟自由主義轉變。法國加大了政府干預的力度,成為西方國家中惟一實行有明確經濟發展計劃的國家。聯邦德國建立起介于計劃經濟和市場經濟之間的“社會市場經濟”,其經濟成為西歐經濟的“火車頭”。日本在50年代中期之后逐步確立起以市場調節為基礎的自由競爭機制,形成政府主導型市場經濟,實現了經濟的重建與迅速起飛。
一、“自由放任”的美國
課標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