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君主專制的加強教學設計
——明太祖《皇明祖訓·序》
請思考:
(1)結合所學知識分析明太祖為何不許立丞相?
(2)你認為應怎樣評價明太祖的這種規定?說明你的理由。
〖參考答案〗(1)原因:明太祖認為丞相制度妨礙皇權集中,會導致社會動蕩;胡惟庸謀反案。
(2)廢丞相,權分六部,皇帝操權柄,有利于防止權臣專政,鞏固統治;有助于多民族國家的統一和鞏固。但缺少制約君權的機制,社會興衰維系于皇帝個人素質;便利了君主獨裁專制。
探索攻關二:認識明朝內閣制度
材料一 據史記載,從明太祖洪武十七年九月十四日到二十一日的八天內,內外諸司送到皇宮的奏章共1160件,共3291件事。明太祖即使“星存而出,日入而休”,也無法把事情一一處理好。
——上海xx年高考卷
材料二 (洪武)十五年(1382年)仿宋制,置華蓋殿、武英殿、文淵閣、東閣諸大學士,又置文華殿大學士……特侍左右,備顧問而已。……成祖即位,特簡絡、胡廣、楊榮等直文淵閣,參與機務。……編、檢、講讀之官,亦不得相關白。……世宗時,三殿成,改華蓋為中極為建極,閣銜因之。嘉靖以后,朝位班次,俱列六部之上。
——《明史》卷七十二《職官志》
請回答:
(1)材料一所述現象的出現源于什么制度的改革?明太祖是如何解決這一問題的?
(2)依據材料二,指出明朝殿閣大學士職權演變的過程。
〖參考答案〗(1)源于明太祖廢除丞相制度;解決的方法是設置殿閣大學士備皇帝顧問。
(2)過程:明太祖時備皇帝顧問;成祖時開始參與機務,但不能專制諸司;世宗后,權高于六部。
附:明朝內閣的設立及演變:
時期
名稱
職權
特點
明太祖時期
設立殿閣大學士
僅備皇帝顧問兼協理章奏
品秩較低,不參與決策
明成祖時期
設立內閣
參與軍國大事的商討
地位逐漸上升,有專門的衙署和屬官
明宣宗以后
可以“票擬”對奏疏的處理意見
地位變得更加重要
首輔權壓群臣,六部幾乎變成內閣的下屬機構了。
探索攻關三:宰相制與內閣制的區別
材料一 (明朝)國家并未正式與閣臣以大權,閣臣之弄權者,皆不免以不光明手段得之。此乃“權臣”,非“大臣”。故雖如張居正之循名責實,起衰振弊,為明代有數能臣,而不能逃眾議。
──錢穆《國史大綱》
材料二 至嘉靖以后,嚴嵩等怙寵行私,上竊朝廷之權,下侵六曹之職,怨毒盈于天下,而禍敗隨之。蓋閣臣之外重勢而蒙惡聲至此而極。
——葉向高《綸扉奏稿》卷十《乞休第十一疏》
請回答:
(1)依據材料一,結合所學知識,指出宰相制與內閣制的區別,并簡要評述之。
(2)有人認為嚴嵩、張居正等專權說明當時君主專制制度已經嚴重削弱,結合材料一、二,談談你的看法。
〖參考答案〗(1)丞相制度建立于秦,到明太祖時廢除。丞相是中央一級行政機構或決策機構的長官,皇帝助手,參與國家大事決策,對皇權具有制約作用,其地位十分鞏固。內閣只是皇帝的侍從咨詢機構,本身并無決策權。雖有內閣大學士大權在握的現象發生,但其權力并不來自于制度及其職位,而來自于最高統治者的個人支持與信任。他們一旦失寵,其地位便會一落千丈。明代的首輔即使是變相的宰相,但其權力與前代宰相已不可同日而語,更談不上制約皇權。
(2)這種觀點不對。嚴嵩、張居正等專權是倚仗皇帝的寵信,沒有皇帝的寵信,也就沒有他們的專權。這說明權臣專權恰恰是君主專制強化的產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