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中國維護國家主權的斗爭
二.材料解析題
21.閱讀下列材料:
材料一:據(jù)有人統(tǒng)計,從1885年5 月到1895年5月的xx年間,三海工程共挪用了海軍經費436.5萬余兩。再加上頤和園工程所挪用的860萬兩,清廷大修園林所挪用的海軍經費總數(shù)達到了1300萬兩。
--------摘自《晚清海軍興衰史》
材料二:當時北洋海軍的主力是七艘戰(zhàn)艦,即“定遠”、“鎮(zhèn)遠”、“濟遠”、“經遠”、“來遠”(以上購自德國)、“致遠”、“靖遠”(以上購自英國),共花費778萬兩。
--------摘自《晚清海軍興衰史》
材料三:1887年3月14 日,日本天皇御令“朕以為在建國事務中,加強海防是一日也不可放松的事情。然而從國庫歲入中尚難以撥出巨款供海防之用,故朕深感不安。茲決定從內庫中提出30萬元,聊一資助,望諸大臣深明朕意。” 1893年,天皇決定撥內駑(國庫里的錢財,即公款)30萬元,并要求國務大臣、秫米顧問官及貴眾兩院議長在此期間每月從薪俸中拿出十分之一,兩院議員則主動獻出薪俸的四分之一,全部用作造艦經費,以加速擴充海軍。 -------摘自蘇小東《中國近代海軍一百年》
請思考:
(1)比較材料一和材料二中的統(tǒng)計數(shù)字,你從中得出什么結論?
(2)通過材料一和材料三,你對中日兩國海防情況有何認識?
(3)1894年發(fā)生了什么戰(zhàn)爭?結局如何?你如何看待這一結局?
22.閱讀下列材料:
“西安事變”后《張學良、楊虎城通電》部分內容
材料一:東北淪亡。時有五載,國權凌夷,疆土日蹙,“淞滬協(xié)定”屈辱于前,“塘沽、何梅協(xié)定”繼之于后,凡屬國人,無不痛心。
材料二:學良等多年袍澤,不忍坐視,因對介公為最后之諍諫,保其安全,促其反省。
請回答:
(1)張、楊是哪一年發(fā)動“西安事變”的?
(2)材料一列數(shù)了哪些日本帝國主義發(fā)動的侵華事件?
(3)根據(jù)材料一,指出國民政府對日妥協(xié)退讓的結果。
(4)材料二中“介公”指誰?張楊“諍諫”的目的是什么?
三、問答題
23、概括中國全民族抗戰(zhàn)形成的原因,并分析中國抗日戰(zhàn)爭勝利的意義。
24、試述抗日民族統(tǒng)一戰(zhàn)線形成的背景、過程和意義。
第二專題達標檢測參考答案
一、選擇題
1 2 3 4 5 6 7 8 9 10
b b b a c c a d b 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