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中國民族工業的興起
材料三 許多民族落落工礦企業每當資金困難時,往往就向外國銀行借款,如有名的上海商務印書館、南通大生紗廠以及南潯鐵路等企業均曾向日本借款,或多或少地受到日本資本的操縱。
材料四 1893年,重慶開了一個聚昌火柴廠,英商怡和洋行立即運幾箱火柴到重慶和它競爭。聚昌火柴廠要求政府加以干涉,但賣國的封建政府卻蠻橫地下令:“不許華人在該處再開,不得禁止洋商販運貿易。”
——《中國近代史常識》
15.閱讀下列材料
材料一 “商市拓展所及,建筑盛則農田少,耕夫織婦棄其本業,而趨工場,必然之勢也。”
材料二 著名民族資本家劉鴻生講他起家的歷史時說:“我讀完大學一年級時,為了負擔起家用,作了開灤煤礦的買辦。開灤煤礦當時在英國人的手中,銷路不好,我曾絞盡腦汁使開灤的煤在長江流域打開銷路。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由于煤的銷路增加,我的收入突然大增……短短幾年的煤炭推銷工作,使我突然從一個貧寒的大學生成了百萬富翁。后來,我用這些錢先后投資火柴廠、水泥廠、毛紡廠等工廠”。
材料三 廣東的買辦陳廉伯,其祖父陳啟源是中國第一個近代機器繅絲廠的創辦人,他一家祖孫三代都是經營民族繅絲工業的資本家。而到了陳廉伯經營時期,他利用繅絲工廠較為雄厚的經濟力量攀附英國商人,成為廣東匯豐銀行的買辦,使自己的資本從屬于外國商人的需要,以求獲得更大的利潤。
——以上均摘自《中國近代經濟史略》
請回答:(1) 材料一說明了什么?
(2) 你如何看待劉鴻生的發家史?
(3) 你如何看待陳氏家族經營方式的變化?
(4) 根據以上材料,你認為決定材料二現象的因素是什么?
三、問答題
16.一般認為“中國的民族工業先天不足,后天畸形”。請結合史實概括說明這一結論,并指出這種狀況導致了哪些政治現象。
學習參考與答案
一、鴉片戰爭后中國經濟結構的變動:自然經濟加速解體
1、中國封建社會經濟的主要特點:
①以地主土地所有制為主,農民沒有或很少占有土地。
②家庭手工業與小農生產相結合的自然經濟,一直在中國社會經濟中占據主導地位。
2、自然經濟解體過程
(1)鴉片戰爭前夕,中國的自然經濟已經有了某種程度的分解,但是農村中“男耕女織”的小農經濟并沒有多大的變化。(2)鴉戰后,中國的自然經濟解體加速。中國手工棉紡織業的衰敗,標志著自然經濟開始解體。(3)從19世紀60年代起,自然經濟解體的速度進一步加快。(4)甲午戰爭以后,進一步破壞了中國的自然經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