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 抗日戰爭的爆發教案
四、“國民黨正面戰場的抗戰”一目,需要講明六個問題。
1.平津作戰。7月28日,日軍對北平附近的二十九軍發起總攻,在5個多小時的激烈戰斗中,中國守軍南苑陣地全部被毀,傷亡慘重,副軍長佟麟閣,一三二師師長趙登禹壯烈殉國。29日,北平淪陷。30日,日軍在大沽登陸,分三路包圍天津。雙方經過激戰,日軍占領天津。
2.淞滬會戰。1937年8月13日,日本企圖在10天內“為制中國于死地,以控制上海、南京最重要”的目標,在上海發動了軍事進攻,史稱“八一三”事變。因戰爭是在上海及其周圍地區進行的,所以又稱“淞滬會戰”或“淞滬抗戰”。中國軍隊奮起抵抗,守衛寶山的十八軍五八三團三營在營長姚子青率領下,與入城之敵巷戰肉搏,激戰兩晝夜,五百余官兵全部壯烈殉國。10月26日晚,八十八師五二五團團長謝晉元奉令率八百官兵堅守四行倉庫,掩護主力部隊撤退,在堅持戰斗了四晝夜,斃敵二百余人后,奉命撤退到公共租界。11月12日,日軍占領上海。淞滬會戰歷時三個月,日軍動用了海陸空軍二十余萬,傷亡六萬多人,才占領了上海,粉碎了日本帝國主義速戰速決的迷夢。
3.南京大屠殺。1937年12月13日,日軍攻陷南京。國民政府遷往重慶,重慶成為戰時的陪都。日軍占領南京后,制造了長達六個星期的慘絕人寰的血腥大屠殺,總計屠殺無辜居民和已解除武裝的中國士兵達三十萬人以上。在有條件的學校,可放映《南京大屠殺》影片、錄像片或幻燈片。
4.太原會戰。會戰自1937年9月13日大同失守至11月8日太原陷落,歷時近兩個月,由平型關戰斗、忻口會戰等組成,是國共合作抗日的典范。平型關戰役經一天激戰,殲滅日軍一千多人,繳獲武器、物資甚多。這是抗戰以來首次大捷。平型關戰斗后,日軍向忻口、太原進犯。忻口是晉北通向太原的門戶,是保衛太原的最后一道防線。忻口會戰中國民黨軍隊在正面頑強抗擊日軍的同時,八路軍的主力向敵后進軍,破壞敵人后方,如一二九師的一個營的兵力夜襲代縣陽明堡機場,經一小時激戰,毀敵機24架,使日軍損耗空中支援忻口的能力。太原失守后,華北戰場的正規戰爭基本結束。
5.徐州會戰。它是抗戰以來歷時最長的一次會戰,從1937年12月至1938年5月,歷時五個多月,雙方都投入了數十萬兵力,特別是臺兒莊戰役的勝利,使日軍無法打通津浦路,極大地激勵全國軍民堅持持久抗戰,教師可結合教材“臺兒莊戰役示意圖”講述。
6.如何評價國民政府抗戰初期的功過,是本課難點。教師可組織學生討論,在此基礎上,教師可歸納為四點:第一,在抗戰防御階段,“國民黨政府對日作戰是比較努力的。”(毛澤東語)第二,從總體上說除個別戰役外,中國打的是敗仗。第三,失敗的客觀原因是敵強我弱,敵我力量懸殊。毛澤東指出:日本“是一個強的帝國主義國家,它的軍力、經濟力和政治組織力在東方是第一等的”,中國“是一個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國家”,“依然是一個弱國”,無論“在軍力、經濟力和政治組織力各方面都顯得不如敵人。”第四,失敗的主觀原因是國民黨實行片面抗戰路線的結果。1938年10月,廣州、武漢也被日軍占領。中國失去了華北、華中和華南大片領土。
五、“敵后抗日根據地的開辟”一目,需要講明四個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