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 抗日戰爭的爆發教案
1.1937年8月,中國共產黨在陜北召開洛川會議,制定了動員全民族一切力量,爭取抗戰勝利的人民戰爭路線,即全面抗戰路線。
2.洛川會議后,八路軍、新四軍深入敵人后方,廣泛開展獨立自主的游擊戰,建立抗日根據地,把敵人的后方變成抗日的前線。教師可結合教材的《華北敵后抗日根據地形勢示意圖》和有關文字,重點介紹第一個敵后抗日根據地──晉察冀抗日根據地。有條件的學校,教師可指導學生制作八路軍、新四軍創立根據地情況簡表。
3.教師應向學生明確指出:由于特殊的歷史原因,中國自始至終存在著兩個戰場和兩條路線,即由國民黨領導的正面戰場和片面抗戰路線;共產黨領導的敵后戰場和全面抗戰路線。兩個戰場互相配合、相互支援。
4.抗日戰爭時期,中共中央和毛澤東所在的陜甘寧邊區是全國抗日根據地的指揮中樞和總后方。延安是中共中央所在地。
六、“毛澤東《論持久戰》的發表”一目,需要講明背景、主要內容和意義三個問題。建議教師指導學生結合教材內容,邊讀邊議,在此基礎上重點補充意義:《論持久戰》是毛澤東運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從實際出發解決戰爭問題的光輝典范,是中華民族抗日戰爭的戰略綱領;它從思想上、理論上武裝了廣大群眾,駁斥了“亡國論”和“速勝論”,對中國人民堅定抗日信心,爭取抗日的最后勝利,具有極大的動員和指導作用。
七、在講述本節教材內容后,教師可作小結。1937年7月至1938年10月,是中國抗日戰爭防御階段,主要戰場在華北和華東。在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旗幟下,正面戰場和敵后根據地相互配合、相互支援。由于敵強我弱,國民政府的片面抗戰路線,導致正面戰場接連失敗,大片領土淪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