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中國的政治制度(通用8篇)
古代中國的政治制度 篇1
第一單元
單元復習
【單元知識網絡】
【專題歸納整合】
1、說明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的特點。
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是我國封建社會基本的政治制度,它包括專制主義和中央集權制兩個概念:專制主義是就中央的決策方式而言,主要特征是皇帝個人專斷獨裁,集國家最高權力于一身。中央集權則相對于地方分權而言的,其特點是地方政府在政治、軍事等方面沒有獨立性,一切受制于中央。這樣,這一制度的發展過程中存在著兩個基本矛盾:中央和地方的矛盾,皇權和相權的矛盾。
2、自秦朝建立的君主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對中國社會的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
(1)積極作用:①有利于多民族封建國家的建立、鞏固和發展,有利于維護國家的統一和領土完整。②能有效的組織人力、物力和財力進行大規模的經濟建設和生產活動,有利于社會經濟的發展。③在統一的社會環境下有利于民族的融合,有利于各地區經濟、文化的交流、發展和提高。
(2)消極作用:①容易形成暴政統治和導致腐敗現象,成為阻礙歷史發展的因素。②在思想方面,鉗制了人民的思想,出現了萬馬齊喑的局面。③明清時期,嚴重阻礙了資本主義萌芽的發展。
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的積極作用和消極作用,自始至終相伴而存在;以明清時期為界,明清以前以積極作用為主,明清時期消極作用占了上風。
【單元質量評估】
一、選擇題:
1. 商朝人崇信各種鬼神,認為神靈主導著人事。在諸神中祖先神最為尊貴。據此,可以得出的結論有
①商朝社會彌漫著神秘色彩 ②對后世形成的宗法制有一定的影響
③祭祖現象可能已經存在 ④王權只有依附于神權才能使統治穩固
a.① b.①②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解析】:選c。主要考查商朝政治的特點。本題可用排除法,④說法有些絕對化,可排除。因為穩固統治可以有多種手段,依附神權只是其中之一,并非“只有依附于神權才能使統治穩固”。
2. (•安徽省巢湖市高三模擬)xx年初山東淄博陳莊遺址出土一件青銅器,上有“豐般作文祖甲齊公
尊彝”銘文(圖2)。(“豐”:國名,“般”:人名,“作”:制作,“文祖甲”:對先輩的尊稱,“尊彝”:泛指祭祀的禮器。)這件青銅器及銘文可用于研究
①西周分封制 ②當時的冶鑄業
③秦朝郡縣制 ④隸書的特點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解析】:選a。本題可用排除法作答。題中銘文書寫方式非隸書,可排除④;由“豐”國的存在,可知當時分封制依然存在,故③錯誤。
3. 《三字經》中所說“周轍東,王綱墮。”透視出的深層政治信息是
a.統治中心實現轉移 b.宗法分封制度走向解體
c.君主權威發生動搖 d.社會倫理道德面臨崩潰
【解析】:選b。“周轍東,王綱墮” 指的是周平王東遷洛邑建立東周后,王室威望低落,綱紀和政治地位每況愈下。諸侯們各自為王,為了擴張勢力彼此干戈相向,天下從此變得紛亂不堪。
所以反映出:當時宗法分封制度走向解體。
4. 西周宗法制度是國家權力繼承和分配的重要基礎,強調“親親”、“尊祖”與“敬宗”,希望凝聚宗族
力量。但宗法制度發展到一定程度,也可能無法繼續維持統治秩序。下列哪一現象可以說明這種變化?
a.宗廟祭祀活動頻繁,規模日大,導致民窮財困
b.邦國各自發展,親戚關系日遠,甚至相互兼并
c.強宗大族壟斷土地,使政府無法獲得足夠稅收
d.公卿大夫世襲,握有政權,促使官僚體制發展
【解析】:選b.歷史唯物主義觀點: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上層建筑反作用經濟基礎;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宗法制度發展到一定程度,無法繼續維持統治秩序其原因主要是生產力的發展,經濟基礎發生變化的結果。符合這一原理的只有b.
5. 《史記•楚世家》記載:“(楚莊王)八年,伐陸渾戎(在洛陽西南),遂至洛,觀兵于周郊。周定
王使王孫滿勞楚王。楚王問鼎大小輕重……”這反映了當時
a.周王室衰微,王命不行 b.尊王攘夷,大國爭霸
c.王權衰弱,分封制受到破壞 d.列國內亂,諸侯兼并
【解析】:選c。 “鼎”作為一種禮器在西周時期是王位和權力的象征,楚王問鼎意在向周王室發出挑戰,企圖奪取王位,反映了這一時期分封制受到破壞,王權衰微。
6. 中國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特點是
a.以王位世襲制為核心的政治制度體系 b.以禪讓制為核心的政治制度體系
c.以分封制為核心的政治制度體系 d.以宗法制為核心的政治制度體系
【解析】:選d。中國古代早期政治制度主要是王位世襲制、分封制和宗法制。其中宗法制是里,分封制是表。
7. 讀右圖,公元前221年,我國政治文明歷程出現拐點,有關說明錯誤的是
a.從分裂割據到實現統一
b.從分封制發展為郡縣制
c.從封邦建國到中央集權
d.從“天下為公”到“天下為家”
秦朝疆域圖
【解析】:選d。公元前221年嬴政并吞六國,完成統一,建立秦朝。確立了以三公九卿制和郡縣制為主要內容的中央集權制度。d項從“天下為公”到“天下為家”反映了王位世襲制取代原始社會的禪讓制,是指夏朝的建立。
8. 《漢書•地理志》言:“秦并兼四海,以為周制微弱,終為諸侯所喪,故不立尺土之封,分天下為郡
縣,蕩滅前圣之苗裔,靡有孑遺。”這說明秦朝采取
a.皇帝制度 b.郡縣制 c.統一度量衡 d.世襲制
【解析】:選b。 從材料可以看出秦朝吸取周滅的歷史教訓,用郡縣制取代分封制。
9. (•浙江元濟高中高三模擬)有位學者指出:“中國傳統政治中,君權和相權的關系,是一部不斷摩
擦、不斷調整的歷史。”以下有關歷代宰相制度演變的說法,不正確的是:
a.漢武帝為削弱相權,任用親信朝臣,在內廷設置處理國政的中朝
b.唐代三省的長官都是宰相
c.宋代設置參知政事為副相,分割宰相的財權
d.元朝廢除尚書省和門下省,而將尚書省的六部移至中書省,并掌理一切政務
【解析】:選c。 宋代設置參知政事為副相,分割宰相的行政權。
10. 唐朝主管財政的宰相皇甫鎛奏請減少內外官俸,詔書下達后被事中崔祐駁回,皇帝最終采納了崔祐的
意見。崔祐所屬的部門應是
a.中書省 b.門下省 c.尚書省 d.參知政事
【解析】:選b。 結合門下省的職責是封駁審議分析可得。
11. 兩漢的“七國之亂”與唐朝的“安史之亂”
① 都是地方勢力惡性發展的結果
②都由中央“削藩”直接引起
③叛亂平定后,中央集權都得到強化
a.① b.①②③ c.①③ d.②③
【解析】:選a。兩漢的“七國之亂”是由中央“削藩”直接引起,叛亂平定后,通過推恩令加強了中央集權,而唐朝沒有。
12. 為解決“相權”對“皇權”的威脅,中國歷代統治者采取了許多措施。下面有一組關于漢代以后,歷
朝限制丞相權力的說法。根據你的理解,存在明顯錯誤的是
a.為了改變丞相位尊權重的傳統,漢武帝頻繁任免丞相
b.漢武帝破格選用身份低微的士人,形成“中朝”
c.唐朝推行“三省六部制”,以此分割和限制相權
d.宋代廢除丞相,為減輕帝王工作壓力,設參知政事
【解析】:選d。 考查學生基礎知識掌握是否牢固,宋代設立參知政事為副宰相,目的為分割宰相的行政權。
13. 小華找來《康雍乾三朝實錄》《論軍機處與極權政治》《“文字獄”的研究》三本書,計劃寫一篇小論
文。下列最可能成為這篇論文題目的是
a古代中央集權制度的形成與發展
b明清的君主專制
c淺議焚書坑儒
d清代君主專制制度的強化
【解析】:選d。雍正帝設軍機處,專制皇權空前強化;康熙帝大興文字獄,加強思想控制。
14. 權力的高度集中是秦朝政治制度的基本特征,這造成深遠的歷史影響包括
① 君權與相權矛盾重重 ② 中央與地方斗爭激烈
② 在維護國家統一方面發揮了一定作用 ④ 是造成官僚政治腐敗的重要因素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②③ d. ①②③④
【解析】:選d。主要考查學生的理解分析能力。要理解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權制度,要從中央與地方的關系以及君權與相權的關系兩方面、積極影響和消極影響兩方面去考慮。
15. 若你想做有關明代內閣的研究,最有價值的資料應該來自
a.記錄片 b.《明史》記載
c.民間傳說 d.經過證實的帶有“票擬”和“批紅”的奏章
【解析】:選d。最有價值的資料應該是第一手材料——歷史遺物、遺跡。
16. 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由于其出身草莽,自小顛沛流離,且又當過和尚,即位后且殘殺功臣,其長相
如何在民間有多重版本,而大體可分為兩類:①宮廷版:方面大臉,慈眉善目 ②民間版:五官不正,相貌丑陋 (見下圖),對此表述恰當的是
a.圖①符合朱元璋真相 b.圖②符合朱元璋真相
c.圖①圖②都毫無史學價值 d.真相有待科學考證
【解析】:選d。對歷史人物的判斷要結合時代背景分析。明朝君主專制空前強化,在宮廷版的畫像自然是慈眉善目;由于朱元璋從出身草莽到為強化皇權殘殺功臣,民間也有丑化其的因素。
17. 明初中央“設五府、六部、都察院••••••••等衙門,分理天下庶務,彼此頡頏(不相上下),不敢相壓,事皆朝廷總之,所以穩當。”這一做法的實質是
a.罷設丞相,緩和君臣矛盾 b.各機構平等,避免權力集中
c.各機構相互制約強化君主專制 d.各部權力分明,提高效力
【解析】:選c。明初廢丞相,六部皇帝聽命于皇帝,各個衙門分工不同,管理較細,形成了相互之間的牽制,但是正時都由皇帝親自處理。
18. 下列各圖反映的重大歷史活動,哪些是專制決策的結果
①長城 ②大運河 ③十三行 ④票號
a.①②③ b.①②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解析】:選a。 ①②③是秦、隋、清朝為加強封建統治而興建。④是古代商品經濟發展的結果。
19. 請根據下述圖片判斷以下說法不正確的是
a.反映皇權和相權之爭始終貫穿于中國古代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的演變之中
b.反映的趨勢是皇權逐漸加強,相權逐漸削弱,最終被廢止
c.反映的發展趨勢易形成暴政,壓抑民主政治
d.反映了秦朝、唐朝、元朝、明朝四朝的中央機構的設置情況
【解析】:選d。 材料反映的是秦朝、唐朝、明朝和清朝四朝中央機構設置情況。
20. 到清末為止,中國古代政治制度就政體而論,兩種主要形式是
a、分封制和中央集權制 b、皇帝制和中央集權制
c、分封制和皇帝制 d、分封制和郡縣制
【解析】:選a。秦以前的政體大體是分封制;秦之后是中央集權制。
二、材料解析題:
21. 古代中國為了加強中央集權,創設了若干制度。這些制度反映了中華民族管理國家的智慧。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13分):
材料一:二十六年……遂并天下……丞相綰等言:“諸侯初破,燕、齊、荊地遠,不為置王,毋以填之,請立諸子,唯上幸許。”……廷尉李斯議曰:“周文(王)武(王)所封子弟同姓甚眾,……相攻擊如仇讎(仇敵),諸侯更相誅伐(混戰),周天子弗(不)能禁止。今海內賴陛下神靈一統,皆為郡縣,……甚足易制(容易控制)。……置諸侯不便。”始皇曰:“……廷尉議是。”
——《史記•秦始皇本紀》
(1) 秦王贏政即位那一年(即秦王贏政元年)是公元前246年,那么材料中“二十六年”指哪一年?(1分)李斯主張建立郡縣制,根據材料,指出他的理由是什么?(2分)
材料二: 漢武帝創始了一條新的法制,即派遣中級人員(六百石俸祿)巡行郡國,察考大吏(二千石俸祿)的成績和罪惡,隨時向中央快速匯報,這種官職叫“刺史”。
注:“石”為糧食重量單位,品級高的官員俸祿高,漢代俸祿折算成糧食。
——趙儷生《趙儷生文集•第三卷》
材料三: (西漢)成帝末,翟方進、何武乃言:“《春秋》之義,用貴治賤,不以卑臨尊。刺史位下大夫,而臨二千石,輕重不相準。請罷刺史,……”而朱博以漢家故事(指漢代的傳統制度),置部刺史,秩卑而賞厚,咸勸功樂進(指為獲皇帝賞識,積極性高)。……”于是……復置刺史。
——顧炎武《日知錄•卷九》
(2) 請將材料二和材料三進行對比閱讀,然后用材料二中的信息解釋材料三中“以卑臨尊”的含義。(1分)結合材料和所學知識,解釋刺史“秩卑”有什么積極作用?(2分)
材料四: 古代戰爭水平不高,崇山峻嶺、長河大川都是天然的防守工事。因此如嶺南山地,如四川盆地,如山西高原,都是地理條件極佳的割據區域。……元代的省……無視歷來與劃界密切相關的幾條最重要的山川邊界一一秦嶺、淮河、南嶺、太行山一一的存在,……陜西行省越過秦嶺而有漢中盆地;湖廣行省以湖南、湖北為主體而又越過南嶺有廣西;江西行省也同樣跨過南嶺而有廣東;……至于江浙行省,乃從江南平原逶迤直到福建山地。
——周振鶴《犬牙相入還是山川形便?——歷史上行政區域劃界的兩大原則》
(3)根據材料,判斷元代行省劃界的原則是什么?(2分)根據材料,結合所學知識,概括元代采用這種劃界原則的原因。(2分)
(4)根據所學知識,說明中國古代中央對地方控制演變的特點。(3分)
解析:本題以有關不同時代地方制度的材料創設情境,考察各朝代的地方行政或區劃制度:秦朝郡縣制、西漢的刺史制度和元朝的行省制度。第(1)問的材料很容易理解,紀年的轉換掌握方法就很容易,就是246-26+1=221。關于李斯主張郡縣制的理由,在理解材料的基礎上很容易解答。第(2)問解釋“以卑臨尊”在材料二中能直接找出答案,“秩卑”的積極作用材料三也能找到答案。第(3)問原則的解答可結合材料的出處,原因在材料可找到。第(4)問在總結上述材料的基礎上結合所學知識回答。
答案:
(1)公元前221年。(1分) 分封制下諸侯混戰,天子失勢;(1分)郡縣制有利于集權。(1分)
(2)“以卑臨尊”指用六百石監察二千石。(1分) 秩卑的官員積極性高;(1分)便于控制。(1分)
(3)犬牙相入。(2分) 使地方割據缺乏好的地理條件(1分);加強中央集權。(1分)
(4)中央對地方進行多層級管理(地方行政區劃)(1分);中央對地方官員進行多渠道控制;(1分)中央集權不斷加強。(1分)
22. 14分)閱讀材料:
材料一:秦朝官僚機構示意圖:
皇 帝
御史大夫 丞相 太尉
奉常 郎中令 衛尉 廷尉 典客 宗正 治粟內史 少府 太仆
材料二:唐初每事先經由中書省,中書省做定將上,得者再下中書省,中書省付門下。或有未當,則門下繳駁,又上中書,中書又將上,得者再下中書,中書又下門下。若事可行,門下即下尚書省。尚書省但主書填“奉行”而已…… 《朱子語類》
材料三:“(明)太宗皇帝入繼大統,首擢翰林編修,初建內閣于奉天門,簡任翰林之臣七入其中,所職代言,屬時更新,凡制造……咸屬焉。” 魏千志《明清史概論》
材料四:雍正年間,用兵西北……始設軍需房于隆宗門內,選內閣中書之謹密者入直繕寫。后名軍機處。地近宮廷,便于宣召…… 趙翼《薝曝雜記》
請根據上面材料,結合所學內容回答:
(1)秦朝、隋唐、明朝、清朝的中樞權力機構各是什么?(4分)
(2)中樞權力機構的發展演變有什么規律?(2分)
(3)材料一的制度有什么特點?(2分)
(4)材料四中的機構的主要職能和作用是什么?(4分)
它的設置反映了什么時代特征?(2分)
【解析】本題考查的是我國封建君主專制制度,是教材的重點知識。四問都可以通過閱讀材料結合所學知識組織答案。
【答案】
(1)秦朝:三公九卿;隋唐:三省六部;明朝:內閣;清朝:軍機處(4分)
(2)相權日益削弱并最終被廢除;皇權日益加強(2分)
(3)以三公九卿為主的中央政府各級官員,互相配合、互相牽制,任何人都無法獨攬朝政,軍國大權最終操縱在皇帝一人手中。(2分)
(4)職能是迅速將筆錄的皇帝旨意傳給中央各部門和地方大臣去執行;(2分)
作用是使皇權得到進一步加強;(2分)
反映明清時期封建制度的漸趨衰落(2分)
古代中國的政治制度 篇2
【教學設計】
教學思路:
歷史課程標準: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內容,認識中國早期政治制度的特點。
考試內容與要求: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內容。
學習要求: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內容及其關系,認識中國早期政治制度的特點。
重點:使學生深入理解西周分封制與宗法制的基本內容,認識中國早期政治制度的特點。
難點:通過學習教材中提供的考古學的資料,結合相關的歷史知識,分析中國從文明初期到西周時代的歷史演進過程。學生剛剛開始涉及政治專題知識,縱向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可能有些欠缺,教師要培養學生綜合分析問題的能力,同時幫助學生提高汲取歷史傳說中有關知識的能力。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能力
了解中國早期國家的特征。
初步掌握從歷史傳說中汲取相關歷史知識的能力。
運用所掌握的知識,概括從文明初期到西周時代的歷史演進過程。
概括中國早期政治制度的特點,分析宗法制對中國社會的深遠影響。
二、過程與方法
學生可以根據教科書及教師提供的考古材料、相關歷史網站的內容,進行思考和分析,善于從不同的角度發現問題,主動探究問題的答案。
學會運用閱讀法(包括文字資料、地圖、古代文物圖像)、觀察法、討論法、推理法、概括法等方法來學習相關問題。
教師應該注重啟發式教學,向學生展示大量考古材料的同時,要設計具有針對性、啟發性的問題,引導學生主動探究,獨立思考解答問題,并隨時予以恰當的評價。同時,還要培養學生概括歷史知識的能力。
三、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通過本課學習,了解中國早期國家形成發展的歷史過程,理解中華民族歷史的源遠流長,激發學生對中國歷史的自豪感,加深對中國文化的熱愛之情。
通過對考古知識的了解與運用,培養崇尚科學的精神。
通過對中國文明進程的認識,理解歷史不斷前進的規律,增強推動民族文化進步的責任心。
【教學流程】
同學們,大家看多了嚴肅的歷史書,其實,歷史也可以是活潑生動的。不信?我們就一起來體驗另類的中國歷史。
投影:
《雜文月刊》(選刊版)xx年第一期
另類中國簡史
盤古說:我開;女媧說:我補;共工說:我撞;神農說:我嘗;精衛說:我填;夸父說:我追;后羿說:我射;嫦娥說:沒射著!
黃帝說:我們做什么;堯說:我讓;舜說:我也讓;禹說:咱爺兒們怎么辦?啟說:我接你的班!
桀說:好玩;湯說:我反;夏亡了……
紂說:痛快;武王說:我也反;商亡了……
同學們,別看這段話顯得與眾不同,這里面可是牽涉到了古代的很多傳說或者故事。你們能試著破解嗎?
答:……
這些故事里,既有傳說,也有真實的歷史。你們知道傳說和歷史的區別嗎?
答:……
問:中國第一個王朝夏朝的建立者,你們還記得是誰嗎?
答:禹。
提起大禹,同學們會想到什么?
答:大禹治水。
投影:大禹治水
千百年來,大禹治水、三過家門而不入的故事一直為人傳誦。我想,可能是因為我們這個國度水旱災害頻繁,君不見,前不久“莫拉克”臺風引發中國臺灣島內“八八水災”,造成了嚴重的損失,所以人們渴望有一位英雄帶領大家變水害為水利。時代需要大禹這樣的英雄。不過,老師找到了另一張大禹的圖片。
投影:戴冠冕的夏禹
問:圖片上的禹與你平時了解的禹有何不同?
答:身份發生了變化:部落聯盟首領→王。
禹身份的變化,實際上就反映了政治制度的變化。
投影:
材料一: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是謂大同。
——《禮記·禮運》
〖在上古所遵行的社會準則施行的時候,天下是人們所共有的,把有賢德、有才德的人選出來(給大家辦事),人人講求誠信,崇尚和睦。因此人們不單奉養自己的父母,不單撫養自己的子女,……這就叫做理想社會。〗
想一想:材料一反映了哪一種制度?
答:禪讓制。
投影:
材料二:今大道既隱,天下為家。各親其親,各子其子,貨力為已。大人世及以為禮……
——《禮記·禮運》
〖如今理想社會已經消逝了,天下成了一家一姓的財產。人們各把自己的親人當作親人,把自己的兒女當作兒女,財物和勞力都為私人擁有。諸侯天子們的權力變成了世襲的,并成為名正言順的禮制。〗
材料二與材料一相比有哪些新變化?產生了什么深遠的歷史影響?
答:“家天下”代替“公天下”,王位世襲制(傳子)代替了禪讓制(傳賢)【課本p.5第二段第八行】
夏朝后來為商朝所取代。關于商朝的祖先,有一個有趣的傳說。
投影:
天命玄鳥,降而生商。
——《詩經·商頌·玄鳥》
〖據說,帝嚳的次妃簡狄是有戎氏的女兒,與別人外出洗澡時看到一枚鳥蛋,簡狄吞下去后,懷孕生下了契,契就是商人的始祖。〗
在今天,我們可能會覺得這個故事荒誕不經。但是當年的商族人卻把這看成是上天的眷顧,是一件很神圣很光榮的事情。不知道是否因為這個原因,商朝統治者特別相信天命,經常通過占卜進行決策。
投影:刻有甲骨文的龜甲獸骨
同學們,你們知道這些刻有甲骨文的龜甲獸骨是做什么用的嗎?
答:……
后人評論說:“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禮。”(出自《禮記·表記》),說明殷朝時祭祀神鬼的風氣相當普遍。雖然商朝國君如此虔誠地祭祀,上天并沒有因此一直保佑商朝。出了商紂這樣的暴君,照樣亡國。
周滅商的過程,在一部古典小說中描述得十分精彩,這就是《封神榜》。
投影:網游《封神榜》壁紙
中國的歷史文化中,有著數不清的精彩題材可供挖掘,可見,學好歷史很有用吧。
滅了商朝以后,周武王還來不及高興,馬上發現了一個大問題。是什么問題呢?
投影:商朝疆域圖;周朝疆域圖
周武王面臨一個難題:領土空前擴大,當時交通極不方便,信息不靈,如何才能有效統治剛剛征服的領土和抵擋邊境少數民族的騷擾?假如你是周天子,你會怎么管理?
答:……
在當時的情況下,實行分封制不失為一個好辦法。
投影:
材料三 (武王)封商紂子祿父殷之余民。……武王追思先圣王,乃褒封神農之后于焦,黃帝之后于祝,帝堯之后于薊,帝舜之后于陳,大禹之后于杞。于是封功臣謀士,而師尚父為首封。封尚父于營丘,曰齊。封弟周公旦于曲阜,曰魯。封召公奭于燕,封弟叔鮮于管,弟叔度于蔡。余各以次受封。
——《史記·周本紀》
請回答:
⑴據材料三說明在周初能夠取得“封侯”地位的主要有哪些人?
答:王族、功臣、先代貴族。
投影:
武王克商,光有天下,其兄弟之國十有五人,姬姓之國四十人。
——《左傳·昭公二十八年》
由這則材料可以看出,分封的主體還是王族。這也好理解,胳膊肘總是要向內拐的嘛。
同學們,你們知道嗎?老師和班上有些同學的姓氏由來,就跟周朝的分封有關系。
投影:
陳姓為古帝舜的后裔的姓。周武王滅商后,追封先賢遺民,封舜的后裔于陳(地名,今河南淮陽),國號陳,其后子孫均以陳為姓。
投影:
姓氏的由來
一、以出生地居住地為姓。傳說上古代虞舜出生于姚墟,便以姚為姓。(如:東郭、南郭、西門)。
二、以古國名為姓。春秋戰國時期的諸侯國:齊、魯、晉、宋、鄭、吳、越、秦、楚、衛、韓、趙、魏、燕、陳、蔡、曹、胡、許等,皆成為今天常見姓。
三、以邑名為姓。邑即采邑,是帝王及各諸侯國國君分予同姓或異性卿大夫的封地,其后代或生活在這些采邑中的人有的便繼之為氏。如周昭王的庶子被封于翁地,因而姓翁;周公旦的兒子被封到邢國為邢侯,他的后代便姓邢。
四、以官職為姓。古代有五官,即司徒、司馬、司空、司士、司寇,他們的后代便以這些官職為姓。
五、以祖輩的字為姓。如周平王的庶子字林開,其后代以林性傳世。
六、因避諱或某種原因改姓。比如漢明帝諱“莊”字,凡姓莊的都改姓“嚴”。
七、以技藝為氏。如巫、卜、陶、匠、屠等。
……
由于班上同學的姓氏眾多,老師不能一一列舉你們的姓氏由來。有興趣的同學,可以課后自己查閱資料。相信你會發現:每一個姓氏的背后,都有精彩的歷史故事。
言歸正傳,前面說過分封的對象是三類人,那么,周天子把什么分封給諸侯?
答:土地和人民。
問:諸侯享有什么權利?
答:世襲統治權。【課本p.6第二段第六行】
相信同學們在政治課上已經學過,權利和義務應該是均等的。那么,諸侯要承擔哪些義務呢?
投影:
材料四 天子適諸侯,曰巡狩;巡狩者,巡其所守也。諸侯朝于天子,曰述職;述職者,述所職也。無非事者……一不朝則貶其爵,再不朝則削其地,三不朝則六師移之。
——《孟子·告子》
材料五 周公教成王說:“你得用心考察眾諸侯誰納貢,誰不納貢。納貢的如果禮貌不好,即是侮慢王朝,等于不貢。”
——范文讕《中國通史》第一卷
材料六 幽王為烽火大鼓,有寇至舉烽火,諸侯悉至……
——《史記·周本紀》
請回答:
⑵據材料四、五、六說明這些受封諸侯對周王有哪些義務?
答:服從天子;朝見天子,向天子述職;定期朝貢;鎮守疆土;隨從作戰;……
投影:西周分封形勢圖;眾星拱月示意圖
從這兩幅圖中,同學們能否看出周天子實行分封制的目的是什么?
答:鞏固和擴大周王朝的統治,有效地管理廣大被征服的地區。
投影:
封建親戚,以藩屏周。
——《左傳》
分封制實行初期,確實起到了鞏固和擴大周天子統治的作用。但是沒有任何一項制度是完美的,隨著歷史的發展,分封制的弊端也慢慢開始顯現。
投影:
材料七 (周)王奪鄭伯(鄭莊公)政,鄭伯不朝。秋,王以諸侯伐鄭,鄭伯御之。……(周)王卒大敗,祝聃(鄭莊公的臣下)射(周)王中肩。
——《左傳·桓公五年》
請回答:
⑶材料七中,出現了什么新問題?反映的本質問題是什么?
答:王室衰微,諸侯不尊天子。
反映的本質問題是分封制崩潰。
諸侯敢于起兵反抗周天子,并讓天子顏面盡失,這在周武王的時代是不可想象的。隨著周王室的衰微,進入春秋戰國時代,諸侯們越來越不把周天子放在眼里,于是又有了一個故事。
投影:
(楚莊王)八年,……遂至洛,觀兵于周郊。周定王使王孫滿勞楚王。楚王問鼎小大輕重,對曰:“在德不在鼎。”莊王曰:“子無阻九鼎!楚國折鉤之喙,足以為九鼎。”王孫滿曰:“……天所命也。周德雖衰,天命未改。鼎之輕重,未可問也。”楚王乃歸。
——《史記·楚世家》
雖然這次楚莊王沒有真的對周天子動手,但是在楚莊王的眼里,拳頭決定道理(“楚國折鉤之喙,足以為九鼎”),所謂的“天命”都是嚇唬人的把戲,由此大家可以想象周天子的權威已經降到了何種地步。
投影:春秋初期有170多個諸侯國,大國諸侯與周天子地位差不多。到戰國時代,諸侯國只剩七、八個,周天子的地位更可憐!
那么,我們應該如何評價分封制呢?
答:……
(板書)如何評價分封制?
積極:
穩定政治秩序,加強對地方統治,擴大統治區域。
消極(局限):
諸侯享有相當大的獨立性。西周后期,王權衰弱,分封制遭破壞。
話說西周初年,周天子好不容易通過實行分封制解決了管理一個龐大國家的問題,還沒等他喘口氣,很快又發現自己后院起火,這是怎么回事呢?
投影:
周天子年老了,打算冊立繼承人。周天子有四個兒女:大兒子——二夫人所生,二兒子——大夫人所生,三女兒——大夫人所生,四兒子——大夫人所生。
大兒子:我是長子,年紀最長,你們都應該聽我的。
二兒子:我是正室夫人所生,而且我又是兒子,當然應該由我來繼承王位。
三女兒:我最聰明伶俐,學識淵博,所謂巾幗不讓須眉,當然由我來統治周朝。
四兒子:你們都別爭了!我是父王最疼愛的兒子,父王一定會挑我的。
王位應該由誰來繼承呢?你的依據是什么呢?
答:……
最終的結果是,周天子依據宗法制的原則,選擇了二兒子為繼承人。由此同學們能否歸納出:要想成為周天子的繼承人,必須具備哪些條件?
答:正妻所生的年紀最大的兒子。
符合這些條件的兒子就被稱為嫡長子,宗法制的核心就是嫡長子繼承制。
投影:
紂之同母三人,其長曰微子啟,其次曰仲衍,其次曰受德。受德乃紂也,其少矣。紂母之生微子啟與仲衍也,尚為妾,已而為妻而生紂。紂之父、紂之母欲置微子啟以為太子,太史據法而爭之曰:“有妻之子,而不可置妾之子。”紂故為王。
——《呂氏春秋ㆍ當務》
注意:嫡長子不能簡單地理解為就是大兒子。上面這則材料就有助于我們對嫡長子的理解。
同學們,你們知道嗎?宗法制的“宗”字本身就大有名堂。
宗,會意,從宀示。示,神祇(祖宗的神主);宀,房屋。在室內對祖先進行祭祀。本義:宗廟,祖廟。《說文解字》解釋說:“宗,尊祖廟也。”也就是說,宗法的“宗”的本義是宗廟。
由此我們可以看出,宗法制與什么有關?
答:⒈與神權有關;⒉與血緣有關。
接下來請同學們用一分鐘時間閱讀課本p.6最后一段宗法制的內容。等一會兒我請一位同學結合老師出示的示意圖講解宗法制是怎么一回事。
投影:樹形示意圖
【學生結合樹形示意圖講解宗法制。】
剛才我們說過,周天子通過嫡長子繼承制解決了繼承人的問題,可是還有一個問題:其他兒子怎么辦?他們也是周天子的骨肉,手心手背都是肉啊。
答:分封為諸侯。
余子分封為諸侯,形成大宗與小宗的關系。
繼承周天子的 諸侯
這一支
問:大宗與小宗的關系?
答:血緣、政治。
兄弟 君臣
大宗與小宗的關系不僅體現在周天子的繼承上,也體現在諸侯的繼承上。于是形成了“周天子——諸侯——卿大夫——士”這樣的宗法等級。
投影:
投影:
材料八 故先王之法,立天子,不使諸侯疑焉;立諸侯,不使大夫疑焉;立嫡子,不使庶孽疑焉。疑生爭,爭生亂。
——《呂氏春秋》
請回答:
據材料八分析,西周實行宗法制的目的是什么?
答:防止內部紛爭,鞏固統治秩序,維護周天子地位。
時至今日,宗法制已經消亡,但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宗法思想影響仍然存在。你能舉例子說明嗎?結合當今社會現實分析一下它的積極作用和消極影響嗎?
【探究思路和方向:⒈“尊宗敬祖”、“認祖歸宗”的祭祖與修譜等現象;⒉傳宗接代、重男輕女的思想;⒊任人唯親、唯上是從的作風;⒋干部職務終身制。
積極作用是親情濃厚,注重家庭建設,提倡尊老愛幼,易于形成民族凝聚力。消極影響是強調家庭本位,過分重視人情關系,人為劃分遠近尊卑,個人的自主意識和平等權利受到約束,缺乏普世的博愛及平等意識,這與現代的民主和法制意識有些違背。】
同學們,這節課我們了解了歷史上的禪讓制、王位世襲制、分封制和宗法制,這些都屬于政治制度。你們能否歸納:什么是政治制度?
答:特定社會中,統治階級通過組織政權以實現其政治統治的原則和方式的總和。
問:如何理解“中國早期”概念的時間范圍?
答:上限——國家形成;下限——秦統一以前。也就是中國歷史上的夏商周三代。
投影:
如何理解“宗法制是分封制的基礎,宗法制在政治制度方面的體現就是分封制”?我們來看一則材料。
投影:
王者之制祿爵,公、侯、伯、子、男,凡五等。……天子之田方千里,公侯田地方百里,伯七十里,子男五十里……
——《禮記·王制篇》
投影:
投影:
★結合下列材料和史實,歸納中國早期政治制度有哪些主要特點?
材料1:教材p.5最后一段“祭祀活動”
材料2:教材p.6圖片“殷商涂朱牛骨刻辭”
材料3:西周宗法制內容
材料4:西周分封制內容
答:⒈神權與王權的結合;⒉以血緣關系為紐帶形成國家政治結構;⒊最高執政集團尚未實現權力的高度集中。
【創意活動】
家庭一般是由父母與子女兩代人組成,也有三代人或三代以上的人生活在一起的大家庭。請開動你的智慧,展現你的創意,介紹你的家庭成員。
要求:
1、請簡要介紹自己的家庭成員(包括:自己和自己的兄弟姐妹;父母及他們的兄弟姐妹;祖父祖母及他們的兄弟姐妹);
2、簡要介紹和自己家庭有血緣關系的親戚,分一分哪些親戚與自己的父親有血緣關系,哪些親戚與自己的母親有血緣關系;
3、格式不限,創意無限,表格、繪畫皆可;
4、完成時間:2周。
古代中國的政治制度 篇3
(必修一)專題一 古代中國的政治制度教案
知識梳理
一、先秦的王朝變遷
1、約公元前2070年, (填人物)建立我國歷史上第一個夏王朝。
2、約公元前16xx年,商湯建立上朝。
3、公元前1046年, (填人物)滅商,建立西周。
二、分封制(內容、分封制的對象諸侯的權利、諸侯的義務、分封制的作用)
1、分封制的內容:土地及人們分封給諸侯
2、諸侯的主要成分:周王室成員、功臣和先朝舊貴族
3、諸侯的權利:世襲統治權、領地內再分封
4、諸侯的義務:定期朝貢、拱衛王室、提供軍賦和力役
5、分封制的作用:擴大了統治區域,開發了邊遠地區,加強了周天子對地方的管理;
但后來諸侯國之間出現了強國兼并弱國的形勢,使周天子的權威逐漸削弱。
三、宗法制
1、含義:宗法制是按照父系血緣的親疏來維系政治等級、鞏固國家統治的制度。
2、核心:宗法制的核心是嫡長子繼承制。按血緣關系的親疏就形成了“周天子—諸侯—卿大夫—士”的宗法等級。
3、影響:保證了貴族在政治上的壟斷和特權地位;
有利于統治集團內部穩定和團結;
一、 秦的統一
1、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終于結束長期分裂割據的局面,建立統一的中央集權封建王朝。
二、皇帝制度與三公九卿制度(中央制度)
1.來歷:秦始皇自以為功德超過傳說中的“三皇五帝”,使用“皇帝”稱號,確立了“皇帝”制度。
2.皇帝的地位及權力:皇帝有天下獨尊的地位,集行政權、司法權和軍事指揮權于一身。國家的法律、政策,都決定于皇帝一人的意志。
3.三公的職責:丞相:協助皇帝處理全國政治事務;
太尉:主管軍事;
御史大夫:下達皇帝詔令,負責監察系統。
三、郡縣制的全面推行
1.郡縣制的建立:春秋戰國時期,列國陸續出現了郡、縣等新的地方行政區劃形式。秦滅六國后秦始皇采納了李斯推行郡縣制度的建議,把郡縣制推廣到全國。
2.郡縣制的特點:中央垂直管理地方。
3.郡縣制建立的影響:實現了對地方政權直接有效的控制;
對中國地方制度的演變與發展產生重要影響;
四、中央集權制度建立的影響
積極:
1.奠定了中國兩千多年封建社會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為歷代封建王朝所沿用,并不斷完善和加強。
2.有利于集中力量完成一些重大工程和實施一些重要措施,從而推動社會發展和文明的進步。
3.有利于維護國家統一、民族融合、社會安定和經濟的發展。
4.有利于國家統一決策,提高行政效率。
消極:
1.中央集權制度下形成的君主專制,容易導致暴政和政治腐敗,激化社會矛盾。(農民起義)
2.為維護君主專制而推行的加強思想控制的措施,往往會摧殘文化,(焚書坑儒)。
一、漢朝的郡囯并制
1.背景:劉邦為吸取秦朝孤立之敗,在推行郡縣制的同時,又實行分封制,實行郡國并行制;。
2.影響:隨著諸侯王的勢力不斷增強,割據一方,開始形成分裂勢力,威脅中央集權
二、唐朝的三省六部制(中央)
1.三省的名稱、職責、運作順序:
中書省(負責草擬文件)——門下省(負責審批文件)——尚書省(負責執行)。最高長官都是宰相,宰相權力一分為三。
2.六部的名稱與職責:禮部(主管禮儀)、吏部(主管官吏)、戶部(主管戶口)、工部(主管工程)、兵部(主管軍事)、刑部(主管刑法)
3、影響:
(1)三省相互牽制和監督,削弱了相權,保證了皇權的獨尊;
(2)客觀上減少了行政失誤,有利于行政效率的提高;
(3)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創造,此后歷朝基本沿襲這種制度;
三、宋朝分割相權的措施
宋朝為制約宰相,增設參知政事、樞密使、和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權、軍權、財權。
四、元朝的行省制度(地方)
1.行省的設置:元朝中書省是最高行政機關(直轄河北、山東、山西),以行中書省(簡稱“行省”)作為常設地方行政機構。 [此外還設宣政院(管轄西藏和四川、青海部分地區)。
2.行省的權力:最高地方行政區的名稱,擁有經濟、軍事大權,但行使權力時受中央的節制。
3.行省制度的意義:
(1)行省的設置,便利了中央對地方的管理,對于加強中央集權,鞏固了多民族國家的統一;
(2)中國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變革,是省制的開端;
五、中國古代選官制度的變化
1、漢朝:察舉制,孝廉成為士大夫做官的主要途徑。
2、魏晉:采用“九品中正制”(依據門第出身作為選官的標準)
3、隋唐:科舉制。
(1)過程:隋文帝分科考試選拔官員,隋煬帝時科舉制形成,唐宋元完善。
(2)意義:有利于打破特權壟斷,擴大官吏的來源,提高官員的文化素質;
加強了中央集權,并被歷朝沿用。
一、廢丞相、設內閣
1.明太祖朱元璋廢除丞相,始設殿閣大學士幫助處理事務
2.明成祖設立內閣:內閣是皇帝為加強專制而建立的政治機構。
3.內閣性質:非法定的行政與決策機構,是皇帝的內侍機構。
二、清朝設立軍機處
1.設立:雍正年間為適應西北軍務的需要始設軍機房,不久改名軍機處。
2.特點:①軍機大臣均由皇帝欽定,秉承皇帝旨意辦事,軍政大權集中于皇帝之手;
②機構簡單,人員精干,有官無吏,辦事效率較高;
③政治決策封閉性特征明顯。
3.作用:軍機處的設立,提高了中央集權政府行政效率,進一步加強了君主專制制度。
三、明清時期君主制加強對中國社會發展的影響
一方面,有利于維護國家統一、社會穩定、抵御外來侵略、防止分裂割據、加強民族交流等方面起著積極作用。
另一方面,妨礙了資本主義萌芽的成長,束縛了社會生產力,嚴重阻礙了中國社會的發展和進步,是造成中國落后于西方的主要原因之一。
古代中國的政治制度 篇4
第一單元 古代中國的政治制度
第1課 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課標感悟】
1、夏商時期的世襲制和基本的國家行政管理制度,夏商的早期政治制度對西周政治制度的影響。2、西周的分封制的基本內容。
3、西周的宗法制的基本內容。
4、通過對古代中國政治制度的內容、作用和影響方面的分析,認識中國早期政治制度的特點。
【重點難點】
重點:西周的分封制和宗法制。
難點:中國早期政治制度的特點及宗法制。
【知識梳理】
1、西周的建立: 年, 伐 滅商,建立周朝。
2、內容:周王把王畿外的 分別授予 。
諸侯必須服從周天子的命令,同時,諸侯在 內,又對 實行再分封。 再將土地和人民分賜給 。 也要向上一級承擔 義務。
這樣層層分封下去,形成了 的森嚴等級
的秩序。
諸侯有為周天子 、 、 和 的義務。
受封的諸侯在自己的領地內,享有相當大的 ,如 、
、 等。
3、影響:(1)積極方面:加強了 對地方的統治,擴大統治區域,形成對周王室 ,加強了周王朝的統治,鞏固了王權。
(2)消極方面:西周后期 勢力日益強大, 衰弱,造成了春秋戰國時期分裂割據的重要原因;
4、影響:
。
【思考與討論】
一、材料一:堯舜時期,洪水泛濫。堯命令夏族首領鯀治理洪水,鯀因治水無功被殺。舜又命鯀之子禹治水。禹在外xx年,三過家門而不入,最后用疏導的方法治理了水害。因禹治水有功,舜將部落聯盟首領的權位傳給他。這種傳位給賢能人的制度被認為是古代社會理想的政治模式。
材料二:但是禹死后,他的兒子啟奪得王位,并傳位給自己的后代。這樣,政治權力由“傳賢”變成“傳子”,王位在一家一姓中傳承,“家天下”的局面逐漸形成。商朝建立后,王位有時父子相傳,有時兄終弟及。
請結合上述材料,簡述禪讓制與王位世襲制?并分析指出兩者的區別。
二、
1.材料三地圖反映了什么政治制度?
2.實行這一制度的根本目的是什么?
3.周天子分封的對象有哪些?并結合地圖予以說明。
4.根據材料簡述分封制的內容,并指出維系周王與諸侯的紐帶是什么?
5.概括西周王朝分封制的特點?
6.結合上述兩則材料,綜合分析西周王朝分封制的作用和局限性有哪些?
三、材料五:為了加強分封制形成的統治秩序,解決貴族之間在權力、財產和土地繼承上的矛盾,西周實行了具有政治性質的宗法制。
宗法制規定,周王稱為天子,王位由嫡長子繼承,為大宗;其他兒子分封為諸侯,他們對天子來說是小宗,但在自己的領地內卻是大宗。諸侯的爵位,也只有嫡長子才能繼承,其他兒子領有封地成為卿大夫。卿大夫對諸侯來說是小宗,但在自己的領地內又是大宗。卿大夫與士的關系,依此類推。大宗可以命令和約束小宗,小宗必須服從大宗。周王是天下的大宗,也是政治上的最高領袖。
材料六:
1.請在材料五上用橫線劃出西周王朝實行宗法制的目的是什么?
2.簡述西周宗法制的內容,并分析其特點是什么?
3.根據上述材料分析西周分封制與宗法制的關系怎樣?
4.根據上述材料分析西周宗法制的作用如何?
綜合歸納1.仔細閱讀課文,夏、商、西周王朝為鞏固奴隸制統治共采取了哪些制度與措施?
綜合歸納2.中國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特點有哪些?
【鞏固練習】
(一)選擇題:
1、王位世襲制代替禪讓制是( )
a、部落聯盟爭奪首領位置的結果 b、生產力推動下的社會進步
c、專制代替民主的歷史倒退 d、私有制代替公有制的倒退
2、西周的分封制規定,被封的諸侯國必須服從周天子的命令,諸侯的義務有( )
① 鎮守疆土 ② 隨從作戰 ③ 交納貢賦 ④朝覲述職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②③④ d、①③④
3、西周分封制的積極作用表現在( )
a、擴大了奴隸制的規模 b、促進了奴隸制經濟的發展
c、鞏固并擴大了西周王權統治 d、避免了諸侯國勢力的增長
4、啟創立的王位世襲制一直影響到( )
a、春秋時期 b、戰國時期 c、秦朝 d、清朝
5、西周建立后,周天子分封諸侯國,其中齊國是姜尚(傳說中的姜子牙)的封地,姜尚屬于受封的( )
a、周天子的親屬 b、功臣 c、先代的貴族 d、歸附的部落首領
6、分封制在周初起到了鞏固統治的作用;在后期則造成分裂割據,瓦解了周朝的統治,導致這種截然不同結果的主要因素是( )
a、生產力的發展 b、生產關系的發展 c、諸侯爭權奪利 d、井田制的破壞
7、關于西周宗法制的表述,最準確的是( )
a、體現了奴隸主與奴隸的階級關系 b、體現了統治階級內部的等級關系
c、體現了中央政府與地方的行政關系 d、體現了官僚機構對人民的壓迫
8、分封建制與宗法制的關系是( )
a、完全割裂 b、互為表里 c、前者決定后者 d、后者決定前者
(三)問答題:
1、西周宗法制的主要內容及其特點是什么?對后世產生了怎樣的影響?
【質疑與反思】
學案參考答案
【知識梳理】
一、從禪讓制到王位世襲
1、(1)約公元前2070;(2)夏禹;(3)王位世襲制代替了禪讓制;
2、父子相傳;兄終及弟;
3、(1)相、卿士;政務;
(2)候、伯;向商王納工;奉命征伐;
二、等級森嚴的分封制
1、公元前1046,周武王,紂;
2、廣大土地和人民;王族、功臣和古代帝王的后代;
自己的封疆;卿大夫;卿大夫;士;卿大夫和士;作戰等;
貴族統治階級內部;“天子--諸侯-- 卿大夫—士”;
鎮守疆土、隨從作戰、交納貢賦、朝覲述職;獨立性;設置官員、建立武裝、征派賦役;3、(1)周天子;眾星捧月般的政治格局;
(2)諸侯國;王權;
三、血緣關系的宗法制:
1、父系血緣關系;政治等級;國家統治;分封制;
2、天子;嫡長子;大宗;諸侯;小宗;大宗;(3)分封制;
3、貴族在政治上的壟斷和特權;穩定和團結;
4、宗法制保證了各級貴族在政治上的壟斷和特權地位,有利于統治集團內部的穩定和團結,加強了分封制形成的統治秩序。。
【思考與討論】
一、(略)
二、1、西周王朝實行的分封制
2、拱衛王室,維護西周王朝的統治。
3、王族、功臣和古代帝王的后代
4、土地和人民
5、等級森嚴
6、作用:使國家政權也逐漸由松散趨向嚴密。加強了周天子對地方的統治;開發邊遠地區,擴大統治區域,形成眾星捧月般的政治格局,使西周成為一個延續數百年的強國。局限:受封的諸侯在自己的領地內,享有相當大的獨立性,(如設置官員、建立武裝、征派賦役等),隨著諸侯國勢力的日益壯大,西周后期,王權衰弱,分封制遭到破壞。
三、1、為了加強分封制形成的統治秩序,解決貴族之間在權力、財產和土地繼承上的矛盾2、血緣關系來維系3、互為表里4、保證了各級貴族在政治上的壟斷和特權地位,有利于統治集團內部的穩定和團結。
(綜合歸納略)
【鞏固練習】
一、選擇題:
1、b 2、c 3、c 4、d、5、b 6、a 7、b 8、b
二、材料解析題:
(1)分封制。包括王族、功臣和先代的貴族。
(2) 臣屬關系。諸侯要為周天子鎮守疆土、隨從作戰、交納貢賦和朝覲述職。
(3)周天子不能再對諸侯發號施令。由于一些諸侯國實力的強大,使得王室衰微。
三、問答題:
內容: 它是由原始社會父系家長制直接演變而來,它用規定宗族內嫡庶系統的辦法,來確立和鞏固父系家長在本宗族中的地位,最終以保證王權的穩定。
特點:①最大特點:是嫡長子繼承制;
②規定了相對的大宗和小宗之分。帶有濃厚的部族色彩,是建立在血緣關系上的等級制度;
③與分封制緊密結合。
影響:
1、保證了貴族在政治上的壟斷和特權地位2、有利于統治集團內部的穩定和團結。
3、宗法制中的嫡長子繼承制在以后的三千多年的時間里基本上成為君主承傳的定規,對后世產生了深遠影響。
古代中國的政治制度 篇5
第一單元 古代中國的政治制度教案
第1課 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課標感悟】
1、夏商時期的世襲制和基本的國家行政管理制度,夏商的早期政治制度對西周政治制度的影響。2、西周的分封制的基本內容。
3、西周的宗法制的基本內容。
4、通過對古代中國政治制度的內容、作用和影響方面的分析,認識中國早期政治制度的特點。
【重點難點】
重點:西周的分封制和宗法制。
難點:中國早期政治制度的特點及宗法制。
【知識梳理】
1、西周的建立: 年, 伐 滅商,建立周朝。
2、內容:周王把王畿外的 分別授予 。
諸侯必須服從周天子的命令,同時,諸侯在 內,又對 實行再分封。 再將土地和人民分賜給 。 也要向上一級承擔 義務。
這樣層層分封下去,形成了 的森嚴等級
的秩序。
諸侯有為周天子 、 、 和 的義務。
受封的諸侯在自己的領地內,享有相當大的 ,如 、 、 等。
3、影響:(1)積極方面:加強了 對地方的統治,擴大統治區域,形成對周王室 ,加強了周王朝的統治,鞏固了王權。
(2)消極方面:西周后期 勢力日益強大, 衰弱,造成了春秋戰國時期分裂割據的重要原因;
4、影響:
。
【思考與討論】
一、材料一:堯舜時期,洪水泛濫。堯命令夏族首領鯀治理洪水,鯀因治水無功被殺。舜又命鯀之子禹治水。禹在外xx年,三過家門而不入,最后用疏導的方法治理了水害。因禹治水有功,舜將部落聯盟首領的權位傳給他。這種傳位給賢能人的制度被認為是古代社會理想的政治模式。
材料二:但是禹死后,他的兒子啟奪得王位,并傳位給自己的后代。這樣,政治權力由“傳賢”變成“傳子”,王位在一家一姓中傳承,“家天下”的局面逐漸形成。商朝建立后,王位有時父子相傳,有時兄終弟及。
請結合上述材料,簡述禪讓制與王位世襲制?并分析指出兩者的區別。
二、
1.材料三地圖反映了什么政治制度?
2.實行這一制度的根本目的是什么?
3.周天子分封的對象有哪些?并結合地圖予以說明。
4.根據材料簡述分封制的內容,并指出維系周王與諸侯的紐帶是什么?
5.概括西周王朝分封制的特點?
6.結合上述兩則材料,綜合分析西周王朝分封制的作用和局限性有哪些?
三、材料五:為了加強分封制形成的統治秩序,解決貴族之間在權力、財產和土地繼承上的矛盾,西周實行了具有政治性質的宗法制。
宗法制規定,周王稱為天子,王位由嫡長子繼承,為大宗;其他兒子分封為諸侯,他們對天子來說是小宗,但在自己的領地內卻是大宗。諸侯的爵位,也只有嫡長子才能繼承,其他兒子領有封地成為卿大夫。卿大夫對諸侯來說是小宗,但在自己的領地內又是大宗。卿大夫與士的關系,依此類推。大宗可以命令和約束小宗,小宗必須服從大宗。周王是天下的大宗,也是政治上的最高領袖。
材料六:
1.請在材料五上用橫線劃出西周王朝實行宗法制的目的是什么?
2.簡述西周宗法制的內容,并分析其特點是什么?
3.根據上述材料分析西周分封制與宗法制的關系怎樣?
4.根據上述材料分析西周宗法制的作用如何?
綜合歸納1.仔細閱讀課文,夏、商、西周王朝為鞏固奴隸制統治共采取了哪些制度與措施?
綜合歸納2.中國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特點有哪些?
【鞏固練習】
(一)選擇題:
1、王位世襲制代替禪讓制是( )
a、部落聯盟爭奪首領位置的結果 b、生產力推動下的社會進步
c、專制代替民主的歷史倒退 d、私有制代替公有制的倒退
2、西周的分封制規定,被封的諸侯國必須服從周天子的命令,諸侯的義務有( )
① 鎮守疆土 ② 隨從作戰 ③ 交納貢賦 ④朝覲述職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②③④ d、①③④
3、西周分封制的積極作用表現在( )
a、擴大了奴隸制的規模 b、促進了奴隸制經濟的發展
c、鞏固并擴大了西周王權統治 d、避免了諸侯國勢力的增長
4、啟創立的王位世襲制一直影響到( )
a、春秋時期 b、戰國時期 c、秦朝 d、清朝
5、西周建立后,周天子分封諸侯國,其中齊國是姜尚(傳說中的姜子牙)的封地,姜尚屬于受封的( )
a、周天子的親屬 b、功臣 c、先代的貴族 d、歸附的部落首領
6、分封制在周初起到了鞏固統治的作用;在后期則造成分裂割據,瓦解了周朝的統治,導致這種截然不同結果的主要因素是( )
a、生產力的發展 b、生產關系的發展 c、諸侯爭權奪利 d、井田制的破壞
7、關于西周宗法制的表述,最準確的是( )
a、體現了奴隸主與奴隸的階級關系 b、體現了統治階級內部的等級關系
c、體現了中央政府與地方的行政關系 d、體現了官僚機構對人民的壓迫
8、分封建制與宗法制的關系是( )
a、完全割裂 b、互為表里 c、前者決定后者 d、后者決定前者
(三)問答題:
1、西周宗法制的主要內容及其特點是什么?對后世產生了怎樣的影響?
【質疑與反思】
學案參考答案
【知識梳理】
一、從禪讓制到王位世襲
1、(1)約公元前2070;(2)夏禹;(3)王位世襲制代替了禪讓制;
2、父子相傳;兄終及弟;
3、(1)相、卿士;政務;
(2)候、伯;向商王納工;奉命征伐;
二、等級森嚴的分封制
1、公元前1046,周武王,紂;
2、廣大土地和人民;王族、功臣和古代帝王的后代;
自己的封疆;卿大夫;卿大夫;士;卿大夫和士;作戰等;
貴族統治階級內部;“天子--諸侯-- 卿大夫—士”;
鎮守疆土、隨從作戰、交納貢賦、朝覲述職;獨立性;設置官員、建立武裝、征派賦役;3、(1)周天子;眾星捧月般的政治格局;
(2)諸侯國;王權;
三、血緣關系的宗法制:
1、父系血緣關系;政治等級;國家統治;分封制;
2、天子;嫡長子;大宗;諸侯;小宗;大宗;(3)分封制;
3、貴族在政治上的壟斷和特權;穩定和團結;
4、宗法制保證了各級貴族在政治上的壟斷和特權地位,有利于統治集團內部的穩定和團結,加強了分封制形成的統治秩序。。
【鞏固練習】
一、選擇題:
1、b 2、c 3、c 4、d、5、b 6、a 7、b 8、b
二、材料解析題:
(1)分封制。包括王族、功臣和先代的貴族。
(2) 臣屬關系。諸侯要為周天子鎮守疆土、隨從作戰、交納貢賦和朝覲述職。
(3)周天子不能再對諸侯發號施令。由于一些諸侯國實力的強大,使得王室衰微。
三、問答題:
內容: 它是由原始社會父系家長制直接演變而來,它用規定宗族內嫡庶系統的辦法,來確立和鞏固父系家長在本宗族中的地位,最終以保證王權的穩定。
特點:①最大特點:是嫡長子繼承制;
②規定了相對的大宗和小宗之分。帶有濃厚的部族色彩,是建立在血緣關系上的等級制度;
③與分封制緊密結合。
影響:
1、保證了貴族在政治上的壟斷和特權地位2、有利于統治集團內部的穩定和團結。
3、宗法制中的嫡長子繼承制在以后的三千多年的時間里基本上成為君主承傳的定規,對后世產生了深遠影響。
第2課 秦朝中央集權制度的形成
【課標要求】
知道“始皇帝”的來歷和郡縣制建立的史實,了解中國古代中央集權制度的形成及其影響。
【重點難點】
重點:秦朝中央集權制度的形成(三要素:皇帝制度的確立,地方上推行郡縣制,從中央到地方形成一套完整體系)。
難點:秦朝創建中央集權制度的作用和影響。
【知識梳理】
一、 諸侯爭霸到秦朝統一
1.秦統一的背景:春秋戰國諸侯爭霸:
(1)周室東遷:西周末年,王室衰微,西部少數民族來犯,________被殺,西周滅亡。公元前________年,周平王東遷________,史稱東周。
(2)春秋爭霸:春秋時期,周天子大權旁落,只能控制都城附近的地區。________、_______遭到破壞。諸侯不再聽命于周天子。各諸侯國為了控制更多的________和________,相互間進行戰爭。
(3)戰國變法:戰國時期,一些強大起來的諸侯國紛紛改稱“________”。 一些諸侯國為了__________,開始對本國的政治、軍事等方面進行改革或變法,力圖通過________來統一天下。
(4)人民經受長期分裂和混戰后.也渴望統一。
2.秦朝統一:_________變法以后,秦國的實力日益強大,秦王_______在公元前_______年結束了長期的諸侯割據局面,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中央集權的封建王朝——秦朝,定都_______。
二、 至高無上的皇權和中央官制
1.確立至高無上的皇權:(1)建立:從秦朝開始,“________”成為中國古代最高統治者的稱謂,為歷代封建王朝所沿用。全國軍政大權由皇帝總攬,中央和地方的主要官吏也都由皇帝任免。調動軍隊的憑據_______由皇帝控制、發給。(2)特征:秦始皇首創的皇帝制度,一方面以______________顯示了權力的不可轉移,另一方面以______________顯示了地位的不可僭越。這是中國古代專制制度的重要特征。
2.建立較為完備的中央官制:(1)職能:秦始皇建立的中央機構中,_______幫助皇帝處理全國政事,_______執掌群臣奏章并負責監察百官,_____負責全國軍事事務。丞相之下還有______,分別掌管著國家的各項具體事務,是中央政府的職能部門。(2)評價:①秦朝中央的主要官職,在_____、______和________方面相互配合,彼此牽制,軍政大權操縱在皇帝手中。②然而,對于軍政大事的決策,一般先由丞相、御史大夫和諸卿進行朝議,最后由皇帝裁決。這就在一定程度上減少了君主專制下重大事情的決策失誤。
三、 郡縣制的全面推行
1.建立:(1)出現:_______時期,一些諸侯國已陸續在新兼并的地區設郡縣。
(2)建立:秦統一后,秦始皇采納_______建議,在全國范圍內廢除分封制,實行__________,全國分為____郡,由中央政府直接管轄。
2.建立地方官僚機構:________是郡的最高行政長官.對上承受中央命令,對下督責所屬各縣。郡守定期向______匯報工作。縣的長官稱_______或(_______)。,主要任務是治理民眾,管理財政和兵役等。郡守和縣令,縣長都由皇帝直接任命。
3.影響:
(1)秦朝通過______,實現了對地方政權直接有效的控制。這套從中央到地方金字塔般統治機構的建立,把全國的每個地方、每戶人家都納人國家政治體制之中。
(2)秦朝形成的____________,奠定了中國兩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為歷代王朝所沿用,且不斷加強和完善。
探究一
閱讀課本第九頁第一段和歷史縱橫,哪些可以說明皇帝獨尊成為皇帝制度的基本特征。這說明皇帝制度的本質是什么?
探究二
秦朝創立的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是金字塔般的統治機構,請根據所學知識以結構(或圖形)的形式直觀地表達出來。
提示:理解秦朝專制主義集權的金字塔結構特點
探究三
1、閱讀下列材料:
丞相綰等言:“諸候初破,燕、齊、荊地遠,不為置王,毋以鎮之。請立諸子,唯上幸許。”始皇下其議于群臣,群臣皆以為然。延尉李斯議曰:“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眾,然后屬疏遠,相攻擊如仇讎,諸侯更相誅伐,周天子旨弗能禁止。今海內賴陛下神靈一統,皆為郡縣,諸子功臣以公賦稅重賞之,甚足易制。開下無異意,則安寧之術也。置諸候不便。”始皇曰:“天下共苦戰斗不休,以有侯王。賴宗廟,天下初定,又復立國是樹兵也,而求其寧息,豈不難哉!”遷尉議是。
回答:1:王綰與李斯爭論的焦點是什么?
2:秦始皇采納了誰的建議?他采取“求其寧息”的措施是什么?
2、試比較分封制和郡縣制,并說明郡縣制的特點
相同點:性質:
目的:
不同點:
分 封 制 郡 縣 制
時 代 _______社 會 _______社 會
與中央政府的關系
影 響
劃分標準 與宗法制相聯系,以_______為基礎 在國家大一統條件下實行的,按_______劃分
【綜合歸納】
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對中國產生了怎樣的影響?
【鞏固練習】
1. 下列有關秦朝官制的敘述,不正確的是( )
a.中央設三公九卿,地方推行郡縣制 b.三公九卿實際上名額分別是三和九
c.郡守和縣令由皇帝任免 d.太尉負責管理軍事
2. 秦陽陵虎符(見課本p9),中分為二,左右各有十二銘文:“甲兵之符,右在 ,左在陽陵。”將帥發兵時必須左、右半符驗合后方能生效。上文“右在”后面的空缺部分應是
a.皇帝 b.太尉 c.御史大夫 d.丞相
3.秦時,在中央建立了三公九卿制度,對該制度的評價正確的是
a.繼承了傳統的貴族分封制 b.削弱了皇權
c.隨著秦朝的滅亡而取消 d.使各部門相互配合、相互牽制,皇帝獨攬大權
4.公元前2xx年,秦始皇統一嶺南后,設置了南海郡、桂林郡和象郡。南海郡轄番禺、四會、龍川、博羅4縣,郡所設在番禺(今廣州)。任囂任郡尉(因南海郡屬下縣少,是小郡,故稱尉不稱守),是為廣州建置之始。有關任囂的說法錯誤的是
a.他的職位由中央任命,不可以世襲 b.他事實上是南海郡的最高行政長官
c.他無權任免轄區內的四個縣令 d.他像以前的諸侯一樣擁有封地
5.秦朝地方百姓如果打官司,按秦朝官吏職責,他應當首先找 ( )
a.御史大夫 b.縣令 c.丞相 d.郡守
體驗高考
1、(08.上海單科20)中國古代有一個統一王朝,它最先在全國范圍內推行了郡縣制,建立起中央集權制的政治模式。據此判斷,這個王朝是
a.西周 b.秦朝 c.東漢 d.明朝
2、(08.江蘇單科1)“齊人”、“魯人”、“楚人”這種表述,逐漸讓位于以行政區劃為籍貫的表述,造成這一變化的制度因素是
a.分封制 b.宗法制 c.郡縣制 d.三省六部
3 (07.廣東單科)20世紀90年代,陜西章臺出土了一些秦代封泥(密封信件文書時加蓋了印章的泥塊),上面有上郡、代郡、邯鄲等郡名和藍田等縣名。這一發現可以印證秦朝
a.政治上四分五裂的事實 b.出現了造紙業的事實
c.實行了郡縣制的事實 d.用泥制陶的事實
答案
一 (1)秦王嬴政統一六國后,號曰‘皇帝’。 天子自稱曰 ‘朕’ ” 。
(2)他還采納了群臣關于皇帝“命為制,令為詔”的建議,皇帝的命令稱“制”或“詔”
(3)“天子獨以印稱璽,又獨以玉,群臣莫敢用
三、1答案: 1:分封制的廢或立問題。 2:李斯。措施:屈從發封制、實行郡縣制。影響:秦廢分封,高郡縣是建立中央集權制度的根本性變革。以郡縣制代替分封制,是中國古代國家制度的一大進步,有利于中央加強對地方的管理、鞏固統一,有利于社會經濟與文化的發展。
2:試比較分封制和郡縣制,并說明郡縣制的特點
相同點:性質:都是中國古代社會重要的地方行政制度
目的:都是為了鞏固自己的統治
不同點:
分 封 制 郡 縣 制
時 代 奴 隸 社 會 封 建 社 會
與中央政府的關系 被分封的諸侯具有一定的獨立性,封位世襲 中央政府屬下的地方行政機構,郡守和縣令都由皇帝任免
影 響 容易形成割據勢力 有利于中央集權的加強,維護了國家的統一
劃分標準 與宗法制相聯系,以血緣關系為基礎 在國家大一統條件下實行的,按地域劃分
四⑴這一制度是建立在封建生產方式基礎之上的,適應了封建地主階級的政治、經濟需要,有利于統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國家的鞏固與發展,有利于抵御外來侵略、組織水利工程、發展社會經濟、防止分裂割據、加強民族交流等。
⑵但也有明顯的弊端:加強了對人民的控制和統治,皇帝個人作用對政局影響大,容易產生腐敗和專權,這也是中國封建社會腐敗長期延續的重要原因。特別是封建社會后期,積極意義日益減少,消極因素逐漸增大
我們應該一分為二地評價秦始皇,秦始皇有功亦有過,功大于過
五 其“功”主要表現在:(1)結束長期分裂和混戰局面,北擊匈奴,南平百越,奠定了我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基礎,推動了以華夏族為主體的中華民族形成。 (2)開創了封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奠定了中國兩千多年封建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基礎); (3)統一了文字、貨幣、度量衡等,促進了封建經濟文化的發展;
秦始皇的“過”主要表現在:(1)推行暴政,壓迫人民,激化了國內階級矛盾,埋下了秦亡的禍根;(2)焚書坑儒,實行文化專制,禁錮了人們的思想,妨礙了文化發展。
第3課 從漢至元政治制度的演變
【課標要求】1、列舉從漢至元政治制度演變的史實,
2、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的特點
一、 中央集權的發展
1.漢朝:(1)原因:初期,地方在很長一段時間里往往還是_____、_____并存。封國是朝廷的依靠力量,但有時也會與朝廷對抗。
(2)措施:漢景帝平定________;漢武帝頒布“_______”, 規定諸侯王死后,_______繼承王位,其他子弟分割部分土地為列侯,列侯歸郡統轄。
(3)結果,王國越分越小,中央集權得到加強。
2.唐中期:(1)措施:朝廷在地方設置了許多________。節度使名為朝廷藩鎮,實際上在政治上享有較大的自主權,經濟上控制著財權,軍事上擁有強悍的武力,往往發展成為_______。
(2)結果:唐中期安史之亂后形成的_______局面,持續一百多年,嚴重削弱了中央集權。
3.北宋:(1)背景:五代十國的分裂割據局面
(2)措施:軍事上——兵權收歸中央;充實中央________。行政上——文臣擔任地方長官,同時設________負責監督。財政上,地方賦稅大部分由中央掌控。
(3)結果:改變了唐末五代以來____________的局面,加強了中央集權;但是也形成了冗官、冗兵和冗費的局面,為北宋埋下了_________的禍根。
4.元朝:(1)措施:實行________制度。行省長官由朝廷任命。行省之下,分設___________,邊遠民族地區設________進行管理。行省擁有經濟、軍事大權,但行使權力時受到______的節制。
(2)影響:行省制度便利了中央對地方的管理,加強了___________,鞏固了多民族國家的統一。它的創立,是中國古代___________的重大變革,是中國_____的開端。
二、 君主專制的演進
1.漢朝:(1)原因:漢初,丞相集決策、司法、行政大權于一身,位高權重。
(2)目的:為了加強皇權
(3)措施:漢武帝重用身邊工作人員,參與軍國大事,以削弱相權。
2.魏晉南北朝: 握有實權的先是_______,繼而又有中書省、門下省,逐步形成________。
3.隋唐時期:(1)措施:唐朝中央的三省中書、門下和尚書,分別負責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隋唐時期在尚書省下設____________________六部.
(2)影響:①三省的長官都是宰相,相權分散。三省相互牽制和監督,削弱了相權.保證了皇權的獨尊。②確立并完善了三省六部的管理體制。三省六部制度,是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創造,此后歷朝基本沿襲這種制度。
4.北宋: (1)措施:________是最高行政機構,最高長官行使宰相職權。增設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分割宰相的行政權、軍權和財權。
(2) 影響:削弱了宰相的職權,皇帝得以總攬大權。
5.元朝:(1)措施:________是最高行政機構,長官行使宰相職權。相權得到加強。
(2)后果:元朝后期.宰相的權勢越來越大,有時甚至可以左右皇位的繼承。
三、 選官、用官制度的變化
1.漢朝:(1)制度:主要實行________。漢武帝令郡國每年舉薦孝、廉各一人,建立起人才選拔制度。
(2)影響:________成為士大夫做官的主要途徑。
2.魏晉南北朝時期:(1)制度: ________。
(2)影響:朝廷要職多由世家大族擔任。世家大族子弟依靠門第即可步人仕途,所以他們往往不注重提高才能。而真正有才學,但出身低微的人,很難到中央和地方出任高官。隨著世家大族的沒落,依靠門第選官的九品中正制已無法繼續下去。
3.隋唐:(1)制度: ________。________廢除九品中正制,開始采用分科考試的方式選拔官員。隋煬帝時,政府開始設立________,科舉制形成。唐宋元各朝繼承并完善了科舉制。(2)影響:①科舉制是封建選官制度的一大進步。它把讀書、考試與做官緊密聯系起來,有利于打破特權壟斷、擴大官吏人才來源,提高官員文化素質。②科舉取仕,把選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權力,從世家大族的手里集中到中央政府,大大加強了中央集權。③這一制度為歷朝沿用,影響深遠。
小組合作探究
1、閱讀子目“中央集權的發展”,說出相關問題:
(1)漢初在地方實行什么制度?出現了什么社會問題?到漢武帝時是怎樣解決的?
(2)北宋時期是怎樣加強中央集權的?帶來了什么影響?
(3)元朝又實行什么制度?具有什么作用?
比較提升
分別參閱教材p5《西周分封示意圖》、p8《秦朝疆域圖》、p13《元朝行省圖》,在對比的基礎上分析這三種地方行政制度的主要不同點。
2、 閱讀子目“君主專制的演進”,說出從漢至元君主專制的演變過程
3、閱讀子目“選官、用官制度的變化”,說出相關問題
(1) 閱讀教材歸納從漢至宋元時期分別采用了什么樣的人才選拔制度?其選拔人才的標準或依據分別是什么?
(2)應該怎樣認識科舉制度?
遞進探究
根據從漢到元政治制度演變的史實,說明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的特點
鞏固練習
1.唐太宗時中書省的長官,為挫敗突厥貴族對內地的侵擾,起草了一份關于如何出兵防御的詔令,接下來應該做的是( )
a. 交唐太宗裁定 b. 交門下省審議 c. 交樞密院出兵 d. 交尚書省執行
2、元朝時期,由中央直轄的省份是
①河北 ②河南 ③山西 ④山東
a.①②④ b. 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3、五代以來君主七朝八姓,趙匡胤“黃袍加身”建立北宋后的百余年間,未發生類似的現象。一般認為,北宋統治體制的變革是重要原因。下列各項中能全面反映其體制變革的一項是( )
a.采用文官取代武將任地方長官
b.從中央到地方實行財政軍分權
c.降低將官地位,疏遠將兵關系
d.削弱相權另設樞密院管理軍事
4、 元朝的行省制度實際上繼承并發展了( )
a.三省六部制 b.郡縣制
c.分封制 d.科舉制
5、唐朝時期,三省六部制的實行是封建專制主義集權制度的完善,主要是因為
a.三省互相牽制和監督,保障皇權
b.廢除了丞相制度,加強君主專制
c.加強了中央對地方的統治
d.相權確立了對皇權的強勢地位
6、唐朝和宋初加強君權的措施中,最為相似的是
a設立六部 b分散地方官員的權力
c分化相權 d.解除統兵大將的兵權
7.魏晉南北朝時期,選拔官員采用的制度是
a.九品中正制 b.察舉制
c.科舉制 d.皇帝直接任命
8.下面四幅中國歷史上關于地方權力與中央集權的消長圖,哪一幅是正確的?
9.下面四幅中國歷史上關于皇權與相權勢力的消長圖,哪一幅是正確的?
a b c d
10、閱讀材料:
材料一:漢初諸侯,惟張良出身最貴……其余陳平、王陵、陸賈……等皆白徒(農民)……一時人才皆出其中,致身將相,前此所未有也。蓋秦漢間為天地一大變局。 ——趙翼《22史札記》
材料二:西漢一代之制:凡為相者,就爵而言,必封侯……丞相為百官之長,位高而權重。……西漢前半期“常以列侯為丞相” ——《中國宰相制度》
材料三:武帝元封年間,名臣文武欲盡。漢興功臣受封者百余人……子孫驕溢,忘其先……至太初(前2世紀末)百余年間,見侯五,余皆坐法殞命亡國。……武帝以后,宰相之材不能不取于列侯之外。 ——(同上)
材料四:中朝,內朝也。大司馬、左右前后將軍、侍中、常侍、散騎,諸吏為中朝。丞相以下至六百石為外朝也。……至昭宣之世,大將軍權兼中外……在內朝預聞政事。
——《漢書》
問:(1)材料一中所言“蓋秦漢間為天地一大變局”指的是什么?
(2)結合材料二、三,說明漢武帝選任丞相的渠道及原因。
(3)材料四敘述的什么制度?材料三四敘述的漢代中央官制的變化反映了什么實質問題?
【比較提升】
答:分封制下的諸侯國相對獨立于中央政府,地方和權力可以世襲;郡縣制中的郡縣則是中央政府下屬的地方行政機構,郡縣的長官都有皇帝直接任免;行省只是中央最高行政機關----中書省的派出機構,其行政長官直接對中書省負責。
(通過對比分析增強學生辨別歷史現象的能力)。
bbbba cacb
(1)由貴族將相變為布衣將相
(2)漢武帝在列侯以外選任丞相。原因:列侯為丞相,位高權重,威脅皇權;列侯后代多腐敗墮落、犯法丟爵。
(3)中外朝制度(或內朝制度)。實質是削弱相權,加強皇權。
第4課 明清君主專制的加強
【課標要求】了解明朝內閣、清朝軍機處設置等史實,認識君主專制制度的加強對中國社會發展的影響
【知識梳理】
一、 宰相制度的廢除:
1. 原因:
(1)歷史原因:在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中,君權與相權之間的矛盾由來已久。
(2)元朝教訓:明太祖鑒于元朝丞相權勢過重,認為丞相的使用妨礙皇權的高度集中,會導致社會動蕩。
(3)現實原因:明太祖廢元朝 ,在地方設 ,集地方權力于中央,使宰相職權擴大。
(4)導火線:“胡惟庸案”成為廢除宰相制度的導火線。
2.經過: 年,以謀反罪誅殺胡惟庸;同時,裁撤 和 ,以 分理全國政務,直接對皇帝負責。
3.影響:秦以來的 宣告廢除,皇帝集皇權和相權于一身,君主專制進一步加強。
二、內閣的出現:
1.直接目的:幫助皇帝 。
2.形成過程:(1)明太祖設立 ,作為侍從顧問;
(2)明成祖選拔 官員入值文淵閣,開始參與機密事務的決策,“ ”由此出現
(3)后來,內閣地位日益提高,大學士有了替皇帝起草批答大臣奏章的 ,六部幾乎變成內閣的下屬機構。
3.認識:明朝內閣始終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級的行政機構或決策機構,只是為 提供顧問的內侍機構。閣臣的升降、職權的大小依皇帝而定,票擬是否被采納最終取決于皇帝。
二、 軍機處的設立:
1.背景:(1)清朝初年,仿照明朝制度,設 負責奏章票擬;
軍國機要,由 定奪,皇權受到很大限制。
(2)康熙親政后,將中樞機構一分為三, 、 、和 三足鼎立,互相制約,集權于皇帝。
2.目的:(1)根本目的:加強 。 (2)直接目的:辦理 軍務。
3.時間: 年間。
4.職權:跪受筆錄,按皇帝旨意擬寫成詔書,經皇帝審批后,傳達給 執行。
5.認識:(1)軍機處的設置,提高了 。
(2)軍機處的設置,使全國軍政大權完全集中到 手中, 空前加強,中央集權進一步得到鞏固,我國多民族大一統國家也得到鞏固和發展。
【學習探究】
1、 歸納宰相制度的演變
2、 結合所學,比較宰相與內閣制度
3、 軍機大臣是宰相嗎?
4、 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影響(討論)
【鞏固練習】
1、廢除丞相制度后,明朝在皇帝和六部之間逐步建立的官制是 ( )
a 內閣 b軍機處 c三司 d樞密院
2、反映我國君主專制制度發展趨勢的排列是 ( )
①參知政事的設置②丞相制度的廢除③軍機處的設立④三省六部制的創立
a ①②③④ b④②③① c②④①③ d④①②③
3、明初廢丞相到清初增設軍機處的變化從根本上說明 ( )
a內閣和軍機大臣職權漸重 b 皇帝任人唯親
c內閣和六部職權加強 d專制皇權加強
4、明朝建立以后,為加強中央集權,在地方實行三司分權。“三司”指的是 ( )
①承宣布政司②提刑按察使司③奴兒干都司④都指揮使司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5、“今我朝罷丞相,設五府、六部………”。說明了明朝 ( )
a 皇權日益加強 b中央機構健全 c相權受到削弱 d地方權力加強
6、中國歷史上延續一千多年的宰相制度被廢除是在 ( )
a 明太祖時 b明成祖時 c明宣宗時 d皇太極時
7、關于明朝內閣制度的評述,正確的是 ( )
①在明初殿閣大學士的基礎上發展而來 ②設立后地位日益提高
③是位居六部之上的中央一級行政機構 ④對皇權起到制約作用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8、以下關于“票擬”的表述正確的是 ( )
①隨著明朝政治制度的發展,內閣大臣取得票擬權
②票擬是指內閣大臣替皇帝起草對大臣奏章的處理意見
③票擬權的取得反映了內閣地位的提高
④票擬權的取得使內閣成為最高決策機構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9、使君主專制達到頂峰的皇帝是 ( )
a明太祖 b明成祖 c康熙 d雍正
10、史載:“軍國大計……威命所寄,不于內閣而于軍機處”。這一現象始于 ( )
a明朝早期 b明朝末期 c清朝早期 d清朝末期
11、材料解析題:
據史料記載,從明太祖洪武十七年九月十四日到二十一日的八天內,內外諸司送到皇宮的奏章共1160件。這些奏章有講一件事的,也有講兩三件事的,共計有3291件事,皇帝平均一天要處理411件事。
請回答:
(1) 大量奏章送達皇宮,是因朱元璋對“內外諸司”(中央、地方行政部門)做了那些改革?
(2) 什么人協助朱元璋處理如此多的奏章?
(3) 這則材料反映了明朝皇權的什么特點?
古代中國的政治制度 篇6
必修1第一單元 古代中國的政治制度
一、單項選擇題(每題只有一個最佳答案,每題1.5分,共60分)
1.右圖是國民黨副主席回鄉祭祖圖,中華民族這種認祖歸宗、祭拜祖宗的文化習俗最早可追溯到( )
a.夏商周時期 b.春秋戰國時期
c.秦漢時期 d.隋唐時期
2.周初實行分封制是為了
a.建立軍事屏障,防止外族入侵
b.削弱功臣、貴族的權力
c.排斥異姓諸侯,團結同姓諸侯
d.鞏固奴隸制國家政權
3.觀察下表,按照西周宗法制的規定,有資格繼承王位的是
妻妾
一般稱謂
妻(正室)
a、三哥(20歲) b、四哥(14歲)
妾一(側室)
c、大哥(25歲)
妾二(側室)
d、二哥(22歲)
4.分封制使西周貴族集團形成的等級序列是
a.王-卿-諸侯-士 b.王-諸侯-卿大夫-士
c.王-諸侯-士-大夫 d.王-大夫-士-卿
5.關于西周宗法制的表述,最準確的是
a.體現了奴隸主與奴隸的階級關系
b.體現了統治階級內部的等級關系
c.體現了中央政府與地方的行政關系
d.體現了官僚機構與人民的壓迫關系
6.通過宗法制的實行,西周形成一個龐大的宗族網。“大宗能率小宗,小宗能率群弟,”按宗法制的規定,下列在相關范圍內一定能夠成為大宗的是
①周王室:周王正妻所生之子 ②周王室:周王嫡長子、嫡長孫 ③諸侯國:諸侯嫡長子、嫡長孫 ④卿大夫封地:卿大夫嫡長子、嫡長孫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②③
7.宗法制是西周政治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請你判斷,在西周的封國──魯國的宗法體系中,處于大宗地位的是( )
a.周王 b.魯國國君 c.卿大夫 d.士
8.《荀子·儒效篇》記載:“(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國,姬姓獨居五十三人。”可見同姓親族是西周分封的主體。這些同姓親族受封時,周王會給予他們( ) a.封號和耕牛 b.土地和耕牛 c.土地和人口 d.人口和鐵犁
9.《史記·楚世家》記載:(春秋時期)“(楚莊王)八年,伐陸軍戎,遂至洛,觀兵于周郊。周定王使王孫滿勞楚王。楚王問鼎小大輕重。”這反映了當時
a.周室衰微,王命不行 b.尊王攘夷,大國爭霸
c.王權衰弱,分封制受到破壞 d.列國內亂,諸侯兼并
10.在分封制下,諸侯在其領地所具有的權利是
①鎮守疆土 ②設置官員 ③建立武裝 ④征派賦役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11.秦朝統一后確立專制集權制度。關于下面的“秦朝統治機制示意圖”,表述不正確 的是( )
a.秦始皇開始建立皇帝制度和三公九卿制度
b.秦律的頒行,說明秦朝是一個法制國家
c.中央機構職責明確,并設置監察部門
d.秦朝開始在全國廢除分封制,實行郡縣制
12.“六合之內,皇帝之土;乃今皇帝,一家天下。”這則紀功石刻說的是:
a.周天子分封諸侯 b.秦始皇統一六國
c.漢武帝開拓疆土 d.忽必烈一定乾元。
13.秦始皇說:“天下共苦,戰斗不息,以有侯王。賴宗廟,天下初定,又復立國,是樹兵也。而求其寧息,豈不難哉!”秦始皇為消除這一擔心,而采取的舉措是
a.制定律例 b.推行郡縣制 c.強化中央機構 d.統一文字
14.毛澤東曾說“百代都行秦政制”,這個“政制” 指的是
a.分封制 b.郡縣制 c.宗法制 d.中央集權制
15.秦朝確立了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適應了①維護國家統一的需要②自然經濟存在的需要 ③保護地主土地制度的需要 ④推動多民族國家發展的需要( )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16.秦朝時期,御史大夫的主要職責是:
①協助皇帝處理全國政事 ②執掌群臣奏章 ③管理軍事 ④下達皇帝詔令 ⑤兼理國家監察事務
a.①②⑤ b.①③④ c.②④⑤ d.③④⑤
17.我國古代地方行政管理制度曾出現了從“分封制”到“郡縣制”的變化,其變化的最主要原因是:
a.交通的發展 b.疆域的拓展
c.經濟文化交流的需要 d.加強中央集權的需要
18.下列有關秦朝官制的敘述,不正確的是
a.中央設三公九卿制,地方推行郡縣制
b.太尉協助皇帝管理軍務
c.按官職大小排列應是三公、九卿、郡守
d.地方政權機構分為郡、府、縣三級
19.公元前2xx年,秦始皇統一嶺南后,設置了南海郡、桂林郡和象郡。南海郡轄番禺、四會、龍川、博羅4縣,郡所設在番禺(今廣州)。任囂任郡尉(因南海郡屬下縣少,是小郡,故稱尉不稱守),是為廣州建置之始。以下有關任囂的說法,錯誤的是
a.他的職位由中央任命,不可以世襲
b.他事實上是南海郡的最高行政長官
c.他無權任免轄區內的四個縣令
d.南海郡相當于他的封地
20.秦始皇建立的封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與分封制相比,主要特點是( )
①確立皇權的至高無上 ②世卿世祿制 ③中央和地方的行政機構均沒有獨立性 ④從中央到地方的官吏均由皇帝任免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21.漢武帝時期,選官制度應該是
a.“世官制” b.“察舉制” c.“九品中正制” d.“科舉制”
22.唐朝中央政府三省的運轉機制是
a.尚書-中書-門下 b.中書-門下-尚書
c.尚書-門下-中書 d.門下-中書-尚書
23.我國古代自秦漢以來中央和地方官制演變趨勢有:
(1)削弱地方、加強中央 (2)分散地方官吏權力,防止割據 (3)強化對地方官吏的控制 (4)對邊疆地區的治理漸趨嚴密
a.(1)(2)(3)(4) b.(2)(3)(4)
c.(1)(3)(4) d.(1)(2)(3)
24.秦漢時丞相一職由一人擔當,但隋唐時期三省的長官都是丞相,到了北宋相當于丞相的官職就更多了。這一現象的實質是 ( )
a.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的不斷加強
b.封建中央政府民主政治的不斷發展
c.丞相權力的不斷分散
d.中央對于地方政府的控制日益嚴密
25.《元史·地理志》載:“自封建變為郡縣,有天下者,漢、隋、唐、宋為盛,然幅員之廣,咸不逮元”。為統治如此廣闊地域,元實行 ( )
a.郡縣制 b.三省制 c.行省制 d.三司
26.在中國古代長期存在著“皇權”與“相權”的矛盾和沖突,為解決這一矛盾,各個朝代采取了許多措施。下列說法不正確的是
a.漢武帝頻繁任免丞相,改變丞相位尊權重的傳統
b.漢武帝破格選用身份低微的士人,形成“中朝”官僚機構
c.隋唐時期設立三省,分散丞相權力
d.宋代設立參知政事,廢除丞相
27.劉邦建立的政治制度與秦朝相比,最大的差別是( )
a.中央機構的設置上 b.地方制度上 c.皇帝權力上 d.根本目的上
28.唐高宗時,大臣長孫無忌等撰定《唐律疏議》三十卷解釋律令條文,通行天下,這是我國古代流傳下來的一部較完整的法典。他頒布前審批時需要通過
①尚書省 ②中書省 ③門下省 ④皇帝
a.③④ b.②③ c.③③④ d.①②③④
29.圖2和圖3中,我國當時實行的地方行政管理制度是
圖2
圖3
a.郡國并行制、行省制 b.分封制、郡縣制
c.郡縣制、行省制 d.分封制、行省制
30.唐宋削弱相權以加強皇權,其共同策略之一是( )
a.確立和完善三省六部制 b.分割宰相權力
c.以六部分理全國政務 d.以中書省為最高行政機關
31.從明朝廢丞相到清初增設軍機處的變化表明( )
a.皇權專制日益得到強化 b.皇權與相權的矛盾日益加劇
c.相權重新得以恢復 d.皇權與相權的矛盾得以調和
32.明初因胡惟庸案所引起的政治體制上的重大變革是
a.以中書省總政務 b.罷中書省和丞相,政事分隸六部
c.廢行省,分設三司 d.設殿閣大學士備顧問
33.在我國古代,秦朝設丞相,明朝廢除丞相。下列對這種矛盾的現象分析正確的是
a.都是封建專制統治的需要
b.都因為相權威脅皇權
c.都有利于加強對地方的控制,維護國家統一
d.體現了權力互相制衡的原則
34.“雍正年間用兵西北……始設軍機房于隆宗門內”這說明軍機處設置的最初目的是( )
a.適應軍事的需要 b.加強中央集權
c.剝奪朝中大將兵權 d.鞏固皇權
35.明清時期君主專制空前強化反映的本質問題是
a.封建政治制度進一步完善
b.封建制度走向衰落
c.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相適應
d.階級矛盾和統治階級內部矛盾尖銳
36.電視劇《宰相劉羅鍋》播出之后,人們認識了清朝官吏劉墉。但是,有歷史學家認為這個電視劇名犯了錯誤,他最有可能的理由是( )
a.劉墉不是駝背,所以不能稱為“劉羅鍋”
b.丞相制度早在明太祖時已經被廢除,所以稱“宰相劉羅鍋”會誤導觀眾
c.劉墉既不是駝背,也不是宰相,所以劇名錯誤
d.他沒有理由,只不過是嘩眾取寵
37.皇權和相權的矛盾是我國封建社會統治階級內部的矛盾之一。下列哪些舉措是為了分割相權
(1)秦設御史大夫 (2)唐設三省六部 (3)北宋設參知政事 (4)清設議政王大臣會議
a.(1)(2) b.(1)(3) c.(2)(3) d.(2)(4)
38.明朝極大地強化了君主專制,其中,在中央采取的重大行政措施有①確立三省六部制②廢除丞相③設置內閣④增設軍機處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39.封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的最突出作用( )
a.奠定了我國兩千多年封建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
b.有效地維護了封建國家的長期統一和民族融合
c.確保了地主階級對廣大勞動人民的專制統治
d.皇權暴政極易造成中國封建社會的長期停滯
40.“依樣葫蘆畫不難,葫蘆變化有千端。畫成依樣舊葫蘆,要把葫蘆仔細看。”是清代一位軍機大臣對工作的描述。它說明軍機大臣的職能主要是
a.與皇帝“共治國事” b.根據皇帝的旨意擬發諭旨
c.“事無不總”,負責執行政令 d.掌審議,負責審核政令
二、非選擇題(本大題共2個小題,共計40分)
41.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18分)
材料一 :“罷丞相不設,析中書省政歸六部,以尚書任天下事,侍郎貳(副)之,而殿閣大學士只備顧問。帝方自操威柄,學士鮮所參決。”
──《明史 職官志》
材料二:機務及用兵皆軍機大臣承旨,天子無日不與(軍機)大臣相見,無論宦寺(宦官)不得參,即承旨諸臣(軍機大臣)亦只供傳達繕撰,而不能稍有贊畫于其間也。
──《清史稿·軍機大臣年序表》
依據上述材料回答:
(1)明清兩朝皇帝是怎樣處理國家政事的?(6分)
(2)明朝的殿閣大學士與清朝的軍機大臣有什么相同之處?(4分)
(3)明清這種政事處理方式有哪些突出的危害?(8分)
42.材料一:“丞相之印章”封泥
材料二:周亞夫;漢文、景之世名將。周勃次子,因兄勝之殺人被處死,故得嗣爵,封為條侯。文帝后元六年(前158),匈奴大舉侵擾上郡、云中,京城長安告警。周亞夫以河內太守被任為將軍,駐屯細柳。因治軍謹嚴有方,不久遷中尉,負責京城治安。漢景帝劉啟即位后,任亞夫為車騎將軍三年(前154)吳楚七國發動叛亂(見吳楚七國之亂),周亞夫以太尉率軍平叛。他會兵滎陽,固守昌邑,待機以輕騎斷絕吳軍糧道。最后以精兵出擊,不到三個月,就平定了叛亂。五年后,周亞夫遷為丞相,很受景帝器重。不久,因不同意廢栗太子,又在王皇后兄王信和匈奴降王徐盧五人封侯等政事上與景帝旨意相左,加以梁孝王的挑撥和誣陷,受到景帝猜忌,中元三年(前147)被免除丞相職務。景帝后元元年(前143),周亞夫子私買工官尚方甲盾五百具,備作其父葬器,被人告發,事連周亞夫。廷尉召亞夫對質,并逼其供認謀反。周亞夫不服,絕食五日,嘔血而死。
材料三:唐太宗說:“以天下之廣、四海之眾,千端萬緒須合變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籌劃,于事穩便,方可奏行。豈得以一日萬機,獨斷一人之慮也。且日斷十事,五條不中,中者信善,其如不中者何?以日繼月,乃至累年,乖謬既多,不亡何待?”
──《貞觀政要》
材料四:明太祖說:“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漢唐宋因之,雖有賢相,然其間所有者,多有小人,專權亂政。今我朝罷丞相,設五府、六部分理天下庶務,彼此頡頏不敢相壓。事皆朝廷總之,所以穩當。”
──《明史紀事本末》
請回答:
(1)依照秦朝官制,丞相一職的主要職責是什么?(2分)
(2)依據材料一,周亞夫被免于丞相職務的原因是什么? 其根本原因又是什么?(4分)
(3)周亞夫曾經做過太尉,后來被廷尉逼供而死,太尉是什么官職?廷尉又是什么官職?(2分)
(4)周亞夫被封為條侯和后來被封為車騎將軍,被封的原因有何不同?(2分)
(5)前后兩種不同的任職原因說明古代中國的選官制度的什么發展趨勢?(2分)
(6)唐太宗認為“穩便”的途徑是什么?(2分)
(7)唐太宗與明太祖在制度設置上看法有何不同?(4分)
(8)明太祖認為“穩當”的方法是什么?(2分)
(9)據材料,你認為唐太宗與明太祖的看法從根本上說是否矛盾?(4分)
參考答案
一、單向選擇題(每題只有一個最佳答案,每題1.5分,共60分)
1-5:adabb 6-10:cbccb 11-15:bbbdd
16-20:adcdc 21-25:bbaac 26-30:dbcab
31-35:abaab 36-40:bcbbb
二、非選擇題(本大題共2個小題,共計40分)
41.(1)明清皇帝都是親自處理軍國大事,內閣和軍機處沒有固定的職權,沒有下屬機構, 只是起到顧問作用。(6分)
(2)內閣大學士和軍機大臣都充當皇帝的侍從顧問,協助皇帝草擬圣旨,并傳達給有關部門執行,不能參與決策。(4)
(3)明清皇帝獨斷軍國大政,形成絕對君主專制,國家安危和人民的禍福,完全寄托在皇帝一個人身上。皇帝決策具有個人獨斷和隨意性的特點,難免出現失誤,極大地阻礙了社會進步,使中華民族多災多難。(8)
42.(1)協助皇帝,助理萬機;(2)
(2)a.在廢太子、封侯等政務上與漢景帝旨意相左;b.梁孝王的挑撥和誣陷;c.君權與相權的沖突,打擊相權以加強君主專制;(4)(任意2點即可)
(3)a.主管軍事;b.主管司法。(2)
(4) 被封條侯是繼承其父爵位;被封車騎將軍是因為軍功;(2)
(5) a.選官由注重血統向注重才能轉化;b.貴族政治向官僚政治轉變;(2)
(6) 委百司商量,宰相籌劃。(2)
(7)唐太宗認為應由宰相協助管理全國事務,這樣可以減少決策失誤;明太祖認為丞相多小人,易專權亂政,所以罷相,設五府六部分理事務;(4)
(8)罷相,設五府六部分理事務;(2)
(9)沒有矛盾,兩者的目的都是為了維護自身的王朝統治。唐太宗用相,是為減少決策失誤,最根本的意圖是為統治長久;明太祖罷相,以防小人亂政,同樣是為江山穩固。(4)
古代中國的政治制度 篇7
單元概覽整體設想課標要求(1)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內容,認識中國早期政治制度的特點。(2)知道“始皇帝”的來歷和郡縣制建立的史實,了解中國古代中央集權制度的形成及其影響。(3)列舉從漢到元政治制度演變的史實,說明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的特點。(4)了解明朝內閣、清朝軍機處設置等史實,認識君主專制制度的加強對中國社會發展的影響。
重點難點教學重點:西周宗法制和分封制;秦朝中央集權政治制度的形成和影響;從漢到元中央集權的發展和君主專制的加強;明朝宰相制度的廢除和內閣的設置,清朝軍機處的設立。教學難點:結合夏、商、西周的相關史實,認識中國早期政治制度的特點;結合秦朝中央集權制度形成的史實,理解中國古代專制制度的特征;結合秦朝以來政治制度演變的史實,認識中國古代中央集權制度發展演變的基本規律。
高考預測重要考點:夏商周的政治制度;秦朝皇帝制和中央官制的創立、郡縣制的全面推廣,中央集權制度的特征和影響;從漢到元地方體制和中央機構演變的史實及其規律影響;明朝廢除宰相制度、設立內閣的原因和影響,清朝軍機處設置的背景和影響,明清君主專制加強的特點和影響。命題角度:考查古代中國政治制度的概念和特征;著眼于政治制度的演變的背景、特征和影響等具體問題的分析評價;同中國近代現代歷史、世界歷史的相關問題,以及現實政治問題相比較聯系。
教法建議理解概念:重視指導學生理解古代中國政治制度的基本概念,并結合具體歷史背景和階段特征加以分析評價。掌握線索:指導學生形成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發展演變的基本線索,并探究其發展演變的規律。比較聯系:縱橫聯系,特別注意把握同一歷史時期相關政治制度之間的關系;跨學科聯系,注意指導學生運用政治、地理、文學等相關學科知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結合現實思考問題。
課時安排新授共4課時:第1課,1課時;第2課,1課時;第3課,1課時;第4課,1課時。單元總結測試2課時,講評1課時。
第1課夏商周的政治制度【三維目標】1. 知識與能力:⑴夏商時期的王位世襲制、基本的國家行政制度及對西周的影響、西周的分封制和宗法制。⑵ 探究中國早期政治制度的特點以及宗法制對中國社會的深遠影響。2.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⑴我國進入階級社會的歷史源遠流長,是世界文明古國。⑵中國古代的早期政治制度帶有濃厚的部族色彩,形成了一宗法制為核心的政治制度體系。【教學設計】重點:西周的宗法制與分封制難點:分析理解中國早期政治制度的特點,宗法制和分封制的關系。
【教學方法】1.引導學生整體把握古代中國政治制度的總體特征,讓學生學會類比思維方法。2.引導學生閱讀理解課本的故事史料,幫助學生掌握學習和分析歷史資料的方法【課時安排】1課時【知識梳理】1、前言:古代中國政治歷史發展的總體線索。
基本線索:原始的部落民主向專制一步步強化;兩大階段:夏至春秋戰國(早期)與秦至清(走向成熟又走向衰落);著眼點:中央與地方的關系,中央內部的關系(王<皇>權與相權的關系)。2、導入新課:首先展示圖片——“鼎”,讓學生討論“鼎”的象征意義,引入第一節,夏商周的政治制度. 3、講授新課:
一、夏商的政治制度
1、夏商的政治制度
⑴特點:①王位世襲制取代禪讓制
開創者:夏禹第一個王朝(前2070年)
特點:國家機器——“家天下”
形式:兄終弟及\父子相傳(商朝)
②從中央到地方的行政管理制度—官員
中央:相、卿士、卜、祝、史、師(職責)
地方上:封侯、伯義務:納貢、征伐⑵影響:對西周宗法制和分封制度有直接的影響。
【學習探究】
⑴夏商時期的相權狀況意味著什么?(分別與禪讓時代和秦之后的王朝相比)
⑵侯、伯有幾重身份?既是隸屬中央的高官,又是地方上方國的首領(雙重身份)
二、西周的分封制與宗法制
1.西周的分封制(前1046年)
目的:鞏固西周統治 對象:王族、功臣、先代功臣 內容:周王封土地,諸侯盡義務 影響:擴大了周朝疆域
【學習探究】
分封制體現了森嚴了等級,維護這種等級制度,僅僅靠得是國家暴力機構嗎?如果不是,還要依靠什么制度?
2.宗法制度(建立在血緣關系的基礎上)由來:原始社會的父系家長制 目的:確定和鞏固父系家長在本家族地位的穩定 特點:嫡長子繼承制度 影響:保證了貴族政治壟斷特權,有利于統治集團的穩定 3.分封制與宗法制之間的關系:
【學習探究】楚莊王問鼎說明了什么?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是什么?
4.、宗法制與分封制的衰落(西周后期~戰國末[秦])
原因:分封制的局限性:受封的諸侯有相對的獨立性(設置官員、建立武裝、征派賦役等)
夏商周的政治制度(早期)三、小結:【課堂練習】
1、反映我國禪讓制被世襲制度所代替的史料是 a.《國語》中記載“防風后至,禹殺而戮之”b.《越絕書》“禹穴之時,以銅為兵” c.《左傳》“茫茫禹跡,劃為九州”d.《禮記》“天下為家…大人世及以為禮”
2、《史記》記載,楚莊王向周王“問鼎大小輕重”,其含義是 a.關注青銅鼎的鑄造b.希望借助周王室爭霸 c.想替代周王號令天下d.有與周王室平分天下的野心
3、“大宗能率小宗,小宗能率群弟”。按宗法制度的規定,下列在相關范圍內一定能成為大宗的是 a.周王室——周王正妻所生之子b.周王室——周王嫡長子、嫡長孫 c.諸侯國——諸侯嫡長子、嫡長孫d.卿大夫封地——卿大夫嫡長子、嫡長孫 e.周王室——周王庶妻所生長子
4、孔子說:“殷因于于夏禮,所損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禮,所損益,可知也”,這句話的主要意思是什么?反映了什么問題? 5、西周實行分封制和宗法制度,各起了什么積極作用?為什么這種積極作用只是一時期的? 【課后反思】:本課分析較透,內容處理較為恰當。教學操作體現了教學設計,但時間把握不太好(留下了一些尾巴)。教師的主導作用、學生的主體作用都發揮較好。理論分析到位,學生掌握較好。
古代中國的政治制度 篇8
第一單元 古代中國的政治制度
單元概覽 整體設想
課標要求
(1)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內容,認識中國早期政治制度的特點。
(2)知道“始皇帝”的來歷和郡縣制建立的史實,了解中國古代中央集權制度的形成及其影響。
(3)列舉從漢到元政治制度演變的史實,說明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的特點。
(4)了解明朝內閣、清朝軍機處設置等史實,認識君主專制制度的加強對中國社會發展的影響。
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西周宗法制和分封制;秦朝中央集權政治制度的形成和影響;從漢到元中央集權的發展和君主專制的加強;明朝宰相制度的廢除和內閣的設置,清朝軍機處的設立。
教學難點:結合夏、商、西周的相關史實,認識中國早期政治制度的特點;結合秦朝中央集權制度形成的史實,理解中國古代專制制度的特征;結合秦朝以來政治制度演變的史實,認識中國古代中央集權制度發展演變的基本規律。
高考預測
重要考點:夏商周的政治制度;秦朝皇帝制和中央官制的創立、郡縣制的全面推廣,中央集權制度的特征和影響;從漢到元地方體制和中央機構演變的史實及其規律影響;明朝廢除宰相制度、設立內閣的原因和影響,清朝軍機處設置的背景和影響,明清君主專制加強的特點和影響。
命題角度:考查古代中國政治制度的概念和特征;著眼于政治制度的演變的背景、特征和影響等具體問題的分析評價;同中國近代現代歷史、世界歷史的相關問題,以及現實政治問題相比較聯系。
教法建議
理解概念:重視指導學生理解古代中國政治制度的基本概念,并結合具體歷史背景和階段特征加以分析評價。
掌握線索:指導學生形成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發展演變的基本線索,并探究其發展演變的規律。
比較聯系:縱橫聯系,特別注意把握同一歷史時期相關政治制度之間的關系;跨學科聯系,注意指導學生運用政治、地理、文學等相關學科知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結合現實思考問題。
課時安排
新授共4課時:第1課,1課時;第2課,1課時;第3課,1課時;第4課,1課時。
單元總結測試2課時,講評1課時。
第1課 夏商周的政治制度
【三維目標】
1. 知識與能力:
⑴夏商時期的王位世襲制、基本的國家行政制度及對西周的影響、西周的分封制和宗法制。
⑵ 探究中國早期政治制度的特點以及宗法制對中國社會的深遠影響。
2.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⑴我國進入階級社會的歷史源遠流長,是世界文明古國。
⑵中國古代的早期政治制度帶有濃厚的部族色彩,形成了一宗法制為核心的政治制度體系。
【教學設計】
重點:西周的宗法制與分封制
難點:分析理解中國早期政治制度的特點,宗法制和分封制的關系。
【教學方法】
1.引導學生整體把握古代中國政治制度的總體特征,讓學生學會類比思維方法。
2.引導學生閱讀理解課本的故事史料,幫助學生掌握學習和分析歷史資料的方法
【課時安排】 1課時
【知識梳理】
1、前言:古代中國政治歷史發展的總體線索。
基本線索:原始的部落民主向專制一步步強化;兩大階段:夏至春秋戰國(早期)
與秦至清(走向成熟又走向衰落);著眼點:中央與地方的關系,中央內部的關系(王<皇>權與相權的關系)。
2、導入新課:
首先展示圖片——“鼎”,讓學生討論“鼎”的象征意義,引入第一節,夏商周的政治制度.
3、講授新課:
一、夏商的政治制度
1、夏商的政治制度
⑴特點:①王位世襲制取代禪讓制
開創者:夏禹 第一個王朝(前2070年)
特點:國家機器——“家天下”
形式:兄終弟及\父子相傳(商朝)
②從中央到地方的行政管理制度—官員
中央:相、卿士、卜、祝、史、師(職責)
地方上:封侯、伯 義務:納貢、征伐
⑵影響:對西周宗法制和分封制度有直接的影響。
【學習探究】
⑴夏商時期的相權狀況意味著什么?(分別與禪讓時代和秦之后的王朝相比)
⑵侯、伯有幾重身份?既是隸屬中央的高官,又是地方上方國的首領(雙重身份)
二、西周的分封制與宗法制
1.西周的分封制(前1046年)
目的:鞏固西周統治
對象:王族、功臣、先代功臣
內容:周王封土地,諸侯盡義務
影響:擴大了周朝疆域
【學習探究】
分封制體現了森嚴了等級,維護這種等級制度,僅僅靠得是國家暴力機構嗎?如果不是,還要依靠什么制度?
2.宗法制度(建立在血緣關系的基礎上)
由來:原始社會的父系家長制
目的:確定和鞏固父系家長在本家族地位的穩定
特點:嫡長子繼承制度
影響:保證了貴族政治壟斷特權,有利于統治集團的穩定
3.分封制與宗法制之間的關系:
【學習探究】 楚莊王問鼎說明了什么?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是什么?
4.、宗法制與分封制的衰落(西周后期~戰國末[秦])
原因:分封制的局限性:受封的諸侯有相對的獨立性(設置官員、建立武裝、征派賦役等)
夏商周的政治制度(早期)
三、小結:
春秋戰國(衰落)
夏商(形成、發展)
周宗法、分封(完善)
特點:有專制色彩;宗族血緣關系為主要維系手段,形成家國一體形式。
【課堂練習】
1、反映我國禪讓制被世襲制度所代替的史料是( )
a.《國語》中記載“防風后至,禹殺而戮之” b.《越絕書》 “禹穴之時,以銅為兵”
c.《左傳》“茫茫禹跡,劃為九州” d.《禮記》“天下為家…大人世及以為禮”
2、《史記》記載,楚莊王向周王“問鼎大小輕重”,其含義是( )
a.關注青銅鼎的鑄造 b.希望借助周王室爭霸
c.想替代周王號令天下 d.有與周王室平分天下的野心
3、“大宗能率小宗,小宗能率群弟”。按宗法制度的規定,下列在相關范圍內一定能成為大宗的是( )
a.周王室——周王正妻所生之子 b.周王室——周王嫡長子、嫡長孫
c.諸侯國——諸侯嫡長子、嫡長孫 d.卿大夫封地——卿大夫嫡長子、嫡長孫
e.周王室——周王庶妻所生長子
4、孔子說:“殷因于于夏禮,所損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禮,所損益,可知也”,這句話的主要意思是什么?反映了什么問題?
5、西周實行分封制和宗法制度,各起了什么積極作用?為什么這種積極作用只是一時期的?
【課后反思】:
本課分析較透,內容處理較為恰當。教學操作體現了教學設計,但時間把握不太好(留下了一些尾巴)。教師的主導作用、學生的主體作用都發揮較好。理論分析到位,學生掌握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