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一二三区_九九在线中文字幕无码_国产一二区av_38激情网_欧美一区=区三区_亚洲高清免费观看在线视频

首頁 > 教案下載 > 歷史教案 > 高中歷史教案 > 高一歷史教案 > 從漢至元政治制度的演變(通用15篇)

從漢至元政治制度的演變

發布時間:2022-11-06

從漢至元政治制度的演變(通用15篇)

從漢至元政治制度的演變 篇1

  教材分析:本節的核心內容實際是秦朝建立的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的演變過程。在對這一概念準確理解的基礎上,能夠認識到這一制度內存在的兩對矛盾是突破這一問題的關鍵。即皇權與相權的矛盾,中央與地方的。矛盾。歷朝政治制度的變化實際上都是圍繞這兩個問題進行的,而且變化的趨勢十分明顯,即皇權的不斷加強與中央權力的不斷加強。這種變化的深層原因仍在于封建自然經濟的特征。

  教材重點:從漢至元中央和地方的政治制度的演變

  教材難點:從漢至元政治制度的特點

  學生分析:

  知識狀態:對從漢到元的各類政治制度了解不是很多

  對各朝名相有所了解,但對相權和皇權的關系了解不多

  認知能力:聯系、比較能力較差,對從漢至元制度變革原因及作用不易理解。

  理解思維能力水平較低,對一些專有名詞或概念如“封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不易理解。

  學習情緒:對具體的感性的歷史知識比較感興趣

  對制度、政策、措施的原因分析、結論評價不感興趣。

  教師應對:

  *針對本課概念多,跨度大這一特點。教師借助多媒體課件,采用          動態圖示法、角色扮演 談話法、討論法等手段,動靜相長,寓教于樂,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從而達到掌握知識的目的

  *針對“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概念較難理解及從漢到元政治制度演變知識點較多。學生理性思維能力又較差的特點,教師采用直觀圖示法和聯系法,將學生的視覺和聽覺充分調動,從而形成深刻的印象。

  *重視圖示、引文等材料,在對歷史材料的研讀和分析中,引導學生初步掌握處理歷史資料的一般方法。

  導入新課

  1、引導學生回憶秦朝政治制度的主要概況,復習秦朝中央集權制度的相關史實

  師:請同學們回憶一下秦的中央集權制度是如何建立的?

  生:a、采用皇帝稱號,創立皇帝制度

  b、中央設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三公

  c、地方推行郡縣制度

  師:中央三公中丞相的職能是什么?(通過學生回答,引導學生得丞相權高位重的地位)

  2、創設情景:選取宋以前的丞相與皇帝議事的影象片段與宋以后的丞相皇帝議事的影象片段各一。

  問題:請同學們分析兩個場景的不同之處。反映了怎樣的趨勢

  答案:丞相由坐著議事到站著議事,跪受君恩。透過現象看本質,得出相權削弱,皇權加強的結論。

  學習新課

 。ㄒ唬⒅醒胝沃贫鹊难葑

  1、漢承秦制

  西漢時期中央政治制度基本沿襲秦朝,但又有所變化。

  *皇帝制度承秦制,又在秦朝基礎上,構成比較完整的皇帝名號、禮儀、皇位世襲等制度。

  方法建議:學生加深理解這一特點的方法:引導學生回憶秦朝皇帝一人稱“朕”;皇帝的命令稱“制”或“詔”;皇帝的玉印稱“璽”。并和課本資料回放蔡邕——《獨斷》引文一起分析比較得出漢承秦制,繼續實行皇帝制度但又有所發展的結論。

  *創設情景:請同學講述秦朝丞相李斯專權、漢朝權臣專權的故事導出課本知識

  主干知識:中央設三公,秦朝時就有,到漢朝武帝時期形成“中朝”決策機構,尚書令的權力日益重要,以丞相為首的三公九卿演化為執行機構,稱之為“外朝”;東漢光武帝進一步剝奪三公權限,擴大尚書的權力,使它成為決策與發布號令的中樞機構尚書臺,大權由皇帝總攬,“雖置三公,事歸臺閣”。

  2、三省六部

  1)、引導學生分析掌握三省六部的形成和不斷完善發展的過程

  a.      魏晉南北朝時期,逐步形成三省體制,握有實權的先是尚書省,后有中書省、門下省。

  b.      隋朝以尚書省、內史省、門下省為中央政府最高統治機構。

  c.      唐朝三省分工明確,中書省掌決策,負責草擬和頒布皇帝詔令;門下掌審議,負責審核政令;尚書省“事無不總”,負責執行政令。三省都是宰相,相權一分為三。隋唐時期,在尚書下設吏、戶、禮、兵、刑、工六部,確立并完善了三省六部的管理措施,三省相互監督與牽制,保證了君權的獨尊,是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創舉。

  2)創設情景:組織學生召開一個模擬三省會議,各圍繞一個緊迫問題(如如何處理與吐蕃的民族關系)展開討論,爭執不休,然后再模擬三省會議的召開,體現出為提高效率,設立政事堂的必要性

  3、二府三司:

  創設情景:與學生一起回憶初中所學北宋建立過程,引導學生得出:宋初在中央,鑒于藩鎮割據局面,進一步加強皇權,分散相權。

  主干知識:中書門下是最高行政機構,最高長官們任宰相職權,樞密院是最高軍政機構,長官為樞密使,地位略低于宰相,這兩個機構合稱“二府”,為了進一步制約宰相,后來又增設參知政事為副相,分割宰相的行政權,設三司管理財政,分割宰相的財權,這樣,我們可以進一步看出,宋的二府三司,削弱的還是宰相的權力,皇帝得以總攬大權。

  4、元中央制度

  1)      創設情景:導入設問元朝和歷史上的哪些朝代相似?相似之處有哪些?

  答案:秦隋兩個朝代

  秦、隋、元三朝相似之處有:結束分裂割據局面,重新實現統一,都開創了重要的新制度,且為后世沿用。

  2)      主干知識:元世祖健全了中央官制,在加強皇權制度方面有了   新發展,在中央設立最高行政機關中書省和最高軍事管理機構樞密院,同時設立宣政院,統領宗教事務和管轄西藏地區,元對西藏的統治與治理非常重視,西藏成為中央直接管轄的行政區,對維護民族大家庭和睦相處取得了卓越成績。

 。ǘ、地方政治制度的演變

  *創設情景:

  讓學生出示其利用網絡、圖書等資料搜集而來家鄉在各個不同歷史時期的行政單位稱呼,從而引入地方政治制度的演變。

  1.      西漢地方政治制度的演變

  創設情景:引導學生觀察教材提供的“西漢郡國交叉局部示意圖”從此圖中分析出統治者采取這種措施的目的是什么?是什么原因造成的?有什么后果?

  主干知識:漢初,地方上同樣是漢承秦制,又有所發展,為鞏固封建統治,實行郡國兩制并行,郡設守,后稱太守,王國設丞相,分別為郡和王國的最高行政長官。后諸侯國威脅中央皇權,景帝至武帝逐步削弱王國的勢力,諸侯王被解除軍政大權,只衣食租稅。

  創設情景:舉現實生活例子說明,目前中央向地方或省級機構向縣級派出巡視小組的功能

  主干知識:漢武帝后期,分全國為13州,州作為監察區,長官刺史,代表中央監察諸侯與地方尚官,東漢刺史逐步增添了地方行政權和軍權,到東漢末年,州演變為地方行政區,地方行政區劃由郡縣兩級變為州、郡、縣三級。

  2.      隋唐地方的政治制度演變

  隋初,隋文帝廢郡縣,形成州縣兩級;唐地方行政制度與隋朝相同,唐太宗依山河形勢,分全國為10道,作為監察區,唐------宗時,道在一定程度上成為州縣之上的行政實體.

  3.      宋地方政治制度

  創設情景:比較教材插圖“河西節度使張議潮統軍出行圖”和“北宋時代文官出行圖”與學生共同分析這兩幅圖在場面和內容上有何不同?結合歷史縱橫分析為何唐宋會有這種區別,結合現實分析皇帝高度集權與民主決策相比有何弊端。

  主干知識:北宋初年,地方上重文輕武(回憶杯酒釋兵權),削弱地方節度使權力,由中央派文臣做地方官,目的是加強中央集權,防止武人割據,宋朝地方政權分州縣兩級,又將唐的“道”設為“路”,在州縣之上。

  4.      元行省制度

  創設情景:出示元朝疆域圖,提問元的疆域比以往任何朝代都要遼闊,如何對地方進行有效的管轄呢?

  主干知識:元朝在秦朝郡縣制的基礎上實行了行省制度,除山西、山東、河北由中書省直接管理外,地方設行中書省,簡稱行省,省的最高長官為平章政事,由朝廷任命,一般由蒙古貴族擔任,行省之下,分別為路府州縣,邊遠民族地區設宣慰司進行管理。

  *學生討論:行省制度的作用與影響,加強了中央集權,各民族友好相處與交流,促進了民族融合,鞏固了民族國家的統一,是我國省制的開端。

  *探究活動:嘗試查一查,你的家鄉在元朝時屬于哪個行政區?

  *課堂感悟:在歷史教科書里,漢、唐無疑是我們的歷史學家所推崇的強大帝國,然而,對于世界來說:漢、唐帝國的光環在羅馬與阿拉伯帝國的映襯下顯得有些褪色,而元帝國在世界上的影響力遠遠勝過足以引起我們自豪的漢、唐。這個由我國北方少數民族建立、在疆域上空前遼闊的統一政權,不僅將中華博大精深的文化傳入各地,也吸取了外來的先進的管理方式:仿效阿拉伯及羅馬帝國的行政體制,首次在中國設立行省,對秦以來的郡縣制作了一個大大地發展,對中國行政管理制度進行了一次巨大革命,影響一直持續到今。

  新課小結

 。▽W生歸納,師生共同總結)從漢到元政治制度的特點,是不斷完善與發展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中央相權不斷削弱,君權不斷加強。中央嚴格控制地方行政,不允許有獨立的行政體系存在,地方服從中央,最后聽命于君主,在分權基礎上,中央控制地方官吏的任命,監督與考核。地方官對中央與君主絕對依賴,地方沒有相應的職權,也難以實施有效的治理。

  教學后感:本節課內容知識點比較繁多枯燥,學生學習興趣不是太高,有必要通過一些課后活動的開展加深對相關知識點的理解

從漢至元政治制度的演變 篇2

  第3課 

  △課標要求:列舉從漢到元政治制度演變的史實,說明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的特點。

  一、中央集權的發展——地方權力不斷 削弱 , 中央集權不斷 加強

  1、西漢:中央集權削弱 → 中央集權加強

  漢初實行 郡國并行 制 → 王國日 強 ,中央集權 削弱  → 景帝削藩 → “七國之亂” → 景帝平定“七國之亂” → 漢武帝頒布“ 推恩令 ”( 諸侯王死后, 嫡長子 繼承王位,其他子弟分封部分土地為列侯,列侯歸 郡 統轄。)

  2、唐中期:設節度使 →——中央集權 嚴重削弱

  △節度使:集地方行政、財政、軍事大權于一身,發展成為 割據 勢力,安史之亂后,形成一百多年的 藩鎮割據 局面,嚴重削弱了 中央集權 。

  3、北宋:全面削弱地方——加強了 中央集權

  軍事上:集兵權于 中央 ,  抽精兵充實 中央 禁軍

  ①措施    行政上:派 文官 任地方官,設 通判 負責監督

  財政上:地方賦稅的大部分由 中央 掌控

 、谔攸c:強干弱枝,守內虛外,重文輕武

  ③影響:改變了 藩鎮割據 的局面,加強了 中央集權 ;為北宋埋下了 積貧積弱 的禍根

  4、元朝:實行 行省 制度,加強了 中央集權

  河北   、 山西 、 山東 由中央直轄

 、僭男姓䥇^劃    邊遠民族地區設 宣政司 進行管理

  其余地區設 行省 → 路 → 府 → 州 → 縣

  △行。喝Q“行中書省”,簡稱“行省”或“省”

 、谛惺≈贫鹊挠绊懀

  便利了中央對 地方 的管理, 加強了 中央集權 , 鞏固了 國家統一 ,是 省 制的開端。

  △從漢到元中央集權發展的總趨勢怎樣?(答案置于標題“一”之后)

  二、君主專制的演進——相權不斷 削弱 , 皇權不斷 加強

  1、西漢:漢武帝削弱 相 權,加強 君 權

 、僭颍贺┫ 位高權重

  ②措施:重用身邊做侍從、秘書等工作的人,讓他們擔任 尚書令 、 侍從 等,參與 軍國大事 。

  2、魏晉南北朝:逐步形成三省體制(尚書省 → 尚書省、中書省、門下。

  3、隋唐:實行 三省六部 制

 、俳Y構和職責:

  三省分權, 又相互牽制,削弱了 相 權, 加強了 皇 權

  分工明確, 又相互配合, 提高了辦事 效率 。

  4、北宋:分割了 相 權,加強了 皇 權

 、偎纬酰涸O 中書門下 為最高行政機構, 最高長官為 宰相

  參知政事——分割宰相的 行政 權

 、诤髞恚涸O     樞密使——分割宰相的 軍事 權

  三司使——分割宰相的 財政 權

  5、元朝:設中書省, 替代三省——相權 加強 , 皇權 削弱 。

  △從漢至元,君主專制演進的總趨勢怎樣?(答案置于標題“二”之后)

  三、選官、用官制度的變化——選官制度逐漸 成熟

  1、漢朝:實行 察舉 制, 孝廉 成為做官的主要途徑

  2、魏晉南北朝:采取 九品中正 制,  門第 高者可入仕途

  3、隋朝以后:實行 科舉 制, 才學 成為做官的主要依據

  △科舉制經歷了怎樣的興衰過程?

 、傩纬捎谒澹

  a 隋文帝開始采用 分科考試 方式選拔官員

  b 隋煬帝時,始設 進士 科,科舉制形成

 、谕晟朴谔扑卧

  a 唐貞觀時, 增加考試科目, 其中以 進士 、 明經 兩科為主

  b 武則天時,增加取士人數,還首創了 武舉 和 殿試 。

 、劢┗瘺]落于明清:實行八股取士, 禁錮了士人思想, 阻礙了科技和

  △為什么說科舉制是封建選官制度的一大進步?

 、偎 讀書 、 考試 與 做官 緊密聯系起來,有利于打破 特權 壟斷、擴大官吏人才 來源 ,提高官員 文化 素質

  ②它把選拔 人才 和任命 官吏 的權力, 從世家大族的手里集中到 中央政府 , 大大加強了 中央集權 。

  △從漢至元,選官、用官制度變化的總趨勢怎樣?(答案置于標題“三”之后)

  △從漢至元政治制度的演變,說明中國古代政治制度有何特點?

  君主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在其形成和發展的過程中,長期存在著中央與 地方 、君權與 相 權兩大矛盾,這兩大矛盾斗爭的總趨勢是:地方權力不斷 削弱 ,中央權力(集權)不斷 加強 ;相權不斷 削弱 ,君權不斷 加強 。

  △隨堂練習:《全品》第3課“典題探究”(見《全品》第3課,略)

  △作業:《全品》課時作業(三)

從漢至元政治制度的演變 篇3

  課標要求

  列舉從漢到元政治制度演變的史實; 說明古代中國政治制度演變的特點

  一、.教材分析

  本課內容是人教版新課程《歷史》必修ⅰ第一單元《古代中國的政治制度》中的第三課,介紹了從漢到元政治制度演變的史實,在本單元中起到承上啟下的關鍵作用。

  一條主線:君主專制中央集權的不斷強化

  兩對矛盾:中央與地方、君權與相權

  三個內容:地方政治制度的演變、中央政治制度的演變、選官用官制度的演變

  二、.教學目標

  根據課標要求、教材內容和學生的具體情況,確立以下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1)了解并掌握從漢至元地方政治制度的演變。

  2)掌握從漢至元中央政治制度的演變,尤其是相權的演變。

  3)了解從漢至元選官用官制度的變化,即從察舉制到九品中正制再到科舉制。

  4)通過引導學生了解從漢到元政治制度演變的過程,總結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的特點。

  過程與方法:

  聯系時代背景分析各項措施,理解歷史概念,并逐步總結出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的特點;引導學生重視圖示、引文等材料,在對歷史材料的研讀和分析中,初步掌握處理歷史資料的一般方法

  情感、態度、價值觀:

  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不斷加強是它的發展軌跡。這一古代政治制度的特點,對中國歷史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它有助于多民族國家的鞏固,但也對中國社會發展進步形成了阻礙;無論是漢族還是少數民族政權,都對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和發展做出過自己的貢獻 

  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從漢到元政治制度的主要特點。

  難點:從漢至元政治制度演變的過程及對重要歷史概念的理解

  三、學情分析

  特點:高一學生思維活躍個性鮮明,參與意識強,有一定獨立思考能力。

  不足:歷史知識的儲備不充分,歷史思維能力還有待提高。

  對策:加強學生歷史綜合素質的培養。

  設計理念:創建多樣化、開放式的學習環境,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積極性和參與性,提高學生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

  四、教學策略:

  1.引導學生研習和運用歷史材料。

  2.引導學生充分利用課本提供的歷史材料,提取有效信息,幫助思考。

  3.通過各種方式創設情境,設置具有探究性的問題啟發學生進行思考

  五、教學過程:

  導入:  展示材料:

  好了歌

  人人都說皇帝好,其實皇帝愁死了 

  朝中有吏管事好,只怕丞相專權了

  地方有人管理好,只怕尾大掉不了

  大權在握享樂好,若無智慧命也了

  說一說皇帝愁什么?該詩歌反映了哪些矛盾?

  學生:思考并回答

  老師: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發展中的矛盾:中央集權存在中央與地方的矛盾,君主專制

  存在君權和相權的矛盾

  新課講授

  一、中央集權發展——地方管理制度演變

 。ㄒ唬h朝:

  向學生展示西漢前期形式地圖

  學生:1、漢初實行  郡國并行 制;王國日   強  ,中央集權削弱。

  老師: 漢代地方政權組織。漢初,郡和王國同為地方高級行政區劃,郡直隸中央,王國由分封的諸王統治,實行地方行政制度郡國并行制。漢初建立了許多諸侯王國,本來的目的是拱衛中央,加強中央集權,但后來的發展卻適得其反。諸侯王依恃其政治、經濟、軍事勢力與中央對抗,并進而覬覦皇帝的位置,以致造成對中央的嚴重威脅。吳楚七國之亂以后,漢中央為了削弱諸侯王國,制定了一系列政策,使諸侯王不復治國,而由中央置國相以治民,職如太守;后又令諸侯王僅衣食封國的租稅,王國實際上和郡無異。隋以后,廢國存郡,雖封王帶有郡縣名號,但不回到自己的封地,在京師居住,享受一定政治經濟待遇。

  向學生展示漢景帝圖片及七國之亂地圖

  學生:2、景帝削藩導致七國之亂,最后漢景帝平了叛亂

  師:公元前154年,漢景帝采納晁錯建議,著手削奪王國的封地。削奪王國封地,引起諸侯王的強烈不滿。吳王劉濞借口“清君側”,串通楚、趙、膠西、膠東、菑川、濟南六國諸侯王,發動叛亂,史稱“七國之亂”。 太尉周亞夫率軍平叛,三個月后,平定了叛亂。

  向學生展示材料及圖片

  材料 諸侯王死后,嫡長子繼承王位,其他子弟分封部分土地為列侯,列侯歸統轄。

  師:“七國之亂”是西漢中央與封國激烈矛盾斗爭的突出表現,西漢中央政府平定了這場叛亂,使中央的權威得到極大的增強,西漢政府利用這一時機加強了對王國的控制。漢武帝頒布“推恩令”,從根本上解決了王國問題,加強了中央集權。

 。ǘ┨浦衅冢

  展示材料及安史之亂地圖:

  唐玄宗因對外開拓,在邊境駐以重兵,設立十大兵鎮,以節度使為最高軍事長官。節度使領若干州,權力很大,初時由中央派大臣充任,立功后往往入朝拜相。

  天寶以后,李林甫為了鞏固本身權位、堵塞邊帥入相的路徑,借口文官不懂軍事,多用胡人擔任節度使。結果給胡人節度使安祿山起兵反唐創造了機會。   

  學生:由材料得出唐朝中后期由于藩鎮割據導致中央的權力削弱。

  老師:唐朝中葉,邊疆軍鎮節度使勢力惡性膨脹,導致了長達八年的“安史之亂”。叛亂平定后,安史舊部還保留著相當大的勢力。唐代宗為求暫時的安定,將河北地區分授給安史降將,封其為節度使,帶兵平叛的刺史也被封為節度使。節度使所轄地區大者十余州,小者三四州,權力不斷膨脹,職位往往父死子繼,兄終弟及,或由部下擁立,朝廷只能事后追認。他們名義上是唐朝的藩鎮,實際上割據自立,形成藩鎮林立的局面。

  唐朝末年,藩鎮割據勢力進一步發展。唐朝滅亡后,中原一帶先后經歷了后梁、后唐、后晉、后漢、后周五個朝代,史稱“五代”。同時,在南方各地和北方的山西,先后存在十個割據政權,史稱“十國”。

 。ㄈ┍彼危

  材料1 太祖問:“天下自唐季以來,數十年間,帝王凡易八姓,戰斗不息,生民涂炭,其故何也?”趙普回答:“此非他故,方鎮太重,君弱臣強而已。今所以治之,亦無他奇巧,惟稍奪其權,制其錢谷,收其精兵,則天下自安矣!

  材料2:“本朝鑒五代藩鎮之弊,兵也收了,財也收了,賞罰刑政,一切收了,州郡遂日就困弱!       ——《朱子語類》

  學生結合課本和材料得出:

 、俅胧很娛律希杭鴻嘤         , 抽精兵充實          禁軍

  行政上:派          任地方官,設           負責監督

  財政上:地方賦稅的大部分由          掌控

 、谔攸c:強干弱枝,守內虛外,重文輕武

 、塾绊懀焊淖兞                 的局面,加強了中央集權;

  為北宋埋下了                 的禍根

  老師:宋太祖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核心是集中軍權、行政權、財權、司法權。特點是“分化事權”“強干弱枝”“守內虛外,內外相制”。主要表現在軍事上“三衙”的互不統屬和“三衙”與樞密院的相互壓牽制;中央機構中設樞密使、三司分割宰相的軍權、財政權,后來又設參知政事分割宰相的行政權;地方上知州與通判相互牽制等。一方面,達到了“以大系小,絲牽繩聯,總合于上”、加強中央集權的目的,改變了唐末五代以來藩鎮割據的分裂局面。另一方面,宋初中央集權的強化,卻造成了“冗官”“冗兵”“冗費”的積貧積弱的后患。

  ; (四)元朝:

  向學生展示元朝地圖及材料

  材料   元朝大政委于中書省,今冀,晉、魯、內蒙及河南的黃河以北地區稱“腹里”,由中書省直轄。中書省也稱都里,為全國行政中樞。總領各行省,又兼轄腹里。地方設行中書省,簡稱“行省”。元制,凡有重大軍事,則遣中書省官員前往督之,其班底仿中書省建制,故稱“行中書省”!对•地理志》中載:“自封建變為郡縣,有天下者,漢、隋、唐、宋為盛,然幅員之廣,咸不逮元。

  學生看后歸納得出:

  ①元朝的行政區劃:      河北    、   山西       、  山東       由中央直轄

  邊遠民族地區設 宣慰司  進行管理

  其余地區設:省、路、府、州、縣

  二、君主專制的演進——中央官制演變

  老師:君主專制和中央集權是兩個不同的概念,君主專制是就中央的決策方式而言的,皇帝個人專制獨斷,集國家最高權力于一身,從決策到行使立法、行政、司法權,都帶有獨斷性和隨意性。中央集權是針對地方分權而言的,其特點是地方政府在政治、經濟、文化和軍事上沒有獨立性,必須嚴格服從中央政府的命令,受制于中央政府。

  讓學生閱讀教材,老師幻燈片提供相關的示意圖歸納從秦到元時期,君主專制的演進過程。通過引導學生歸納知識的條理性,形成相對系統的知識體系。

  (1)西漢漢武帝時期,重用身邊的人擔任尚書令等,參與軍國大事,以削弱相權(又稱內外朝制度)。

 。2)唐朝完善的三省六部制中,中央的三省中書、門下和尚書省,分別負責決策、審議和執行。三省的長官都是宰相,相權一分為三,三省相互牽制和監督,削弱了相權,強化了皇權。

 。3)宋初,設立中書門下作為最高行政機構,行使宰相職權,為了制約宰相,后又設參知政事分割宰相的行政權,設樞密使分宰相的軍權,設三司分宰相的財權,削弱相權,強化了皇權。

  (4)元朝設立中書省替代前代的三省。中書省上承天子,下總百司,是最高的行政機關,中書省的長官行使宰相職權。

  三、選官、用官制度的變化

  讓學生看課本填表格

  朝代 制度 標準 方式

  漢朝     

  魏晉南北朝     

  隋唐     

  通過學生的討論探究,教師引導學生辯證客觀分析歷史事件的能力。既要看到科舉制選拔人才,擴大統治基礎,提高官員素質,加強中央集權的積極作用,還要這是統治者為了加強專制統治的需要,尤其是到了明清時期的八股取士制度,嚴重的束縛了知識分子的思想,更多的是體現出來的是消極作用。

  最后引導學生分析得出從漢到元政治制度的演變特征。

  四、從漢至元中國古代政治制度演變特征

 。1)皇權與相權: 皇權不斷加強,相權日益削弱。

 。2)中央與地方: 中央權力不斷加強,地方權力不斷削弱

 。3)選 官 制度: 歷代王朝都重視選官制度的建設,加強對官吏的控制,逐漸將選官權收歸中央。

  六、課堂小結:新課標第一網

  從漢到元,中央的權力日漸集中于皇帝手中,地方上的權力卻逐漸趨于分散,地方政治機構分工既協調又相互牽制,絕對服從于中央。這樣的政治體制有效地維護了統一的多民族封建國家的穩定,同時也造成了一些消極的影響。但中國的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仍將繼續膨脹。

  七、課堂練習:

  1、以西漢統治者總結秦朝歷史,從“海內新定,同姓寡少,懲戒亡秦孤立之敗”的認識出發,采取的措施是(       )

  a.實行郡、國并行制度        b.頒布“推恩令”

  c.實行編戶齊民制度         d.頒布“附益之法”

  2、北宋強化中央集權的影響有(   )

  ①加強了中央集權 ②打破了傳統的貴族分封制

 、墼斐闪恕胺e貧積弱”的后患④改變了藩鎮割據局面

  a.① ② ③ ④  b.① ② ③    

  c.① ③ ④     d、① ③

  3.宋初和明初的中央集權措施最相似的地方在于

  a.廢除了丞相 

  b.改變、分散了地方機構和權力

  c.廢除原全國行政區劃 

  d.文化專制

  4. 北宋政府設置轉運使管理地方財政,這一措施的根本目的是(  )

  a.遏制地方官吏貪污腐化 

  b.消除地方割據勢力的物質基礎

  c.確保地方政府的財政收入 

  d.籌集用于議和的“歲幣”

從漢至元政治制度的演變 篇4

  【三維目標】

  1.知識與能力:

 、帕信e漢代“中朝”、唐朝三省六部制、元代中書省等政治制度,說明中國古代中央政治制度的演變。

  ⑵列舉漢代郡國并行制和元朝行省制度等史實,說明中國古代地方政治制度的演變。

 、菑闹醒牒偷胤街贫葍蓚層面說明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的特點。

  2.情感價值:

  ⑴理解從漢到元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對中國封建社會發展的影響。

 、企w會中華民族管理國家的政治智慧。

  【重難點】

  重點: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的主要特點

  難點:從漢至元政治制度演變的過程及對重要歷史概念的理解。

  【教學方式】

  1.引導學生研習和運用歷史材料。

  引導學生充分利用課本提供的歷史材料,提取有效信息,幫助思考。

  2.通過各種方式創設情境,設置具有探究性的問題啟發學生進行思考。(詳見[教學構思])

  【復習導入】

  創設新情景導入新課:

  參考答案:(點撥:此題實際上是要你評價秦始皇的功過)

  秦始皇的辯詞:我統一了中國,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我頒布了秦律;我北逐匈奴,進占百越,開拓了疆域;我修筑長城,修建馳道;我統一了貨幣、文字、度量衡和車軌,促進了經濟文化交流。我是千古一帝。

  秦朝人民的訴狀:你修長城,建阿房宮、驪山陵墓,徭役繁重;一人犯法,誅連家族和鄰里,刑法殘酷;你要我們將收獲物的2∕3交給你,賦稅沉重;你焚書坑儒,箝制了思想,摧殘了文化。你是一個暴君。

  【教學構思】

  教學內容 教師的教 學生的學 預期效果

  1.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中的權力矛盾 情境創設:講述宋太祖建德二年(公元964年)欲任趙普為宰相發詔敕難以完成法定手續的故事。

  問題設計:從這個故事來看,宋代皇帝的權力是否完全不受限制?如果皇帝的權力受到牽制,那是受誰的牽制?

  說明:從秦始皇建立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以來,皇權與相權是中國政治中相互配合又相互牽制的一對矛盾。 思考問題,討論發言。 明確學習主題。

  2.從漢到元中央政治制度的演變 資料引入:①漢朝形成“中朝”與“外朝”機構;②魏晉南北朝時形成三省體制;③隋唐時期確立了三省六部體制;④宋元時期中書省與樞密院為中央權力機關。

  問題設計:從漢到元,中央政治制度的變化是一種什么樣的趨勢?在這個演變的過程中,誰的權力在不斷擴大?說明什么問題? 閱讀課本,思考問題。

 、購臐h到元,相權在不斷地分散和削弱;②皇權在不斷加強;③這正是君主專制的本質。 了解從漢到元中央政治制度的演變歷程,掌握“中朝與外朝”“三省六部”等概念,掌握歸納法學習歷史。

  3.地方政治制度的演變 資料引入:①漢代實行郡國并行制,漢末形成州、郡、縣三級制②唐代地方形成藩鎮割據局面③宋代地方政權分為州、縣兩級④元代地方實行行省制度。

  設問:從漢到元地方政治制度演變是一種什么樣的趨勢?你認為這樣的變化趨勢對中國歷史的發展有什么樣的影響? 閱讀課本,思考問題。 了解從漢到元地方政治制度的演變歷程,掌握“藩鎮割據”“行省制”等概念。

  4.小結 從漢到元,中央的權力日漸集中于皇帝手中,地方上的權力卻逐漸趨于分散,地方政治機構分工既協調又相互牽制,絕對服從于中央。這樣的政治體制有效地維護了統一的多民族封建國家的穩定,同時也造成了一些消極的影響。但中國的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仍將繼續膨脹。 思考、討論、理解。 了解從漢到元政治制度演變的主要趨勢;懂得運用歸納和比較的方法學習知識。

  在整體設計本課教學過程中,下面的三個問題值得引起充分的重視:

  1.在探究“從漢至元政治制度的演變”時,引導學生運用圖表法加強對主干知識的理解,形成本課的知識框架與結構如下表所示:

  朝代 中央 地方

  行政機構 職權 意義 行政機構 職權 意義

  西漢      

  東漢      

  魏晉南北朝      

  隋朝      

  唐朝      

  北宋      

  元朝      

  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得出:在從漢至元政治制度的歷史演變過程中,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不斷加強是它的發展軌跡。在中央政權中,皇帝制度不斷加強,在君權與相權這對矛盾中,君權始終處于主導地位,而相權卻處在不斷被削弱的過程中;在中央與地方政權的關系中,地方政權不允許有獨立的行政體系存在,中央嚴格控制地方政權,中央集權不斷加強。

  2.關于皇權與相權的矛盾問題,可選取某一特定歷史劇的場景圖示或影像片段請同學們辨析,歷史劇中皇帝和大臣議事的場景與歷史史實是否相符?加深學生的感性認識,讓學生結合所學知識發表自己的看法。也可以組織學生創設秦朝、唐朝、宋朝三個不同歷史時期的中央行政的情景:秦始皇與“三公”坐著在議事,當意見相左時,大臣與皇帝據理力爭;唐太宗先分別召開尚書、中書、門下三省會議,各圍繞一個緊迫問題展開討論,爭論不休爭執不下,后設立政事堂,再召開三省會議;宋太祖坐著與站著的大臣們議事。總之,緊緊抓住皇權的加強這一中心,幫助學生更深刻地理解皇權與相權間矛盾的演變趨勢。

  3.引導學生探究自己的家鄉在元朝時屬于哪個行政區。一方面感受元朝大一統的出現在中國歷史上所處的地位,一方面理解元朝管理地方的措施對現今中國的影響:元朝的統一,進一步加強了各民族的融合,促進了我國多民族統一國家的發展,為現今中國的版圖,奠定了初步基礎。元朝是我國封建社會發展的重要階段之一,它的許多措施對我國后世的影響是很大的。從而引導學生辯證地把握從漢至元地方政治制度演變的影響。

  【鞏固總結】分封制、郡縣制和行省制度的比較

  相同點:都是中國古代社會重要的地方行政制度;目的都是為了鞏固統治;結果都在一定時期內產生了積極影響;對后世各朝都產生重大影響。

  不同點:①時代不同。分封制是奴隸社會的地方行政制度,盛行于西周;郡縣制和行省制度是封建社會的地方行政制度,郡縣制幾乎盛行于整個封建時代,行省制度確立并盛行于元朝。②和中央政府的關系不同。被分封的諸侯國相對獨立于中央政府,并且權力和地位可以世襲;郡縣制則是中央政府屬下的地方行政機構,郡守和縣令都由皇帝直接任免;行省只是中央最高行政機關——中書省的派出機構,其行政長官直接對中書省負責。③在一定時期內所產生的作用和影響不同。分封制雖在一定時期內產生過一些積極作用,但長期以來的殘余勢力破壞了國家的統一和社會穩定;郡縣制和行省制度不僅在當時有效地加強了中央集權,維護了國家統一,而且經過后世的調整和補充,其積極作用愈益明顯。

 。劾}]我國古代地方行政區劃由郡縣二級制轉變為州、郡、縣三級制,是由于

  a.郡國并行制的實行  b.刺史權力的擴大

  c.三公九卿制的建立  d.尚書臺權力的加強

 。劢馕觯轁h武帝后期,分全國為13州。州作為監察區,設刺史代表中央監察諸侯和地方高官。東漢時期,刺史逐步增添了地方行政權和軍權。到東漢末年,州逐漸演變為地方行政區,刺史改稱州牧,成為州的最高長官。從此,地方行政區劃由兩級變為三級。

  [答案]b

從漢至元政治制度的演變 篇5

  △課標要求:列舉從漢到元政治制度演變的史實,說明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的特點。

  一、中央集權的發展——地方權力不斷,中央集權不斷

  1、西漢:中央集權削弱→中央集權加強

  漢初實行制→王國日,中央集權→景帝削藩→“七國之亂”→景帝平定“七國之亂”→漢武帝頒布(諸侯王死后,繼承王位,其他子弟分封部分土地為列侯,列侯歸統轄。)

  2、唐中期:設節度使→——中央集權

  △節度使:集地方行政、財政、軍事大權于一身,發展成為勢力,安史之亂后,形成一百多年的局面,嚴重削弱了。

  3、北宋:全面削弱地方——加強了

  軍事上:集兵權于,抽精兵充實禁軍

  ①措施行政上:派任地方官,設負責監督

  財政上:地方賦稅的大部分由掌控

 、谔攸c:強干弱枝,守內虛外,重文輕武

  ③影響:改變了的局面,加強了;為北宋埋下了的禍根

  4、元朝:實行制度,加強了

  、由中央直轄

 、僭男姓䥇^劃邊遠民族地區設進行管理

  其余地區設→路→府→州→縣

  △行。喝Q“行中書省”,簡稱“行省”或“省”

 、谛惺≈贫鹊挠绊懀

  便利了中央對的管理,加強了,鞏固了,是制的開端。

  △從漢到元中央集權發展的總趨勢怎樣?(答案置于標題“一”之后)

  二、君主專制的演進——相權不斷,皇權不斷

  1、西漢:漢武帝削弱權,加強權

 、僭颍贺┫

 、诖胧褐赜蒙磉呑鍪虖摹⒚貢裙ぷ鞯娜,讓他們擔任、等,參與。

  2、魏晉南北朝:逐步形成三省體制(尚書省→尚書省、中書省、門下省)

  3、隋唐:實行制

  ①結構和職責:

  三省分權,又相互牽制,削弱了權,加強了權

  分工明確,又相互配合,提高了辦事。

  4、北宋:分割了權,加強了權

  ①宋初:設為最高行政機構,最高長官為

  參知政事——分割宰相的權

 、诤髞恚涸O樞密使——分割宰相的權

  三司使——分割宰相的權

  5、元朝:設中書省,替代三省——相權,皇權。

  △從漢至元,君主專制演進的總趨勢怎樣?(答案置于標題“二”之后)

  三、選官、用官制度的變化——選官制度逐漸

  1、漢朝:實行制,成為做官的主要途徑

  2、魏晉南北朝:采取制,高者可入仕途

  3、隋朝以后:實行制,成為做官的主要依據

  △科舉制經歷了怎樣的興衰過程?

 、傩纬捎谒澹

  a隋文帝開始采用方式選拔官員

  b隋煬帝時,始設科,科舉制形成

  ②完善于唐宋元

  a唐貞觀時,增加考試科目,其中以、兩科為主

  b武則天時,增加取士人數,還首創了和。

 、劢┗瘺]落于明清:實行八股取士,禁錮了士人思想,阻礙了科技和

  △為什么說科舉制是封建選官制度的一大進步?

 、偎选⑴c緊密聯系起來,有利于打破壟斷、擴大官吏人才,提高官員素質

  ②它把選拔和任命的權力,從世家大族的手里集中到,大大加強了

  △從漢至元,選官、用官制度變化的總趨勢怎樣?(答案置于標題“三”之后)

  △從漢至元政治制度的演變,說明中國古代政治制度有何特點?

  君主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在其形成和發展的過程中,長期存在著中央與、君權與權兩大矛盾,這兩大矛盾斗爭的總趨勢是:地方權力不斷,中央權力(集權)不斷;相權不斷,君權不斷。

  △隨堂練習——《全品》第3課“典題探究”(見《全品》第3課,略)

  △作業:《全品》課時作業(三)

從漢至元政治制度的演變 篇6

  【課標要求】列舉從漢至元政治制度演變的史實,說明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的特點。

  一、學習目標

  知識與能力

  通過列舉從漢至元幾個重要朝代削弱地方勢力加強中央集權的知識,削弱相權加強君主專制的知識,不斷完善官吏制度的知識,學生提高對封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特點的認知能力。

  過程與方法

  通過探討西漢前期王國問題的解決,唐至宋藩鎮割據的出現和解決,唐宋皇帝分割相權,選官任官職權逐漸由地方到中央的過程,學生學會從維護君主專制中央集權這一根本制度的角度出發,觀察問題,解決問題的方法。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是在古代中國特定的歷史環境中形成發展的,通過學習,學生初步理解這種制度存在的客觀必然性,初步認識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的價值和弊病。

  二、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西漢、北宋、元朝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封建王朝采取措施削弱地方割據勢力,加強中央集權,有利于國家統一,社會穩定和經濟文化的發展,有利于廣大人民安居樂業,其積極作用是主要的。通過學習,學生應該著重對維護中央集權的人物和事件給予充分肯定。

  難點: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包含的兩對基本矛盾。封建統治集團內部中央與地方的矛盾,中央政府中皇權與相權的矛盾是封建政治制度固有的,圍繞兩對矛盾的斗爭是我們認識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特點和評價其優劣的依據,對學生思維能力要求較高,是本節的難點。

  三、教學內容安排

  第一目  中央集權的發展

  教學要點:西漢前期王國問題的解決;唐至宋藩鎮割據的形成和解決;元朝的行省制度。

  第二目  君主專制的演進

  教學要點:漢武帝削弱相權;隋唐三省六部制;元朝中書省。

  第三目  選官用官制度的變化

  教學要點:漢代察舉制;魏晉九品中正制;隋唐科舉制。

  四、教學方法和學習指導策略

  1、導入環節

  聯系上節知識導入:上節學習了“秦朝中央集權制度的形成”也就了解了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的基本結構。毛澤東詩云“百代都行秦法政”,也有歷史學家總結我國自秦朝至清朝鴉片戰爭前,只有“改朝換代”而無“改朝換制”。所以,本節內容跨度雖然長達1500多年,但只是對原有制度的修修補補,修補的內容包括三方面:中央與地方的權力分配;中央里皇帝與丞相的權力分配;選官任官制度。

  2、第一目:中央集權的發展

  我國這種中央有權、地方無權的中央集權體制,是經過長期斗爭形成的,這一過程從秦漢時期就開始,反映統治階級內部以皇帝為代表的中央勢力和地方割據勢力之間的矛盾。

 。1)西漢前期王國問題的解決

  學生回顧秦朝郡縣制。教師介紹項羽的分封情況,引出漢朝郡國并行。

  學生思考:漢初分封諸侯王對漢朝的建立和鞏固有何作用?它可能產生哪些問題?

  教師在總結學生發言基礎上講解西漢前期王國問題日益威脅中央的統治地位,漢景帝和漢武帝先后采取措施加以解決。

 。2)唐至宋藩鎮割據現象的產生和解決

  教師介紹唐朝中期,邊地戰事增多,朝廷在地方設置了許多節度使,他們名為朝廷藩鎮,實則掌握地方上的軍政財大權。

  學生觀察《唐朝河西節度使張議潮統軍出行圖》,思考節度使權力膨脹會造成什么后果?(發展成為地方割據勢力)

  教師引導學生思考唐朝由盛轉衰的轉折點“安史之亂”就是地方節度使擁兵自重,反叛朝廷的重大事件。其后形成100多年藩鎮割據局面,唐朝最后也是被節度使直接推翻的。(幻燈片:五代十國是唐末藩鎮割據的繼續和擴大)

  教師介紹北宋建立之初,宋太祖積極采取有力措施,加強中央集權。(幻燈片:宋太祖與趙普討論動亂原因)

  學生掌握北宋初年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結合《北宋文官出行圖》思考唐宋政治上的差異。(歷史縱橫:三冗二積。相關文字材料)

  (3)元朝的行省制度

  教師介紹元朝在地方上實行行省制度,行省之下設路府州縣。

  學生閱讀課文,了解行省制度的歷史地位和作用。

  通觀本目內容,學生思考和總結中央與地方的權力斗爭,主要圍繞哪些方面展開?什么樣的權力結構對調節這對矛盾比較合適?

  3、第二目:君主專制的演進

  皇帝制度是我國古代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的核心。全國的權力收歸中央,中央的權力集中于皇帝一個人,皇權不受任何人或任何機關的限制。但在具體運轉過程中,皇帝的權力和丞相的權力又會發生矛盾,這是封建統治階級內部另外一對矛盾。

 。1)漢武帝削弱相權

  教師介紹秦漢中央政府的“三公九卿”當中,丞相地位十分突出。漢初,丞相集決策、司法、行政大權于一身,位高權重(幻燈片:漢初皇帝與丞相資料)  

  學生了解漢武帝削弱相權的做法。

  教師介紹漢武帝設內朝為后來宦官專權埋下隱患,終兩漢沒有解決相權,我們聽說過的董卓、曹操千古留名的專權丞相。

 。2)唐朝三省六部制

  教師介紹魏晉南北朝時期,中央機構掌實權的尚書省、中書省、門下省的名稱逐漸出現,隋唐時期,我國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完善起來,形成三省六部制。

  學生觀察分析三省六部結構圖(幻燈片:三省六部結構圖)

  教師介紹三省的中書省負責政令的決策和草擬,門下省負責政令的審議和批準,尚書省負責執行,其下設六部分工負責具體事務。唐朝時三省長官和諫官都是宰相,他們議事的地方叫政事堂。

  學生思考三省體制是對皇權的加強還是削弱?為什么?

  (3)北宋分割相權

  教師介紹北宋除了削弱地方權力,加強中央集權外,在中央還削弱宰相權力,加強皇權。學生閱讀教材,了解宋初削弱相權的各項措施。結合李沆“報憂不報喜”的故事,思考此時皇帝與宰相的關系。

  (4)元朝設中書省

  教師介紹元朝地方上的行省制度是由中央的中書省派生出來的。元代設中書省替代以前的三省,它上承天子,下總百司,是最高行政機關。中書省長官中書令行使宰相職權。把中書省的結構應用于地方行政區,就是行中書省。

  學生思考相權對國家來說是可有可無嗎?你怎樣評價歷代皇帝削弱相權的行為?

  4、第三目:選官、用官制度的變化

  教師介紹管理制度是政治制度的組成部分。我國古代官吏制度的發展與完善,體現了封建政治制度的特點和管理水平。

 。1)自下而上的推舉人才

  學生閱讀課文,了解漢代察舉制、魏晉南北朝九品中正制的內容,思考其局限性。

 。2)科舉考試制度

  教師介紹隋以后,科舉制形成并不斷完善,成為我國封建政治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學生閱讀教材并思考科舉制在歷史上的的進步性。

  5、小結

  在中古封建社會這一歷史階段,中國的文明程度遠遠高于歐洲。政治制度的形成和完善是政治文明重要表現,在疆域遼闊,地區差異顯著,以農業為基礎,小農經濟占統治地位的古代中國,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得到充分發展,給后世留下豐富的值得批判、借鑒和改進的文明成果。

  五、教學資源建議

  錢穆《中國歷代政治得失》

  唐德剛《晚晴七十年》

  六、學習評價建議

  思考:從今天的角度觀察,中國古代政治制度中,哪些值得借鑒?哪些應該拋棄

從漢至元政治制度的演變 篇7

  第3課  從漢至元政治制度的演變

  課標要求

  列舉從漢到元政治制度演變的史實,說明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的特點。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能力

  1.識記漢至元朝中央政治制度演變中的重要制度(如漢削弱相權、三省六部制、宋參知政事、樞密院和三司、元朝中書。J識君權不斷加強,相權不為削弱。

  2.識記漢至元朝地方政治制度演變中的重要制度(如漢郡國并行與王國問題解決,唐節度使與藩鎮割據,宋收地方軍事、行政、司法和財政權,元朝建立行省制度、宣政院和宣慰司等),認識中央集權不斷加強,地方權力不斷削弱。

  3.識記漢至元朝的選官制度的演變(如漢代察舉制、魏晉九品中正制和隋唐科舉制),認識封建君主通過控制人才的選拔與任用加強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

  4.通過對中國古代封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及其對中國歷史發展影響的分析,培養學生運用歷史唯物主義和辯證唯物主義觀點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通過引導學生了解漢元政治制度演變過程,總結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的特點,培養學生綜合概括的能力。

  二、過程與方法

  1.聯系時代背景分析各項措施,理解歷史概念,并逐步總結出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的特點。

  2.引導學生重視圖示、引文等材料,在對歷史材料的研讀和分析中,初步掌握處理歷史資料的一般方法。

  3.引導學生運用圖表法加強對主干知識的理解,形成本課的知識框架與結構。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不斷加強是它的發展軌跡。這一古代政治制度的特點,對中國歷史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它有助于多民族國家的鞏固,但也對中國社會發展進步形成了阻礙;無論是漢族還是少數民族政權,都對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做出過自己的貢獻。

  重點難點

  1.重點: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的主要特點。

  2.難點:從漢至元政治制度演變的過程及對重要歷史概念的理解。

  課時安排

  一課時

  教學設備

  多媒體教學設備與自己制作的本課課件。

  教學方法

  “自主感悟,互動創新”教學模式、圖表法等。

  教學過程設計

  【有機引入】

  問題:秦朝為鞏固統一的多民族國家采取了哪些重要措施?

  引導:秦朝是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它雖然時間短暫、二世而亡,但它又在歷史上具有承上啟下的重要地位,極具開創性,尤其是秦始皇創立的封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更是為后來歷代統治者所沿襲。那么,在秦朝之后,作為封建社會最重要的政治制度——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又是如何發展的?其發展趨勢又是怎樣的?這就是我們今天這節課一起來探討的問題——“從漢至元政治制度的演變”。

  【自主學習】

  1.中國從秦朝建立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后,一直存在君權與相權的矛盾、中央集權與地方分權的矛盾。中國歷代封建統治者都想解決這兩對矛盾。那么,你能根據教材所提供的史實說明從漢至元的歷代統治者是怎樣解決這兩對矛盾的?收到了怎樣的成效?

  2.你能透過“從漢至元政治制度的演變”發現中國古代政治制度演變哪些重要規律?

  【知識梳理】

  第一種歸納整理知識設計

  一、中央集權的發展→中央集權不斷加強,地方權力不斷削弱

  1.漢朝郡國并行,封國威脅中央集權;漢武帝頒布“推恩令”等,加強了中央集權

  2.唐朝中央在地方設置節度使,安史之亂后形成藩鎮割據局面,嚴重削弱中央集權

  3.北宋把軍權、行政權、財權收歸中央,并設通判監督地方

  4.元朝創立行省制度,宣政院與宣慰司分西藏和邊遠少數民族區,便利中央管理地方

  二、君主專制的演進→君主權力不斷加強,地方權力不斷削弱

  1.漢初丞相集決策、司法和行政權,漢武帝削弱相權

  2.魏晉南北朝逐漸形成三省體制,隋唐完善三省六部制,削弱相權,加強了君主專制

  3.宋設中書門下為最高行政機構,后增設參知政事、樞密院和三司使,分割相權,由皇帝總攬

  4.元設中書省取代三省為最高行政機關,長官行使宰相權,后可左右皇帝繼承

  三、選官、用官制度的變化→中央不斷加強對選官與用官的控制

  1.漢行察舉制,由下而上推薦人才為官,中央與地方各行其權

  2.魏晉南北朝行九品中正制,選官與用官為世家大族壟斷

  3.隋唐至明清行科舉制,選官與用官為中央政府控制

  第二種歸納整理知識設計

  朝代

  中央

  地方

  行政機構

  職權

  意義

  行政機構

  職權

  意義

  西漢

  東漢

  魏晉南北朝

  隋朝

  唐朝

  北宋

  元朝

  【探索攻關】

  探索攻關一:漢丞相與秦丞相的職權有何不同?這種變化有何影響?

  [答案提示]職權:秦丞相,幫助皇帝處理全國的政事,受御史大夫牽制;漢丞相,集決策、司法、行政大權于一身,位高權重。影響:君權受到嚴重削弱。

  探索攻關二:面對漢丞相位高權重,漢皇帝采取了哪些措施?目的何在?

  [答案提示]措施:①用布衣為相;②任用身邊作侍從、秘書等工作的人為尚書令、侍中等,讓他們參與郡國大事,形成“中朝”——決策機構;③以丞相為首的三公九卿組成的機構,形成“外朝”——執行機構;④剝奪三公的權限,擴大尚書的權力,使它成為決策和發號施令的中樞機構尚書臺,大權由皇帝總攬。得出結論:兩漢中央主要政治制度——形成“中朝”、“外朝”

  目的:削弱相權,加強皇權。

  探索攻關三:閱讀教材,三省六部制是怎樣形成的?有何意義?

  [答案提示]形成:①魏晉南北朝——逐步形成三省制度(握有實權的先是尚書省,后又有中書省、門下省)②隋朝——尚書省、內史省、門下省為政府最高統治機構。③唐朝——中書省:掌決策,負責草擬和頒發詔令;門下。赫茖徸h,負責審核政令;尚書。贺撠焾绦姓睿④隋唐——在尚書省下設吏、戶、禮、兵、刑、工六部,確立并完善了三省六部的管理體制。結論:魏晉南北朝至隋唐中央政治制度——三省六部制;三。ㄖ袝。赫茮Q策,負責草擬和頒發詔令;門下。赫茖徸h,負責審核政令;尚書省:負責執行政令)都受制于皇帝,最終權力都集中到皇帝手中。

  三省六部制意義:①相權一分為三,強化了君權;②三省合作,相互牽制和監督,保證了君權的獨尊,是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創造;③后來歷朝基本沿襲這種制度。

  探索攻關四:宋初加強皇權的背景、措施、結果如何?

  [答案提示]背景:唐后期形成的藩鎮割據局面。

  措施:①中書門下是最高行政機構,最高長官行使宰相職權;②樞密院是最高軍政機構,長官為樞密使,地位略低于宰相;③參知政事——副相,分割宰相行政權;④三司史——管理財政,分割宰相財權;結果:分割、削弱了宰相的職權,進一步加強了皇權。結論:北宋中央政治制度——(“一參”“二府”“三司”)

  探索攻關五:結合教材,元朝加強皇權采取了哪些措施?

  [答案提示]①中書省——最高行政機構,統領六部,行宰相職權;②樞密院——最高軍事機構;③宣政院——統領宗教事務和管轄西藏;得出結論:元朝中央政治制度——(“一省”“二院“)

  探索攻關六:從漢至元政治制度的演變有何影響?

  ①中國政治制度屢經變化,不斷發展了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削弱地方權力,加強中央權力;削弱相權,加強皇權)。加強了中央對地方的控制,鞏固和維護了統一的多民族國家。

  ②地方官對中央和君主的絕對以來,行政效率低下;地方沒有相應的自主權,難以實施有效的治理。

  【本課小結】

  秦王嬴政統一六國,創立封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為后來歷代統治打下了堅實的基礎。但是,封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從誕生之時就存在著相權與君權、中央與地方的矛盾。從漢至元的歷代統治者從自己統治的實際需要,對秦朝創立的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進行了不斷的修改和完善,其特點是相權不斷削弱,地方的獨立性不斷削弱,地方權力更多地收歸中央,而最終的受益者是皇帝,皇權得到了不斷的強化。但是,在這段時期內,丞相的權力雖然不斷受到削弱,地位不斷下降,但畢竟還是存在的,對皇權而言仍是一個影響的因素。到了明清,中國封建社會的晚期,皇帝們會如何對待影響自己大權獨攬的一些因素?這便是第4課學習的內容“明清君主專制的加強”。

  【智能訓練】

  1.學過本課,你認為從漢至元政治制度的特點有哪些?

  解題關鍵:政治制度的內涵和各朝代發展特點。

  思路引領:從發展過程看其發展軌跡和趨勢,從各朝代發展概況總結出相應特點。

  答案提示:從漢至元中國政治制度屢經變化,不斷發展了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在中央政權中,相權不斷削弱,君權不斷加強。在中央與地方的關系中,中央嚴格控制地方政權,不允許有獨立的行政體系存在。地方官吏必須服從上級,地方服從中央,最后聽命于君主。中央對地方實行多層次、多渠道的管理,地方基層行政組織長期穩定,人身控制嚴厲,地方沒有相應的自主權,對中央和君主絕對依賴,難以實施有效治理。

  2.嘗試查一查,你的家鄉在元朝時屬于哪個行政區劃?

  提示:①教師應提供元朝疆域圖,引導學生從掌握元朝的行省劃分入手,宏觀把握行省制度的建立及作用,進而以自己家鄉為軸心,更深入地了解元朝行省制度的細節,加深對這一中國古代政治制度中重大變革的認識,從中更深刻地理解行省制度給中國歷史帶來的深遠影響。②鼓勵學生運用電腦網絡資源,查找有關資料,匯集、展示、交流,互相觀摩學習。

  【教學后記】

  1.本課用1課時完成教學任務相當緊張,只能以教材內容為基本教學資源,如果引入其它教學資源就可能完不成教學任務。

  2.本課我設計了二種知識歸納法,相對來說,第一種更能培養學生歸納問題的能力;但第2種則培養學生學會運用表格歸納整理歷史知識的方法。

  3.由于內容較多,在難度和深度上不能進一步提高,以后可以在內容精簡上下些功夫,以騰出時間。

從漢至元政治制度的演變 篇8

  第3課  從漢至元政治制度的演變

  【課標要求】

  列舉從漢到元政治制度演變的史實,說明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的特點。

  【課文自習】

  一、中央行政制度的沿襲與變化

  秦            漢             隋唐          北宋             元

  _______       _______         ________    “_______”     ________

  1、漢武帝時設立“_______”決策機構,且起用布衣為相;東漢時“___________

  ___”。

  2、隋唐三省六部制:設________——_______——_______,尚書省下設吏、戶、禮、兵、刑、工六部。

  3、宋“二府三司”制中___________、_________合稱“二府”。

  4、元“一省二院”指在中央設_________和樞密院、__________。

  二、地方行政沿襲與變化

  秦       漢初     漢中后期    隋         唐       北宋         元    

  郡縣     郡國       州郡縣    州縣      道州縣    路州縣    行省、路府州縣1、漢初沿襲秦的郡縣制,同時分封諸侯,實行___________。

  2、漢武帝東漢末年,設州為________,長官為刺史;東漢末年,地方行政區劃由郡縣兩級轉為__________。

  3、唐太宗設____,作為監察區。唐肅宗時,道成為州縣之上的行政實體。唐中后期,地方軍鎮長官節度使的權力越來越大,發展成為____________局面。

  4、宋太祖削弱地方節度使的權力,由中央派文臣做地方官,將道改為路。

  5、元朝在地方實行__________,這是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變革,是中國______的開端。

  【思維能力提高】

  1、 漢承秦制的含義以及主要表現。

  2、 三省六部制的形成

  3、 宋朝是加強皇權的措施有哪些?

  4、隋唐朝是如何解決中央和地方的矛盾的?如何認識唐朝設立的“道”?

  5、 簡述元代的行省制度

  【課堂鞏固訓練】

  1、西漢初的中央集權體制與秦朝相比,最大的差別在于:

  a.中央機構      b.皇帝權力      c.地方行政制度      d.丞相權力

  2、漢朝實行的一套比秦朝更為嚴密的監察制度:

  a.刺史制度      b.中外朝制度      c.察舉制      d.三省制度

  3、宋朝最高的軍政機構是:

  a.二府      b.樞密院      c.三司      d.宣政院

  4、三省六部制確立并完善于:

  a.魏晉南北朝時期      b.隋唐時期      c.宋元時期      d.明清時期

  5、北宋時期,為了分散宰相權力而設立的是:

  a.參知政事      b.中臺      c.樞密使      d.侍中

  6 、行省制度創立于:

  a.唐朝      b.北宋      c.南宋      d.元朝

  7、元代設置的管轄西藏地區事務的中央機構是:

  a.宣慰司      b.門下省      c.宣政院      d.樞密院

  8、唐高宗時,大臣長孫無忌等撰定《唐律疏議》三十卷解釋律令條文,通行天下,這是我國古代流傳下來的一部較完整的法典。他頒布前審批時需要通過:

  ①尚書省 ②中書省 ③門下省 ④皇帝

  a.③④      b.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9、唐代的三省六部制進一步完善了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其完善的含義是:

  a.中央機構設置的增加      b. 使地方權力進一步分散

  c.使皇權進一步加強        d.使中央各部門權力得以相互制約

  10、地方完全由中央管理和控制的制度有 (1)郡縣制 (2)三省六部制 (3)行省制度 (4)三司制度:

  a.(1)(2)(3)       b.(1)(3)(4)

  c. (1)(2)(4)      d.(2)(3)(4)

  11、我國古代自秦漢以來中央和地方官制演變趨勢有:

 。1)削弱地方、加強中央(2)分散地方官吏權力,防止割據 (3)強化對地方官吏的控制(4)對邊疆地區的治理見漸趨嚴密

  a.(1)(2)(3)(4)      b.(2)(3)(4)

  c.(1)(3)(4)           d.(1)(2)(3)

  12、宋太祖從地方軍隊中挑選士兵編入禁軍主要是為了:

  a.加強中央集權     b.消滅割據政權     c.防御遼兵進攻     d.節省軍費開支

  【課堂自我小結】

  1、 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的特點是什么?

  2、 從漢到元地方政治制度如何演變?

  【課后鞏固拓展】

  材料一:漢哀帝曾經說:“丞相者,朕之股肱,所與共承廟宇,統理海內,輔朕之下逮以治天下也。”

  ──《漢書•孔光傳》

  材料二:唐太宗曾說:“以天下之廣,四海之眾,千端萬緒,須合變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籌劃,于事穩便,方可奏行。豈得以一日萬機,獨斷一人之慮也。”

  ──《貞觀政要》

  材料三:明太祖曾說“自秦以下,人人君天下者,皆不鑒秦設相之患,相從而命之,往往病及于國君者,其故在擅專威福!

  ──黃佐《南雍志》

  材料四:清高宗(乾隆帝)曾說:“昔程子云:天下之治亂系宰相,此止可就彼時朝政闒冗者而言。若以國家治亂專倚宰相,則為之君者,不幾如木偶旒綴乎?且用宰相者,非人君其誰為乎?使為人君者,深居高處,以天下之治亂,付之宰相,大不可也。使為宰相者,居然以天下之治亂為己任,目無其君,此尤大不可也。”

  ──《十二朝東華錄》

  請回答:

 。1)上述材料中各朝統治者對宰相的態度是怎樣的?有無本質的區別?(并說明有無本質區別的原因)

 。2)統治者對宰相態度的變化,對中國社會造成了怎樣的影響?

從漢至元政治制度的演變 篇9

  【課標點擊】

  列舉從漢到元政治制度演變的史實,說明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的特點。

  【自學導練】

  知能一  中央集權的發展

  1.漢朝:(1)原因:初期,地方在很長一段時間里往往還是_____、_____并存。封國是朝廷的依靠力量,但有時也會與朝廷對抗。

  (2)措施:漢景帝平定________;漢武帝頒布“_______”, 規定諸侯王死后,_______繼承王位,其他子弟分割部分土地為列侯,列侯歸郡統轄。

  (3)結果,王國越分越小,中央集權得到加強。

  2.唐中期:(1)措施:朝廷在地方設置了許多________。節度使名為朝廷藩鎮,實際上在政治上享有較大的自主權,經濟上控制著財權,軍事上擁有強悍的武力,往往發展成為_______。

 。2)結果:唐中期安史之亂后形成的_______局面,持續一百多年,嚴重削弱了中央集權。

  3.北宋:(1)背景:五代十國的分裂割據局面

 。2)措施:軍事上——兵權收歸中央;充實中央________。行政上——文臣擔任地方長官,同時設________負責監督。財政上,地方賦稅大部分由中央掌控。

 。3)結果:改變了唐末五代以來____________的局面,加強了中央集權;但是也形成了冗官、冗兵和冗費的局面,為北宋埋下了_________的禍根。

  4.元朝:(1)措施:實行________制度。行省長官由朝廷任命。行省之下,分設___________,邊遠民族地區設________進行管理。行省擁有經濟、軍事大權,但行使權力時受到______的節制。

 。2)影響:行省制度便利了中央對地方的管理,加強了___________,鞏固了多民族國家的統一。它的創立,是中國古代___________的重大變革,是中國_____的開端。

  知能二  君主專制的演進

  1.漢朝:(1)原因:漢初,丞相集決策、司法、行政大權于一身,位高權重。

 。2)目的:為了加強皇權

 。3)措施:漢武帝重用身邊工作人員,參與軍國大事,以削弱相權。

  2.魏晉南北朝: 握有實權的先是_______,繼而又有中書省、門下省,逐步形成________。

  3.隋唐時期:(1)措施:唐朝中央的三省中書、門下和尚書,分別負責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隋唐時期在尚書省下設____________________六部.

  (2)影響:①三省的長官都是宰相,相權分散。三省相互牽制和監督,削弱了相權.保證了皇權的獨尊。②確立并完善了三省六部的管理體制。三省六部制度,是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創造,此后歷朝基本沿襲這種制度。

  4.北宋: (1)措施:________是最高行政機構,最高長官行使宰相職權。增設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分割宰相的行政權、軍權和財權。

  (2) 影響:削弱了宰相的職權,皇帝得以總攬大權。

  5.元朝:(1)措施:________是最高行政機構,長官行使宰相職權。相權得到加強。

 。2)后果:元朝后期.宰相的權勢越來越大,有時甚至可以左右皇位的繼承。

  知能三 選官、用官制度的變化

  1.漢朝:(1)制度:主要實行________。漢武帝令郡國每年舉薦孝、廉各一人,建立起人才選拔制度。

 。2)影響:________成為士大夫做官的主要途徑。

  2.魏晉南北朝時期:(1)制度: ________。

 。2)影響:朝廷要職多由世家大族擔任。世家大族子弟依靠門第即可步人仕途,所以他們往往不注重提高才能。而真正有才學,但出身低微的人,很難到中央和地方出任高官。隨著世家大族的沒落,依靠門第選官的九品中正制已無法繼續下去。

  3.隋唐:(1)制度: ________。________廢除九品中正制,開始采用分科考試的方式選拔官員。隋煬帝時,政府開始設立________,科舉制形成。唐宋元各朝繼承并完善了科舉制。(2)影響:①科舉制是封建選官制度的一大進步。它把讀書、考試與做官緊密聯系起來,有利于打破特權壟斷、擴大官吏人才來源,提高官員文化素質。②科舉取仕,把選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權力,從世家大族的手里集中到中央政府,大大加強了中央集權。③這一制度為歷朝沿用,影響深遠。

  【解疑精講】

  ⒈ 三省六部制的實質是什么?它的確立對古代政治發展有何積極作用?

 、艑嵸|:削弱相權,加強皇權,維護封建統治。

  ⑵作用:

  ①三省六部既有分工,也有合作,相互牽制、相互監督,提高了工作效率,加強了中央的統治力量。

  ②三分相權,保證了君權的獨尊,大大加強了皇權專制。

  ③它是我國官制史上的重大變革。

 、 行省制的目的、內容和影響是什么?

 、拍康模何∷纬胤綗o權,人浮于事的教訓,加強對地方的控制。

  ⑵內容:山東、山西、河北由中書省直轄;其他地方設行;邊遠民族地區設宣慰司進行管理。行省擁有軍、政、財大權,省的最高長官一般由蒙古貴族擔任。行省之下設路、府、州、縣。

 、怯绊懀盒惺≈频拇_立,加強了元朝的中央集權統治,鞏固了多民族國家的統一,是我國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變革,是省制的開端。

  ⒊ 從漢至元地方政治制度的特點和弊端

  ⑴特點:

 、僦醒雵栏窨刂频胤叫姓,地方不存在獨立的行政體系。

  ②地方服從中央,中央服從皇帝。

 、壑醒雽Φ胤綄嵭卸鄬哟巍⒍嗲拦芾。

 、艿胤綑嗔Ψ稚。

 、葜醒肟刂频胤焦俚娜蚊狻⒈O督、考核。

 、票锥耍

 、俚胤焦賹χ醒牒途鹘^對依賴,難免人浮于事,影響地方工作效率。

  ②地方缺乏自主權,難以實施有效管理。

  【案例導析】

  1.隋唐時期,三省長官都是宰相,常常同時有七八個宰相議政。統治者這樣做的目的:

  a:防止宰相權重控            b:完善中央集權

  c:加強對地方的控制          d:擴大民主權利

  答案:a

  解析:三省六部制是中國古代一項重要的政治制度,此題考查的是唐朝三省制的目的。三省長官都是宰相,其實是把原來宰相的權力分化開來,防止宰相的權力過重,威脅到皇權。其中c項是地方官制調整的目的,b項是三省六部制的一個結果(或作用),d項與題意明顯有偏差,答案為a項。

 。鬯季S點悟]

  1.透過現象看本質,是歷史唯物主義的一個重要觀點。對于歷史現象,要通過從階級本質、階級利益等方面來分析其行為政策的本質;实壑谱鳛榈刂麟A級維護其利益的一種制度,保持其穩定是符合其階級利益的根本。

  2.下列制度實行以當時的歷史起了積極作用的有:①秦的中央集權制②元朝的行省制度③隋唐的科舉制度④隋唐的三省六部制度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答案: d

  解析:本題是組合型選擇題,主要考查對史實的理解認識能力。對歷史發展起到積極作用的制度,按照馬克思主義理論觀點,一種制度的產生是和當時歷史趨勢有關的,①②③④幾種制度產生時,在當時對社會的穩定和發展都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思維點悟]

  2. 組合型選擇題的解題方法有多種,就本題來講,審清題意是關鍵。審清題意后,在備選項中用排除法選擇正確的答題。

  3.在地方上,漢代既推行郡縣制,同時又兼有封國制──推行郡國制。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郡國制削弱了封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

  b:郡國制的實行是歷史的進步

  c:郡國并存有利于國家統一管理

  d:郡國制在漢武帝時被徹底廢除

  答案:這道題考查的是對漢代地方上郡國并行制度的認識問題。漢代的地方制度以郡國并行為特點。在秦漢時期中國發展的方向是統一的多民族的集權國家,郡縣制的推行有利于中央加強對地方的控制,維護統一,而分封侯國制度,是對戰國時期就已經沒落的分封制度的仿效,已經不適合日漸完善的、成為當時社會發展方向的封建制度。

 。鬯季S點悟]

  3.還原歷史事件的發生時的歷史環境,是解本題的題點。把一種歷史現象放到其發生時具體環境中去評價,才能對這種現象達到正確的認識。

  4.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是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的核心,它的確立、完善和不斷加強反映了封建專制制度發展的基本軌跡。請結合有關史實回答:(1)中國古代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的核心是什么?其發展歷程中兩對基本矛盾是什么?

  (2)以北宋、明朝為例,說明統治者是如何解決上述兩對矛盾的?

  答案: (1)核心:皇權至上和地方服從中央;

  兩對基本矛盾:皇權和相權之間的矛盾;封建中央政府與地方割據勢力之間的矛盾。

  (2)皇權和相權之間的矛盾:北宋在宰相之下分別設了參知政事和樞密使等分割宰相政權和軍權;明朝時,廢除了丞相,其權分六部,六部尚書直接對皇帝負責,君主權力空前強化。

  中央和地方割據勢力的矛盾:北宋地方官員全部由中央派文官擔任,便于中央控制地方的軍政財;地方政權實行州縣兩級制,后又在州縣之上設路,在各路設轉運使。明朝時,在地方設三司,隸屬中央,互不相屬,加強對地方的控制。

  [思維點悟]

  4.此種論述題型是一種常見基本題型。除了對基本的歷史觀點有正確認識之外,還要注意答案的組織?梢韵葘懗鲇^點,再以詳實的史實加以論證;也可以先明確史實,再從史實中總結概括出論點。

  【反饋形成】

  1. 史書上說“漢承秦制”。漢朝對秦制繼承中的哪一項影響最為深遠(    )

  a.宰相制度  b.郡縣制度 c.皇帝制度  d.選官制度

  2.元朝的行省制度(    )

  ①繼承和推廣了秦漢時期的郡縣制 ②加強對邊疆地區的管轄 ③鞏固和加強多民族的統一國家的統一 ④成為后世地方行政區劃的基礎

  a. ①②③   b. ①③④  c. ①②④  d. ②③④

  3.下圖是秦與隋唐時期的中央官制示意圖,比較兩圖最能說明的是 (   )

  a.唐代中央官吏日漸增多b.唐代以分權而得以集權

  c.唐代尚書省權力最大d.太尉與御史大夫的權力分別下放到兵部與吏部

  4.宋代對三省六部制多有調整,其核心是(    )

  a.重新劃分部門職能,提高辦事效率 b.加大各部權限,發揮官員的主動性

  c.充分分割軍隊指揮權,防止將領反叛 d.消解相權,強化皇權

  5.下列關于漢武帝實行的“察舉制”的敘述,正確的事(    )

  ①漢朝選舉人才的選官制   ②規定以考試成績決定是否錄用

  ③一種由下而上的選官制度 ④一種監察檢舉不法官員的制度

  a. ①②  b. ①③ c. ①②③ d.①②④

  6.元朝實行行省制度產生的最深遠的影響是 (      )

  a.奠定了后代行政區域劃分的基礎  b.擴大了元朝的政治版圖

  c.加強了中央對地方的管轄 d.促進了各地區經濟文化的交流和民族融合

  7.元朝創設的行省制度,對后世產生了深遠影響。這主要是指這一制度  (       )

 、偻茝V了秦漢的郡縣制度   ②加強了中央對邊疆的管轄 ③鞏固了多民族國家的統一       ④成為今天中國省制的開端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     d.②③④

  8.不屬于古代中國政治制度特點的是

  a.皇權至上     b.高度中央集權  

  c. 發展穩定,一成不變   d.深受宗法、等級觀念影響

  9.秦漢以來,我國中央和地方關系演變的趨勢是   (    )

 、傧魅醯胤剑訌娭醒   ②分散地方官吏權力,防止割據

 、蹚娀瘜Φ胤焦倮舻目刂   ④對邊疆地區的治理漸趨嚴密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10.閱讀中國某時期的一幅歷史地圖。與此圖所反映的歷史現實相符的是   (       )

  a.西漢時期監察區的劃分   b.漢初采取了郡縣制與封國制

  c.西周初年分封諸侯的情況    d.唐朝時在邊境設置軍鎮的情況

  11. 西漢初年實行封國制,與先前的西周分封制相比較  (    )

  a.都是為了鞏固統治的需要    b.都是帝王分封子弟鎮守一方

  c.都是封建君主專制的產物    d.都隨社會經濟的發展而瓦解

  12. 著名歷史學家錢穆在其史學名著《國史新論》中寫道:“漢代的宰相是首長制,唐代的宰相是委員制”,對此論斷理解最準確的一項是   (       )

  a.漢代宰相權傾天下     b.唐代宰相輪流坐莊

  c.宰相權力不斷集中      d.宰相權力走向分散

  13. 隋唐時期實行三省六部制,下列關于該制度的評述正確的是(    )

  ①分散相權以加強皇權        ②形成嚴密的封建官僚機構 

 、塾欣跍p少中央政令的失誤  ④三省六部制基本上被后世歷朝沿襲    ”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14. 唐太宗時期,假設國家要在關中一帶修建一項大型水利工程,這項工程的實施涉及到眾多機構,按制度規定其運作程序是   (       )

  a.尚書省→中書省→門下省→工部  b.中書省→門下省→尚書省→工部

  c.中書省→門下省→尚書省→戶部  d.尚書省→門下省→中書省→工部

  15. 北宋建立后,宋太祖曾問臣下:“欲息天下之兵,為國家長久之計,其道何如?”  宋太祖要解決的主要問題是              (       )

  a.北宋軍隊龐大,軍費開支過多    b.藩鎮擁兵自重,混戰割據不息

  c.遼、西夏屢屢進攻,戰爭頻仍   d.階級矛盾激化,農民起義不斷

  16. “收鄉長、鎮將之權悉歸于縣,收縣之權悉歸于州,收州之權番歸于臨司,收監司之權悉歸于朝廷。”有關宋代上述做法的下列表述,錯誤的是   (       )

  a.目的是為了提高地方政府辦事效率  b.有利于消除地方權重的弊端

  c.造成地方政府權力過小    d.導致地方政府人浮于事

  17. 元朝的行省制度,實質是繼承并發展了(   )

  a.三省六部制    b.郡縣制    c分封制    d.科舉制

  18. 就加強中央集權而言,科舉制的作用主要體現在(    )

  a 沖破了世家大族壟斷仕途的局面   b 擴大了各級官吏的來源

  c 擴大了封建統治的社會基礎    d把選拔任用官員的權力集中到中央

  19.閱讀下列材料:

  材料一  宰、相之名分別出現于商周及春秋之時,宰相連稱始于戰國!敃r的所謂宰、相或宰相,地位均相當于丞相。后來,宰相一直沿用于整個封建社會。不過,除遼代設置“宰相”外,宰相一般只是一個習慣用語,用以指輔佐皇帝行使權力、處理國家政務的主要官吏,而不是一個正式官名。

  材料二  三省制由于三省分職,在一些問題的處理上不免各執己見,爭執不下,浪費時間。于是,唐太宗在門下省設政事堂,便于宰相合議軍國大事。參加政事堂會議的,開始只有三省長官,后來又陸續增加了一些官員,以“參知政事”等名義參決朝政,這些人也是宰相。政事堂的創立,增強了三省制的功能。

  材料三  宋朝對地方采取極端限制的措施,“收鄉長、鎮將之權悉歸于縣,收縣之權悉歸于州,收州之權悉歸于監司,收監司之權悉歸于朝廷”。這種運行機制雖然可以消除地方權重的弊端,卻嚴重影響了地方政權的工作效率。

  請回答:

  (1)宰相名稱始于何時?它與秦朝的丞相有何不同?

  (2)唐朝和宋朝為完善和加強中央集權,各采取了哪些措施?

  (3)唐朝和宋朝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有什么特點?產生了怎樣的影響?

  參考答案

  1. c解此題要從中國古代整個政治制度的沿革去分析。宰相制度在明朝時被廢除,郡縣制后來被行省制度所替代,魏晉南北朝時選官制實行九品中正制,只有皇帝制度直到清朝滅亡才被取消。

  2.d 行省制度是元朝時開創的新的地方行政制度與郡縣制度不存在因果關系。

  3.b 通過觀察圖片能夠看出,唐朝將秦朝的相權分散了,從而達到集權的目的。

  4.d 北宋中書門下是最高行政機構,最高長官行使宰相職權。又增設參知政事、樞密使和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權、軍權和財權?梢钥闯霰彼稳绱苏{整的目的就是強化皇權。

  5.b 察舉制是漢代出現的選官制度而不是監察制度,故排除④;中國古代以考試成績決定是否錄用始自隋代的科舉制度,故②亦排除。

  6.a 注意題干中“最深遠的影響”!靶惺 焙喎Q“省”。我們今天國家的最高地方行政建制仍稱為“省”。

  7. d 從“對后世產生了深遠影響”,直接排除①。新課標第一網

  8.c 古代中國政治制度在不斷變化中發展,c項顯然是錯誤的。

  9.a 結合所學知識①②③④均符合題意。

  10.b此題關鍵是從圖片中提出有效信息,不能遺漏,仔細觀察地圖可看到既有郡制又有封國,應該選b。

  11. a 我國從戰國時期開始進入到封建社會,c項是錯誤的。西周分封制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而瓦解,但西漢封國制是自上而下解決的,d項是錯誤的。a與b項都正確,但a、b項較,a包含b。

  12. d唐代實行三省六部制,三省的長官都是宰相,這樣就改變了漢代宰相權力相對集中的現象。

  13. d此題考查再認、再現歷史概念的理解和綜合分析能力。對三省六部制的評價在歷史上比較多,這個制度開創了中央集權下的中央管理體制。但它沒有減少中央政令的失誤,封建集權下的中央政令主要來源于皇帝。

  14.b 唐朝的三省中書、門下和尚書,分別負責決策、審議和執行。尚書之下設六部。

  15.b 抓住“欲息天下之兵”進行解答。唐朝中期,朝廷在地方設置了許多節度使。安史之亂后,節度使的勢力形成藩鎮割據的局面,持續一百多年,嚴重削弱了中央集權。成為后來統治者急需要解決的問題。

  16.a 結合引文,回憶所學知識,宋代收權的主觀目的是加強中央集權,而非提高地方辦事效率。

  17. b  行省制度是地方制度,顯然與a、d兩項職能、性質不符,不可能存在繼承關系,排除a、d兩項;比較b、c兩項,b項的職能與行省制相似,存在繼承關系。

  18 .d 此題關鍵是抓住題干中“就加強中央集權而言”進行解答。

  19. (1)戰國。宰相一般只是習慣用語,用以指輔佐皇帝行使權力、處理國家政務的主要官吏。秦朝的丞相是正式官名,地位很高,“一人之下,萬人之上”。 (2)唐:實行三省六部制并設政事堂。北宋:在中央設參知政事、樞密使、三司使分割宰相權力;在地方削弱節度使的權力,派文臣做地方官,防止武將專權。 (3)唐:三省六部制加強了中央統治力量,完善了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提高了行政效率。宋:嚴格控制地方,消除了地方割據的隱患,但影響了地方政權的工作效率。

從漢至元政治制度的演變 篇10

  第3課   從漢至元政治制度的演變

  感悟與思考

  在歷史教科書里,漢、唐無疑是我們的歷史學家所推崇的強大帝國, 然而,對于世界來說:漢、唐帝國的光環在羅馬與阿拉伯帝國的映襯下顯得有些褪色,而元帝國在世界上的影響力遠遠勝過足以引起我們自豪的漢、唐。這個由我國北方少數民族建立、在疆域上空前遼闊的統一政權,不僅將中華博大精深的文化傳入各地,也吸取了外來的先進的管理方式:仿效阿拉伯及羅馬帝國的行政體制,首次在中國設立行省,對秦以來的郡縣制作了一個大大地發展,對中國行政管理制度進行了一次巨大革命,影響一直持續到今。

  思考與判斷:從漢至元中央和地方的政治制度是怎樣演變的?

  歸納與運用

  【知識歸納】

  一、  中央政治制度

  1.漢朝:漢承秦制,有所變化。皇帝制度,行政三公(中朝、外朝、尚書臺)

  2.   魏晉南北朝:逐步形成三省制度。先是尚書省,繼而中書省、門下省

  3.隋朝:以尚書省、內史省、門下省為最高行政機構

  4.唐朝:中書省、門下省、尚書省(下設吏戶禮兵刑工六部),重大創造歷朝沿襲

  5.宋朝:二府、參知政事、三司

  6.元朝:中書省、樞密院、宣政院,綜合漢蒙政治制度

  二、地方政治制度:

  1`。漢朝:漢初郡國并行;漢武帝后期分全國為十三州,設刺史;東漢州郡縣三級制,州牧為州最高長官

  2.隋朝:州縣兩級制,州設刺史,縣設令

  3.唐朝:唐太宗分全國為十道,作為監察區;唐肅宗設觀察使;唐中后期設節度使

  4.北宋:文臣作地方官;州縣兩級制; “道”改為“路”

  5.元朝:行中書省;行省以下設路、府、州、縣,邊遠地區設宣慰司。中國省制開端,影響深遠

  【知識運用】

  1.從漢至元中央和地方政治制度演變的趨勢是什么?漢到元政治制度的演變說明中央集權制度內存在著哪些主要矛盾?

  從漢至元,歷朝的政治制度的變革不外乎兩點:中央盡量分散相權,限制相權,以達到加強皇權的目的;地方盡量削弱其權力,加強對其控制和管理,以達到加強中央權力,解除地方威脅之目的。這兩方面的措施恰好說明了,在中央集權制度下,有兩對矛盾是無法解決的。那就是君權與相權的矛盾和中央與地方的矛盾。因為這兩對矛盾的存在,使得作為地主階級最高統治者的皇帝面臨著兩難的選擇:相權過大或地方權力過大都會影響到其統治的安定,而相權過小或地方權力過小別影響從中央到地方的工作效率,這樣也難以對國家實施有效的治理。

 。劾1]秦漢時丞相一職由一人擔當,到隋唐時期三省的長官都是丞相,到了北宋相當于丞相的官職就更多了。這一現象反映了(   )

  a.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不斷加強       b.封建中央政府民主政治的不斷發展

  c.丞相權力的不斷分散                d.中央對于地方政府控制的日益嚴密

  [解析]在中央集權制度下,丞相權力過大,就會威脅到皇權,所以歷代皇帝都要想辦法削弱相權,而分權就是其中較好的一種方法。題目中的c項是其直接目的,a項才是其根本目的。

  [答案]a

  2.元朝和歷史上的哪些朝代比較相似?其相似之處主要有哪些?元朝在我國歷史上有著怎樣的地位?

  和秦、隋兩個朝代比較相似。其相似之處主要有:結束分裂割據局面,重新實現統一;都開創了重要的新制度,并被后世沿用。

  元朝在秦朝郡縣制的基礎上,實行了行省制度。這一制度,為我國明清以后的行政劃分奠定了初步基礎,加強了中央對邊疆地區的管轄,特別是中國臺灣、西藏成為中央直接管轄的行政區。行省制度最突出的影響是各族人民友好相處和交流,促進了民族融合,使中華民族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加強,成為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

 。劾2]元朝時,不屬于行中書省管轄的地區是(   )

  a.陜西        b.云南             c.河北         d.河南

 。劢馕觯荼绢}主要考察學生對基礎知識的識記能力。元朝時,河北、山西、山東由中書省直接管理,其它地方設行中書省。

 。鄞鸢福輈

  3.分封制、郡縣制和行省制度的比較

  相同點:都是中國古代社會重要的地方行政制度;目的都是為了鞏固統治;結果都在一定時期內產生了積極影響;對后世各朝都產生重大影響。

  不同點:①時代不同。分封制是奴隸社會的地方行政制度,盛行于西周;郡縣制和行省制度是封建社會的地方行政制度,郡縣制幾乎盛行于整個封建時代,行省制度確立并盛行于元朝。②和中央政府的關系不同。被分封的諸侯國相對獨立于中央政府,并且權力和地位可以世襲;郡縣制則是中央政府屬下的地方行政機構,郡守和縣令都由皇帝直接任免;行省只是中央最高行政機關——中書省的派出機構,其行政長官直接對中書省負責。③在一定時期內所產生的作用和影響不同。分封制雖在一定時期內產生過一些積極作用,但長期以來的殘余勢力破壞了國家的統一和社會穩定;郡縣制和行省制度不僅在當時有效地加強了中央集權,維護了國家統一,而且經過后世的調整和補充,其積極作用愈益明顯。

  [例3]我國古代地方行政區劃由郡縣二級制轉變為州、郡、縣三級制,是由于(   )

  a.郡國并行制的實行                     b.刺史權力的擴大

  c.三公九卿制的建立                     d.尚書臺權力的加強

 。劢馕觯轁h武帝后期,分全國為13州。州作為監察區,設刺史代表中央監察諸侯和地方高官。東漢時期,刺史逐步增添了地方行政權和軍權。到東漢末年,州逐漸演變為地方行政區,刺史改稱州牧,成為州的最高長官。從此,地方行政區劃由兩級變為三級。

 。鄞鸢福輇

  拓廣與探究

 。劾1] 閱讀下列材料:

  材料一:當今郡縣,倍多于古;虻責o百里,數縣并置;或戶不滿千,二郡分領;具僚以眾,資費日多;吏

  卒又倍,租調歲減;清干良才,百分無二……所謂民少官多,十羊九牧。——《隋書•楊尚希傳》

  材料二:臣伏見,景德、祥符中,文武官總計九千七百八十五員,今內外官屬總一萬七千三百余員,其未授

  差遣京官、使臣及守候人不在數內,較之先朝,才四十余年,已愈一倍多矣。……以至隋唐雖設官浸多,然未有如本朝繁冗甚也。今天下州郡三百二十,縣一千二百五十,而一州一縣所任之職,素有定額,大率用吏不過五六員。今乃三倍其多,而又三歲一開貢舉,每放近千人,復有臺寺之小吏,府監之雜工,萌序之官,進納之輩,總而計之,不止于三倍!                         栋鄨蟆

  材料三:據有關資料記載;我國西漢時期,全國人口5959萬,官員7500人,官民之比為1:7945;而唐高宗時,全國人口5238萬,官員13465人,官民之比已增加一倍,為l:3927;元成宗時,全國人口與西漢相差無幾,5881萬,官員已增至2.25萬人,官民之比為1:2613;清康熙時(注:指康熙初年)全國人口2459萬,官員2.7萬人,官民之比已高達1:911!                 督凑搲1982年第2期

  請回答:

  (1)根據以上材料,概括其所反映的社會歷史現象。(不得照抄原文)

 。2)扼要指出產生上述歷史現象的根本原因。

 。3)分析上述歷史現象的危害及其歷史教訓。

 。劢馕觯荽祟}反映了從隋朝到北宋,再到清朝,封建統治者為了加強君主專制和中央集權,而一再采取地方分權的措施,結果出現了一些嚴重的弊端。這是封建中央集權制度下不可避免的現象。

 。鄞鸢福荩1)濫設郡縣等官僚機構,官吏的委任越制超編,官員數量越來越多;官民之比畸形發展,官多民少的現象日益嚴重。

  (2)封建君主專制中央集權制度發展和強化的必然產物。

 。3)危害,大大加重了人民負擔;增加國家的財政支出,影響收支平衡;官場人浮于事,不僅影響辦事效率,而且易于滋生腐敗現象。教訓:必須精簡機構,裁撤冗員。

 。劾2]閱讀下面這段材料:

  朱熹在總結北宋敗亡的教訓時說:“本朝鑒五代藩鎮之弊,遂盡奪藩鎮之權。兵也收了,財也收了,賞罰刑政一切收了,州郡遂日就困弱。”

  ── 《朱子語類》

  請你想一想:(1)北宋是怎樣吸取五代藩鎮的教訓,盡奪藩鎮之權的?

 。2)朱熹關于北宋敗亡原因的觀點你同意嗎?查一查有關資料,說說你的觀點。

  [解析]第(1)問考查的是北宋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第(2)問屬開放式問題。不管什么觀點,能夠自圓其說即可。

  [答案](1)①在中央,增設樞密院為最高軍政機構,與中書門下合稱“二府”;后來又增設參知政事為副相,分割宰相的行政權;設三司使管理財政,分割宰相的財權。②在地方,削減節度使的權力,由中央派出文臣做地方官,以防武人割據局面的重現! 

 。2)同意說:宋初的各種措施雖然達到了加強中央集權,改變唐末以來藩鎮割據的分裂局面的目的,但是這些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也造成了“冗官”“冗兵”“冗費”的“積貧積弱”的后患。這些都是宋敗亡的原因。

  不同意說:宋亡的原因最主要的是封建政府的腐敗以及嚴重的社會危機。

  鞏固與測評

  【基礎練習】

  1.“君主近臣,代起執政,品位既高,退居閑曹!边@種情形以漢武帝為例的話,下列哪一項的敘述是正確的?(   )

  a.尚書被中書取代            b. 重用近臣,攘奪相權,朝廷始分內外朝,丞相屬外朝

  c.以三公決策,輔政武帝         d.將相權一分為三,互相制衡以分削相權

  2.有清代學者指出:“光武中興,賢主也。其不任三公,政歸臺閣,欲使權不下移,政由上出也!彼傅墓馕涞邸罢䴕w臺閣”是指哪一項舉措的出現?(   )

  a.起用布衣為相          b.擴大尚書臺的權力        c.設內閣         d.以丞相領政。

  3.唐代負責政務的六個重要行政單位分別是吏部、戶部、禮部、兵部、刑部、工部,合稱“六部”,請問它們屬于哪個機關?(   )

  a.中書省        b.門下省         c.尚書省        d.御史臺

  4.貞觀年間,唐中央政府三省的運轉機制是(   )

  a.尚書→中書→門下      b.中書→門下→尚書

  c.尚書→門下→中書      d.門下→中書→尚書

  5.元朝設宣政院,管轄的地區是(   )

  a.澎湖和琉球       b.河北、山東       c.西藏        d.嶺北

  6.下列哪一項不是隋唐三省制的優點?(   )

  a.  三省職權劃分明確,分工合作 

  b.  不容易出現大權獨攬的宰相

  c.  三省相互牽制和監督,保證了君權的獨尊

  d.  較秦漢丞相更能發揮“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相權功能。

  7.為了改變宰相“事無不統”的局面,分割宰相的權力,以便于皇帝總攬大權,北宋設(   )①參知政事  ②三司使  ③通判  ④樞密使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8 三省六部制的特點不包括 …………………………………………………( 。

  a.分工明確       b.相互配合      c.防止獨裁      d.相互牽制

  9.兩漢實行的一系列政治經濟制度中,具有監察職能的是( )

  a.刺史制度        b.郡國并行制    c.察舉制        d.三公九卿制

  10. 從7—9世紀末,日本先后派遣13批遣唐使,接待這些人的唐朝政府機構應當是(   )

  a.吏部      b.戶部         c.禮部        d.工部

  11. 地方完全由中央管理和控制的制度有(   )

 、倏たh制  ②三省六部制  ③行省制度

  a.①②③     b.①③   c. ①②    d.②③

  【綜合運用】

  12.對“漢承秦制”的表述,不正確的是(   )

  a.漢沿襲秦的三公九卿制,并有所發展           b.漢實行更嚴密的監察制度,發展為刺史制度

  c.漢繼承秦的皇帝制度,已構成較完整的體系     d.漢初否定了秦的郡縣制,推行封國制

  13.隋唐時期在中央設立中書省,元朝時在中央也建立了中書省。他們之間最根本的不同在于(   )

  a.前者下設六部管理全國政務;后者專管佛教和藏族地區事務

  b.前者是立法機構;后者是行政機構

  c.前者為削弱相權加強皇權而設;后者則為加強對各民族的控制而設

  d.前者標志著封建政治制度成熟;后者標志著專制主義達到頂峰

  14.唐太宗在談到中央某機構的職權時說:“詔敕如有不穩便,皆須執論……!边@個機構應是(   )

  a.中書省和門下省     b.尚書省和中書省    c.尚書省和門下省    d.禮部和吏部

  15‘有位學者指出:“中國傳統政治中,君權和相權的關系,是一部不斷磨擦,不斷調整的歷史。”下列有關歷代宰相制度演變的說法,不正確的是(   )

  a.  漢武帝為削弱丞相的職權,任用親信朝臣,在內廷處理國政形成所謂的“中朝”

  b.  唐代三省的長官都是宰相

  c.  宋代設置參知政事為副相,分割宰相的財權

  d.元朝廢除了尚書省和門下省,而將尚書省的六部移至中書省,并掌理一切政務

  【開放創新】

  16.“三司之職,國初沿五代之制置使,以總國計,應四方貢賦之入,朝廷不預,一歸三司,通管鹽鐵、度支、戶部……。”這段引文描述的是哪一朝代的財政官制?(   )

  a.漢代       b.唐朝      c.宋初       d.元朝

  17.下面四幅中國歷史上關于皇權與相權勢力的消長圖,哪一幅是正確的?

  a               b               c            d

  第3課參考答案

  思考與判斷:

  中央政治制度:皇帝制度;漢朝時“中朝”與“外朝”的形成;三省六部制的逐步形成和不斷發展完善;宋朝“二府”、三司削弱相權;元朝加強皇權方面的新發展,中書省和樞密院、宣政院。

  地方政治制度:郡國并行制;州縣兩級制;州、道等觀察區的設立;宋朝削減地方節度使權力的措施;元朝行省制度及作用

  鞏固與測評:

  1.b    2.b    3.c    4.b    5.c    6.d    7.b    8.c    9.a    10。c    11。b

  12。d    13。b    14。a    15。c    16。c     17。b

從漢至元政治制度的演變 篇11

  課標要求

  列舉從漢到元政治制度演變的史實,說明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的特點。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能力

  1.識記漢至元朝中央政治制度演變中的重要制度(如漢削弱相權、三省六部制、宋參知政事、樞密院和三司、元朝中書省),認識君權不斷加強,相權不為削弱。

  2.識記漢至元朝地方政治制度演變中的重要制度(如漢郡國并行與王國問題解決,唐節度使與藩鎮割據,宋收地方軍事、行政、司法和財政權,元朝建立行省制度、宣政院和宣慰司等),認識中央集權不斷加強,地方權力不斷削弱。

  3.識記漢至元朝的選官制度的演變(如漢代察舉制、魏晉九品中正制和隋唐科舉制),認識封建君主通過控制人才的選拔與任用加強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

  4.通過對中國古代封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及其對中國歷史發展影響的分析,培養學生運用歷史唯物主義和辯證唯物主義觀點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通過引導學生了解漢元政治制度演變過程,總結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的特點,培養學生綜合概括的能力。

  二、過程與方法

  1.聯系時代背景分析各項措施,理解歷史概念,并逐步總結出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的特點。

  2.引導學生重視圖示、引文等材料,在對歷史材料的研讀和分析中,初步掌握處理歷史資料的一般方法。

  3.引導學生運用圖表法加強對主干知識的理解,形成本課的知識框架與結構。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不斷加強是它的發展軌跡。這一古代政治制度的特點,對中國歷史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它有助于多民族國家的鞏固,但也對中國社會發展進步形成了阻礙;無論是漢族還是少數民族政權,都對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做出過自己的貢獻。

  重點難點

  1.重點: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的主要特點。

  2.難點:從漢至元政治制度演變的過程及對重要歷史概念的理解。

  課時安排

  一課時

  教學設備

  多媒體教學設備與自己制作的本課課件。

  教學方法

  “自主感悟,互動創新”教學模式、圖表法等。

  教學過程設計

  【有機引入】

  問題:秦朝為鞏固統一的多民族國家采取了哪些重要措施?

  引導:秦朝是我國歷第一個統一的、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它雖然時間短暫、二世而亡,但它又在歷具有承上啟下的重要地位,極具開創性,尤其是秦始皇創立的封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更是為后來歷代統治者所沿襲。那么,在秦朝之后,作為封建社會最重要的政治制度——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又是如何發展的?其發展趨勢又是怎樣的?這就是我們今天這節課一起來探討的問題——“從漢至元政治制度的演變”。

  【自主學習】

  1.中國從秦朝建立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后,一直存在君權與相權的矛盾、中央集權與地方分權的矛盾。中國歷代封建統治者都想解決這兩對矛盾。那么,你能根據教材所提供的史實說明從漢至元的歷代統治者是怎樣解決這兩對矛盾的?收到了怎樣的成效?

  2.你能透過“從漢至元政治制度的演變”發現中國古代政治制度演變哪些重要規律?

  【知識梳理】

  第一種歸納整理知識設計

  一、中央集權的發展→中央集權不斷加強,地方權力不斷削弱

  1.漢朝郡國并行,封國威脅中央集權;漢武帝頒布“推恩令”等,加強了中央集權

  2.唐朝中央在地方設置節度使,安史之亂后形成藩鎮割據局面,嚴重削弱中央集權

  3.北宋把軍權、行政權、財權收歸中央,并設通判監督地方

  4.元朝創立行省制度,宣政院與宣慰司分西藏和邊遠少數民族區,便利中央管理地方

  二、君主專制的演進→君主權力不斷加強,地方權力不斷削弱

  1.漢初丞相集決策、司法和行政權,漢武帝削弱相權

  2.魏晉南北朝逐漸形成三省體制,隋唐完善三省六部制,削弱相權,加強了君主專制

  3.宋設中書門下為行政機構,后增設參知政事、樞密院和三司使,分割相權,由皇帝總攬

  4.元設中書省取代三省為行政機關,長官行使宰相權,后可左右皇帝繼承

  三、選官、用官制度的變化→中央不斷加強對選官與用官的控制

  1.漢行察舉制,由下而上推薦人才為官,中央與地方各行其權

  2.魏晉南北朝行九品中正制,選官與用官為世家大族壟斷3.隋唐至明清行科舉制,選官與用官為中央政府控制

  第二種歸納整理知識設計

  【探索攻關】

  探索攻關一:漢丞相與秦丞相的職權有何不同?這種變化有何影響?

  [答案提示]職權:秦丞相,幫助皇帝處理全國的政事,受御史大夫牽制;漢丞相,集決策、司法、行政大權于一身,位高權重。影響:君權受到嚴重削弱。

  探索攻關二:面對漢丞相位高權重,漢皇帝采取了哪些措施?目的何在?

  [答案提示]措施:①用布衣為相;②任用身邊作侍從、秘書等工作的人為尚書令、侍中等,讓他們參與郡國大事,形成“中朝”——決策機構;③以丞相為首的三公九卿組成的機構,形成“外朝”——執行機構;④剝奪三公的權限,擴大尚書的權力,使它成為決策和發號施令的中樞機構尚書臺,大權由皇帝總攬。得出結論:兩漢中央主要政治制度——形成“中朝”、“外朝”

  目的:削弱相權,加強皇權。

  探索攻關三:閱讀教材,三省六部制是怎樣形成的?有何意義?

  [答案提示]形成:①魏晉南北朝——逐步形成三省制度(握有實權的先是尚書省,后又有中書省、門下省)②隋朝——尚書省、內史省、門下省為政府統治機構。③唐朝——中書省:掌決策,負責草擬和頒發詔令;門下。赫茖徸h,負責審核政令;尚書。贺撠焾绦姓;④隋唐——在尚書省下設吏、戶、禮、兵、刑、工六部,確立并完善了三省六部的管理體制。結論:魏晉南北朝至隋唐中央政治制度——三省六部制;三省(中書省:掌決策,負責草擬和頒發詔令;門下。赫茖徸h,負責審核政令;尚書省:負責執行政令)都受制于皇帝,最終權力都集中到皇帝手中。

  三省六部制意義:①相權一分為三,強化了君權;②三省合作,相互牽制和監督,保證了君權的獨尊,是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創造;③后來歷朝基本沿襲這種制度。

  探索攻關四:宋初加強皇權的背景、措施、結果如何?

  [答案提示]背景:唐后期形成的藩鎮割據局面。

  措施:①中書門下是行政機構,長官行使宰相職權;②樞密院是軍政機構,長官為樞密使,地位略低于宰相;③參知政事——副相,分割宰相行政權;④三司史——管理財政,分割宰相財權;結果:分割、削弱了宰相的職權,進一步加強了皇權。結論:北宋中央政治制度——(“一參”“二府”“三司”)

  探索攻關五:結合教材,元朝加強皇權采取了哪些措施?

  [答案提示]①中書省——行政機構,統領六部,行宰相職權;②樞密院——軍事機構;③宣政院——統領宗教事務和管轄西藏;得出結論:元朝中央政治制度——(“一省”“二院“)

  探索攻關六:從漢至元政治制度的演變有何影響?

 、僦袊沃贫葘医涀兓,不斷發展了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削弱地方權力,加強中央權力;削弱相權,加強皇權)。加強了中央對地方的控制,鞏固和維護了統一的多民族國家。

  ②地方官對中央和君主的絕對以來,行政效率低下;地方沒有相應的自主權,難以實施有效的治理。

  【本課小結】

  秦王嬴政統一六國,創立封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為后來歷代統治打下了堅實的基礎。但是,封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從誕生之時就存在著相權與君權、中央與地方的矛盾。從漢至元的歷代統治者從自己統治的實際需要,對秦朝創立的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進行了不斷的修改和完善,其特點是相權不斷削弱,地方的獨立性不斷削弱,地方權力更多地收歸中央,而最終的受益者是皇帝,皇權得到了不斷的強化。但是,在這段時期內,丞相的權力雖然不斷受到削弱,地位不斷下降,但畢竟還是存在的,對皇權而言仍是一個影響的因素。到了明清,中國封建社會的晚期,皇帝們會如何對待影響自己大權獨攬的一些因素?這便是第4課學習的內容“明清君主專制的加強”。

  【智能訓練】

  1.學過本課,你認為從漢至元政治制度的特點有哪些?

  解題關鍵:政治制度的內涵和各朝代發展特點。

  思路引領:從發展過程看其發展軌跡和趨勢,從各朝代發展概況總結出相應特點。

  答案提示:從漢至元中國政治制度屢經變化,不斷發展了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在中央政權中,相權不斷削弱,君權不斷加強。在中央與地方的關系中,中央嚴格控制地方政權,不允許有獨立的行政體系存在。地方官吏必須服從上級,地方服從中央,最后聽命于君主。中央對地方實行多層次、多渠道的管理,地方基層行政組織長期穩定,人身控制嚴厲,地方沒有相應的自主權,對中央和君主絕對依賴,難以實施有效治理。

  2.嘗試查一查,你的家鄉在元朝時屬于哪個行政區劃?

  提示:①教師應提供元朝疆域圖,引導學生從掌握元朝的行省劃分入手,宏觀把握行省制度的建立及作用,進而以自己家鄉為軸心,更深入地了解元朝行省制度的細節,加深對這一中國古代政治制度中重大變革的認識,從中更深刻地理解行省制度給中國歷史帶來的深遠影響。②鼓勵學生運用電腦網絡資源,查找有關資料,匯集、展示、交流,互相觀摩學習。

  【教學后記】

  1.本課用1課時完成教學任務相當緊張,只能以教材內容為基本教學資源,如果引入其它教學資源就可能完不成教學任務。

  2.本課我設計了二種知識歸納法,相對來說,第一種更能培養學生歸納問題的能力;但第2種則培養學生學會運用表格歸納整理歷史知識的方法。

  3.由于內容較多,在難度和深度上不能進一步提高,以后可以在內容精簡上下些功夫,以騰出時間。

從漢至元政治制度的演變 篇12

  第3課 從漢至元政治制度的演變

  課標要求

  列舉從漢到元政治制度演變的史實,說明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的特點。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能力

  1.識記漢至元朝中央政治制度演變中的重要制度(如漢削弱相權、三省六部制、宋參知政事、樞密院和三司、元朝中書省),認識君權不斷加強,相權不為削弱。

  2.識記漢至元朝地方政治制度演變中的重要制度(如漢郡國并行與王國問題解決,唐節度使與藩鎮割據,宋收地方軍事、行政、司法和財政權,元朝建立行省制度、宣政院和宣慰司等),認識中央集權不斷加強,地方權力不斷削弱。

  3.識記漢至元朝的選官制度的演變(如漢代察舉制、魏晉九品中正制和隋唐科舉制),認識封建君主通過控制人才的選拔與任用加強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

  4.通過對中國古代封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及其對中國歷史發展影響的分析,培養學生運用歷史唯物主義和辯證唯物主義觀點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通過引導學生了解漢元政治制度演變過程,總結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的特點,培養學生綜合概括的能力。

  二、過程與方法

  1.聯系時代背景分析各項措施,理解歷史概念,并逐步總結出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的特點。

  2.引導學生重視圖示、引文等材料,在對歷史材料的研讀和分析中,初步掌握處理歷史資料的一般方法。

  3.引導學生運用圖表法加強對主干知識的理解,形成本課的知識框架與結構。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不斷加強是它的發展軌跡。這一古代政治制度的特點,對中國歷史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它有助于多民族國家的鞏固,但也對中國社會發展進步形成了阻礙;無論是漢族還是少數民族政權,都對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做出過自己的貢獻。

  重點難點

  1.重點: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的主要特點。

  2.難點:從漢至元政治制度演變的過程及對重要歷史概念的理解。

  課時安排

  一課時

  教學設備

  多媒體教學設備與自己制作的本課課件。

  教學方法

  “自主感悟,互動創新”教學模式、圖表法等。

  教學過程設計

  【導入新課】

  問題:秦朝為鞏固統一的多民族國家采取了哪些重要措施?

  引導:秦朝是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它雖然時間短暫、二世而亡,但它又在歷史上具有承上啟下的重要地位,極具開創性,尤其是秦始皇創立的封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更是為后來歷代統治者所沿襲。那么,在秦朝之后,作為封建社會最重要的政治制度——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又是如何發展的?其發展趨勢又是怎樣的?這就是我們今天這節課一起來探討的問題——“從漢至元政治制度的演變”。

  【自主學習】

  1.中國從秦朝建立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后,一直存在君權與相權的矛盾、中央集權與地方分權的矛盾。中國歷代封建統治者都想解決這兩對矛盾。那么,你能根據教材所提供的史實說明從漢至元的歷代統治者是怎樣解決這兩對矛盾的?收到了怎樣的成效?

  2.你能透過“從漢至元政治制度的演變”發現中國古代政治制度演變哪些重要規律?

  【知識梳理】

  歸納整理知識設計

  一、中央集權的發展→中央集權不斷加強,地方權力不斷削弱

  1.漢朝郡國并行,封國威脅中央集權;漢武帝頒布“推恩令”等,加強了中央集權

  2.唐朝中央在地方設置節度使,安史之亂后形成藩鎮割據局面,嚴重削弱中央集權

  3.北宋把軍權、行政權、財權收歸中央,并設通判監督地方

  4.元朝創立行省制度,宣政院與宣慰司分西藏和邊遠少數民族區,便利中央管理地方

  二、君主專制的演進→君主權力不斷加強,地方權力不斷削弱

  1.漢初丞相集決策、司法和行政權,漢武帝削弱相權

  2.魏晉南北朝逐漸形成三省體制,隋唐完善三省六部制,削弱相權,加強了君主專制

  3.宋設中書門下為最高行政機構,后增設參知政事、樞密院和三司使,分割相權,由皇帝總攬

  4.元設中書省取代三省為最高行政機關,長官行使宰相權,后可左右皇帝繼承

  三、選官、用官制度的變化→中央不斷加強對選官與用官的控制

  1.漢行察舉制,由下而上推薦人才為官,中央與地方各行其權

  2.魏晉南北朝行九品中正制,選官與用官為世家大族壟斷

  3.隋唐至明清行科舉制,選官與用官為中央政府控制

  【探索攻關】

  探索攻關一:漢丞相與秦丞相的職權有何不同?這種變化有何影響?

  [答案提示]職權:秦丞相,幫助皇帝處理全國的政事,受御史大夫牽制;漢丞相,集決策、司法、行政大權于一身,位高權重。影響:君權受到嚴重削弱。

  探索攻關二:面對漢丞相位高權重,漢皇帝采取了哪些措施?目的何在?

  [答案提示]措施:①用布衣為相;②任用身邊作侍從、秘書等工作的人為尚書令、侍中等,讓他們參與郡國大事,形成“中朝”——決策機構;③以丞相為首的三公九卿組成的機構,形成“外朝”——執行機構;④剝奪三公的權限,擴大尚書的權力,使它成為決策和發號施令的中樞機構尚書臺,大權由皇帝總攬。得出結論:兩漢中央主要政治制度——形成“中朝”、“外朝”

  目的:削弱相權,加強皇權。

  探索攻關三:閱讀教材,三省六部制是怎樣形成的?有何意義?

  [答案提示]形成:①魏晉南北朝——逐步形成三省制度(握有實權的先是尚書省,后又有中書省、門下。谒宄袝 仁肥、門下省為政府最高統治機構。③唐朝——中書省:掌決策,負責草擬和頒發詔令;門下省:掌審議,負責審核政令;尚書省:負責執行政令;④隋唐——在尚書省下設吏、戶、禮、兵、刑、工六部,確立并完善了三省六部的管理體制。結論:魏晉南北朝至隋唐中央政治制度——三省六部制;三。ㄖ袝。赫茮Q策,負責草擬和頒發詔令;門下。赫茖徸h,負責審核政令;尚書。贺撠焾绦姓睿┒际苤朴诨实郏罱K權力都集中到皇帝手中。

  三省六部制意義:①相權一分為三,強化了君權;②三省合作,相互牽制和監督,保證了君權的獨尊,是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創造;③后來歷朝基本沿襲這種制度。

  探索攻關四:宋初加強皇權的背景、措施、結果如何?

  [答案提示]背景:唐后期形成的藩鎮割據局面。

  措施:①中書門下是最高行政機構,最高長官行使宰相職權;②樞密院是最高軍政機構,長官為樞密使,地位略低于宰相;③參知政事——副相,分割宰相行政權;④三司史——管理財政,分割宰相財權;結果:分割、削弱了宰相的職權,進一步加強了皇權。結論:北宋中央政治制度——(“一參”“二府”“三司”)

  探索攻關五:結合教材,元朝加強皇權采取了哪些措施?

  [答案提示]①中書省——最高行政機構,統領六部,行宰相職權;②樞密院——最高軍事機構;③宣政院——統領宗教事務和管轄西藏;得出結論:元朝中央政治制度——(“一省”“二院“)

  探索攻關六:從漢至元政治制度的演變有何影響?

 、僦袊沃贫葘医涀兓,不斷發展了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削弱地方權力,加強中央權力;削弱相權,加強皇權)。加強了中央對地方的控制,鞏固和維護了統一的多民族國家。

 、诘胤焦賹χ醒牒途鞯慕^對以來,行政效率低下;地方沒有相應的自主權,難以實施有效的治理。

  【本課小結】

  秦王嬴政統一六國,創立封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為后來歷代統治打下了堅實的基礎。但是,封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從誕生之時就存在著相權與君權、中央與地方的矛盾。從漢至元的歷代統治者從自己統治的實際需要,對秦朝創立的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進行了不斷的修改和完善,其特點是相權不斷削弱,地方的獨立性不斷削弱,地方權力更多地收歸中央,而最終的受益者是皇帝,皇權得到了不斷的強化。但是,在這段時期內,丞相的權力雖然不斷受到削弱,地位不斷下降,但畢竟還是存在的,對皇權而言仍是一個影響的因素。到了明清,中國封建社會的晚期,皇帝們會如何對待影響自己大權獨攬的一些因素?這便是第4課學習的內容“明清君主專制的加強”。

  【智能訓練】

  1.學過本課,你認為從漢至元政治制度的特點有哪些?

  解題關鍵:政治制度的內涵和各朝代發展特點。

  思路引領:從發展過程看其發展軌跡和趨勢,從各朝代發展概況總結出相應特點。

  答案提示:從漢至元中國政治制度屢經變化,不斷發展了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在中央政權中,相權不斷削弱,君權不斷加強。在中央與地方的關系中,中央嚴格控制地方政權,不允許有獨立的行政體系存在。地方官吏必須服從上級,地方服從中央,最后聽命于君主。中央對地方實行多層次、多渠道的管理,地方基層行政組織長期穩定,人身控制嚴厲,地方沒有相應的自主權,對中央和君主絕對依賴,難以實施有效治理。

  2.嘗試查一查,你的家鄉在元朝時屬于哪個行政區劃?

  提示:①教師應提供元朝疆域圖,引導學生從掌握元朝的行省劃分入手,宏觀把握行省制度的建立及作用,進而以自己家鄉為軸心,更深入地了解元朝行省制度的細節,加深對這一中國古代政治制度中重大變革的認識,從中更深刻地理解行省制度給中國歷史帶來的深遠影響。②鼓勵學生運用電腦網絡資源,查找有關資料,匯集、展示、交流,互相觀摩學習。

從漢至元政治制度的演變 篇13

  第3課  從漢至元政治制度的演變

  【學習目標】

  1.知識與能力:

  ⑴列舉漢代 “中朝”、唐朝三省六部制、元代中書省等政治制度,說明中國古代中央政治制度的演變。

  ⑵列舉漢代郡國并行制和元朝行省制度等史實,說明中國古代地方政治制度的演變。

  ⑶從中央和地方制度兩個層面說明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的特點。

  2.情感價值:

  ⑴理解從漢到元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對中國封建社會發展的影響。

  ⑵體會中華民族管理國家的政治智慧。

  【重難點】

  重點: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的主要特點

  難點:從漢至元政治制度演變的過程及對重要歷史概念的理解。

  【探究鞏固】

  看下面的圖片,回答問題:

  秦始皇被秦朝人民告上了法庭。請你為被告秦始皇寫一份辯詞或為原告秦朝人民寫一份訴狀。

  朕德高三皇,功蓋五帝。

  原告

  你不體恤人民,是一個暴君。

  被告

  參考答案:

 。c撥:此題實際上是要你評價秦始皇的功過)

  秦始皇的辯詞:我統一了中國,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我頒布了秦律;我北逐匈奴,進占百越,開拓了疆域;我修筑長城,修建馳道;我統一了貨幣、文字、度量衡和車軌,促進了經濟文化交流。我是千古一帝。

  秦朝人民的訴狀:你修長城,建阿房宮、驪山陵墓,徭役繁重;一人犯法,誅連家族和鄰里,刑法殘酷;你要我們將收獲物的2∕3交給你,賦稅沉重;你焚書坑儒,箝制了思想,摧殘了文化。你是一個暴君。

  【知識梳理】

  朝代

  中央

  地方

  行政機構

  職權

  意義

  行政機構

  職權

  意義

  西漢

  東漢

  魏晉南北朝

  隋朝

  唐朝

  北宋

  元朝

  總結歸納:

  1.在從漢至元政治制度的歷史演變過程中,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不斷加強是它的發展軌跡。在中央政權中,皇帝制度不斷加強,在君權與相權這對矛盾中,君權始終處于主導地位,而相權卻處在不斷被削弱的過程中;在中央與地方政權的關系中,地方政權不允許有獨立的行政體系存在,中央嚴格控制地方政權,中央集權不斷加強。

  2.關于皇權與相權的矛盾問題,可選取某一特定歷史劇的場景圖示或影像片段請同學們辨析,歷史劇中皇帝和大臣議事的場景與歷史史實是否相符?加深學生的感性認識,讓學生結合所學知識發表自己的看法。也可以組織學生創設秦朝、唐朝、宋朝三個不同歷史時期的中央行政的情景:秦始皇與“三公”坐著在議事,當意見相左時,大臣與皇帝據理力爭;唐太宗先分別召開尚書、中書、門下三省會議,各圍繞一個緊迫問題展開討論,爭論不休爭執不下,后設立政事堂,再召開三省會議;宋太祖坐著與站著的大臣們議事?傊,緊緊抓住皇權的加強這一中心,幫助學生更深刻地理解皇權與相權間矛盾的演變趨勢。

  3.引導學生探究自己的家鄉在元朝時屬于哪個行政區。一方面感受元朝大一統的出現在中國歷史上所處的地位,一方面理解元朝管理地方的措施對現今中國的影響:元朝的統一,進一步加強了各民族的融合,促進了我國多民族統一國家的發展,為現今中國的版圖,奠定了初步基礎。元朝是我國封建社會發展的重要階段之一,它的許多措施對我國后世的影響是很大的。從而引導學生辯證地把握從漢至元地方政治制度演變的影響。

  【難點突破】 分封制、郡縣制和行省制度的比較

  相同點:都是中國古代社會重要的地方行政制度;目的都是為了鞏固統治;結果都在一定時期內產生了積極影響;對后世各朝都產生重大影響。

  不同點:①時代不同。分封制是奴隸社會的地方行政制度,盛行于西周;郡縣制和行省制度是封建社會的地方行政制度,郡縣制幾乎盛行于整個封建時代,行省制度確立并盛行于元朝。②和中央政府的關系不同。被分封的諸侯國相對獨立于中央政府,并且權力和地位可以世襲;郡縣制則是中央政府屬下的地方行政機構,郡守和縣令都由皇帝直接任免;行省只是中央最高行政機關——中書省的派出機構,其行政長官直接對中書省負責。③在一定時期內所產生的作用和影響不同。分封制雖在一定時期內產生過一些積極作用,但長期以來的殘余勢力破壞了國家的統一和社會穩定;郡縣制和行省制度不僅在當時有效地加強了中央集權,維護了國家統一,而且經過后世的調整和補充,其積極作用愈益明顯。

  【自我測評】

  1.我國古代地方行政區劃由郡縣二級制轉變為州、郡、縣三級制,是由于(  )

  a.郡國并行制的實行                    b.刺史權力的擴大

  c.三公九卿制的建立                    d.尚書臺權力的加強

  2.西漢時期,中央行政機構的監察主要由哪個屬下官員承擔?

  a.丞相 b.太尉 c.御史大夫 d.刺史

  3.唐朝中央政府三省的運轉機制是                                    

  a、尚書-中書-門下                  b、中書-門下-尚書

  c、尚書-門下-中書                  d、門下-中書-尚書

  4.隋唐時期,三省長官都是宰相,常常同時有七八個宰相議政。統治者這樣做的目的是                                                              

  a.防止宰相權重難控制                  b.完善中央集權制

  c.加強對地方的控制                    d.保證決策的合理性

  5.在中國古代長期存在著“皇權”與“相權”的矛盾和沖突,為解決這一矛盾,各個朝代采取了許多措施。下列說法不正確的是

  a.漢武帝頻繁任免丞相,改變丞相位尊權重的傳統     

  b.漢武帝破格選用身份低微的士人,形成“中朝”官僚機構

  c.隋唐時期設立三省,分散丞相權力

  d.宋代設立參知政事,廢除丞相

  6.元朝實行行省制度產生的最深遠的影響是                        

  a.奠定了后代行政區域劃分的基礎  b.擴大了元朝的政治版圖

  c.加強了中央對地方的管轄   d.促進了各地區經濟文化的交流和民族融合

從漢至元政治制度的演變 篇14

  一、課標要求:

  列舉從漢到元政治制度演變的史實,說明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的特點。

  二、知識結構:

 。ㄒ唬 中央政治制度的演變

  三公九卿制

  中朝(內朝):決策機構

  兩漢:漢承秦制    外朝:執行機構

  東漢擴大尚書臺的權力

  魏晉南北朝:逐步形成三省體制(尚書省、內史省、門下省)

  隋朝:三省制度建立,三省是最高行政機構

  中書。簺Q策

  唐朝:三省六部制    尚書省:執行(吏、戶、禮、兵、刑、工)

  門下省:審議

  二府(中書門下、樞密院):分割軍權

  宋朝    參知政事:分割行政權

  三司制:分割財權

  中書。盒姓䴔C構

  元朝    樞密院:軍事機構

  宣政院:統領宗教事務和管轄西藏地區

 。ǘ 地方政治制度的演變

  漢初:分封制與郡縣制并存

  兩漢      漢武帝:設刺史( 監察諸侯和地方高官)

  東漢:州、郡、縣三級制

  隋朝      州、縣兩級制

  道、州、縣三級制

  唐朝

  中后期藩鎮割據局面

  路、州、縣三級制

  北宋

  派文臣做地方官,消弱地方的實力

  元朝: 行省制度下,設路、府、州、縣

 。ㄈ 總結從元到漢的演變趨勢

  1、中央集權不斷的加強,嚴格控制地方行政

  2、相權與皇權的矛盾,專制主義不斷加強

  三、教學過程:

  1、 導入新課

  引導學生回憶秦朝政治制度的主要概況,復習秦朝中央政治制度的形成。解釋政治制度,政治制度,是一個內涵極為豐富的概念。從一般的意義上講,它可以包含以下一些內容;皇帝制度、中央行政體制和運行機制、地方行政體制和運行機制、軍事制度、法律制度、監察制度、財政制度、文教文書符璽等制度、民族政策及有關制度、職官管理制度等。

  以故事的形式敘述課本的前言部分,引入君權與相權的矛盾。在中央,君權與相權此消彼長一直是封建社會難以避免的問題,也是封建統治者一直想解決的問題,那么,根據史實說明從漢至元的歷代統治者是怎樣解決這一問題的?收到的成效如何呢?帶著這一系列的問題,我們今天來學習從漢到元政治制度的演變過程。

  2、 講述新課

 。ㄒ唬┲醒胝沃贫鹊难葑

  秦朝掃平六國,一統天下,以為一勞永逸,卻萬萬沒有想到的是秦王朝二世而亡。那么剛剛建立起的中央集權制度是不是也隨著王朝的滅亡也崩潰了呢?西漢的建立有沒有把這種制度也推翻呢?讓我們來閱讀課本中的資料回放。

 。▽W生閱讀)

  補充歷史背景,啟發學生自己總結出材料中心內容,主要是強化皇帝的個人獨尊、皇權的至高無上。對漢朝中央政治制度與秦朝的進行比較。

  1、史稱“漢承秦制”,西漢以布衣為相,借鑒了秦朝的制度,但也有所變化。(教學中注意秦漢制度的繼承和發展關系)皇帝制度,是承秦制繼續實行,但又在秦朝基礎上,構成了比較完整的皇帝名號、禮儀等制度。中央行政設三公,秦時即有,漢朝亦設。設問漢丞相與秦丞相的職權有何不同?這種變化有何影響?

  職權:秦丞相,幫助皇帝處理全國的政事,受御史大夫牽制。

  漢丞相,集決策、司法、行政大權于一身,位高權重。

  影響:君權受到嚴重削弱。

  思考:面對漢丞相位高權重,漢朝皇帝采取了哪些措施,目的何在?

  措施:

 、偃斡貌家聻橄。

  ②漢武帝時期任用身邊作侍從、秘書等工作的人為尚書令、侍中等,讓他們參與郡國大事,形成“中朝”——決策機構;尚書令的權力日顯重要。以丞相為首的三公九卿組成的機構,形成“外朝”——執行機構。

 、鄣綎|漢時期剝奪三公的權限,擴大尚書的權力,使它成為決策和發號施令的中樞機構尚書臺,大權由皇帝總攬!半m置三公,事歸臺閣”,這些又是與秦時不同的。

  目的:削弱相權,加強皇權。

  得出結論:兩漢中央主要政治制度——形成“中朝”、“外朝”

  2、魏晉南北朝時期,逐步形成三省體制。(握有實權的先是尚書省,后又有中書省、門下。

  得出結論:魏晉南北朝至隋唐中央政治制度——三省六部制

  3、隋唐三省六部制,三省(中書。赫茮Q策,負責草擬和頒發詔令;門下省:掌審議,負責審核政令;尚書。贺撠焾绦姓睿ńY合教材【歷史縱橫】“唐太宗設政事堂”和插圖“唐朝政府機構示意圖”:首先應讓學生弄清唐朝三省制的明確分工,在此基礎上明確三省的職權,熟記三省的長官及參知政事都是宰相。至于政事堂創立的作用,提高了三省制的功能這一點,學生不難理解。)

  三省六部制意義:

 、傧鄼嘁环譃槿,強化了君權;

 、谌≈g合作,相互牽制和監督,保證了君權的獨尊,是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創造。

  隋朝時三省為中央政府最高統治機構。唐朝時三省分工明確,既有合作,又相互牽制和監督,保證了君權的獨尊,可說是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創造。而隋唐時期在尚書省下設立的六部,則完善了三省六部的管理體制,使此后歷朝都基本沿襲了這種制度。

  4、宋朝時的三省六部有名無實。統治者鑒于唐朝藩鎮割據局面,不斷削弱和分割宰相的職權,以進一步加強皇權。(教學中注意聯系宋初統治者對于唐末與五代之亂歷史教訓的認識。舉例安史之亂)

 、僦袝T下是最高行政機構,最高長官行使宰相職權;

 、跇忻茉菏亲罡哕娬䴔C構,長官為樞密使,地位略低于宰相;

  ③參知政事——副相,分割宰相行政權;

  ④三司史——管理財政,分割宰相財權;

  這些官員的設置大大削弱了宰相的權力。

  5、元朝在中央政治制度演變過程中采取的措施。

 。ń虒W中注意元朝作為少數民族入主中原和疆域空前遼闊的史實)元朝綜合漢蒙政治制度,設立了中書省和樞密院,作為最高行政機關和最高軍事機關。同時又設置了統領宗教事務和西藏地區的機構宣政院。元朝在加強皇權方面又有了新發展。

  (二)地方政治制度的演變

  在中央與地方政權的關系中,其發展演變的特點是:地方政權不允許有獨立的行政體系存在,中央嚴格控制地方政權,中央集權不斷加強。秦朝再地方設立郡縣制,以后的地方政權又發生了什么樣的變化呢?

  州郡縣的設置與變化:(引入漢初的郡國并行制,分析其原因)

  1、 國并行制與州郡縣三級制。西漢初,郡設太守、王國設丞相,作為郡國的最高行政長官。后封國名存實亡。漢武帝后期,分全國為13州。每州設刺史,代表中央監察諸侯和地方高官。作為監察區設立的州,向行政實體的轉變(可以由秦朝中央設御史大夫、郡設監御史引入西漢、唐對地方或王國高官監督的行政制度和官職)

  2、 東漢末年,州成地方行政區,州牧為州最高長官,地方行政區劃由郡縣兩級制轉變為州郡縣三級制。

  3、 州縣兩級制。由于官員的繁多,隋文帝時減去郡級區劃,保留州縣兩級制。隋朝與唐朝時,州設刺史,縣設令,唐太宗時依山河形勢劃為10道,作為監察區,唐肅宗時,道逐步成為行政實體,地方軍鎮長官節度使越設越多,導致安史之亂。

  4、 宋朝時,長官稱知州、知縣。自北宋初年,宋太祖為加強中央集權,削減地方節度使的權力,由中央派出文臣做地方官。這避免了唐末五代以來武人割據、地方官權力過大的問題。將唐朝的“道”改為“路”

  思考:設立刺史,州牧,道,路的目的是什么?又什么樣的作用?

  5、元朝行省制度的創立及意義。(可以提問學生有關中國古代歷史上秦、西晉、隋和元的四次大一統,從元朝實現大一統后疆域的遼闊及其歷史地位引入元朝的地方行政制度)元朝在地方設置行省。除晉、冀、魯由中書省直接掌管外,中央在地方設行中書省,簡稱行省。省的長官由朝廷任命。

  作為中書省的派出機構,行省之下設路、府或州、縣,對邊遠民族地區設置宣慰司進行管理。元朝的行省制度加強了元朝的中央集權統治,鞏固了多民族國家的統一。行省制度的創立,是中國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變革,是中國省制的開端,影響深遠。

  思考:周朝的衰微和滅亡是由于分封制度本身的缺陷,那么,從漢至元的歷代統治者是怎樣避免這種情況的?這些做法又能夠說明中央對地方管理呈現什么趨勢?

  (1)漢(郡國、刺史)——隋(州、縣)——唐(先設道作為監察區,后形成道、州、縣)——北宋(中央派文官擔任地方官,路、州、縣)——元(行省制度、置宣慰司、省路府州縣)

  趨勢:中央進步加強了對地方的控制

 。2)漢朝形成“中朝”與“外朝”機構——魏晉南北朝時形成三省體制——隋唐時期確立了三部體制——宋元時期中書省與樞密院為中央權力機關。

  趨勢:顯示相權與皇權矛盾,宰相權力逐步削弱,皇帝權力逐步加強。

  總結:從漢到元政治制度的演變表明:中央的權力日漸集中于皇帝手中,地方上的權力卻逐漸趨于分散,地方政治機構分工既協調又相互牽制,絕對服從于中央。這樣的政治體制有效地維護了統一的多民族封建國家的穩定,同時也造成了一些消極的影響。但中國的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仍將繼續膨脹。

  朝代 中央 地方

  行政機構 職權 意義 行政機構 職權 意義

  西漢      

  東漢      

  魏晉南北朝      

  隋朝      

  唐朝      

  北宋      

  元朝      

  四、質疑與反思:

從漢至元政治制度的演變 篇15

  學習輔導

  3從漢至元政治制度的演變

  ★圖片說明

  ◆漢武帝

  漢武帝劉徹,漢族,生于長安,幼名彘,是漢朝的第七位皇帝。中國歷史上偉大的政治家、戰略家、詩人。漢武帝是漢景帝劉啟的第十個兒子、漢文帝劉恒的孫子、漢高祖劉邦的曾孫,其母是皇后王娡。4歲被冊立為膠東王,7歲時被冊立為太子,16歲登基,在位五十四年(公元前141年—公元前87年),建立了西漢王朝最輝煌的功業之一。曾用年號:建元、元朔、元光、元封、元狩、元鼎、征和、后元、太始。謚號“孝武”,后葬于茂陵,廟號世宗!吨u法》說“威強睿德曰武”,就是說威嚴,堅強,明智,仁德叫武。他的雄才大略、文治武功使漢朝成為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他也因此成為了中國歷史上偉大的皇帝。

  漢武帝創造了六個“第一”:第一,第一個用儒家學說統一思想的皇帝。第二,第一個創立太學培養人才的皇帝。第三,第一個大力拓展中國疆土的皇帝。第四,第一個開通西域的皇帝。第五,第一個用皇帝年號來紀元的皇帝。第六,第一個用罪己詔形式進行自我批評的皇帝。

  正如歷史連續劇《漢武大帝》所云:他建立了一個國家前所未有的尊嚴;他給了一個族群挺立千秋的自信;他的國號成了一個偉大民族永遠的名字。

  班固在《漢書·武帝紀》對漢武帝文治的贊揚:孝武初立,卓然罷黜百家,表章六經,遂疇咨海內,舉其俊茂,與之立功。興太學,修郊祀,改正朔,定歷數,協音律,作詩樂,建封禪,禮百神,紹周后,號令文章,煥然可述,后嗣得遵洪業,而有三代之風。如武帝之雄材大略,不改文景之恭儉以濟斯民,雖詩書所稱,何有加焉。

  司馬光在《資治通鑒》中對漢武帝的評價:

  臣光曰:孝武窮奢極欲,繁刑重斂,內侈宮室,外事四夷。信惑神怪,巡游無度。使百姓疲敝起為盜賊,其所以異于秦始皇者無幾矣。然秦以之亡,漢以之興者,孝武能尊先王之道,知所統守,受忠直之言。惡人欺蔽,好賢不倦,誅賞嚴明。晚而改過,顧托得人。此其所以有亡秦之失而免亡秦之禍乎?

  ◆唐朝河西節度使張議潮統軍出行圖

  此圖繪于敦煌156窟的南壁和與南壁相接的部分東壁之上,性質是供養畫出行圖,高1.08米,長8.88米,面積約9.6平方米,是莫高窟時代最早、規模最大、藝術水平最高的出行圖!稄堊h潮統軍出行圖》描繪的是唐朝敦煌地區最高統治者張議潮接受唐朝廷敕封為河西節度使后統軍出行的浩大場面。畫面中,前面有騎吹八人,分列兩側,各有兩人擊鼓、兩人吹角。中間有歌舞者八人,男舞者著漢族服裝,女舞者著吐番服裝,載歌載舞行進。后面有十人組成的樂隊,所持樂器有琵琶、篳篥、橫笛、拍板、腰鼓、杖鼓、笙、箜篌。兩邊各有一人背大鼓,另一人執槌擊奏,儀仗隊和護旗衛士騎馬緩行。

  ◆元朝行省圖

  元朝的疆域空前遼闊。明代宋濂之《元史》卷五八《地理志》卷首云:“自封建變為郡縣,有天下者,漢、隋、唐、宋為盛,然幅員之廣,咸不逮元。漢梗于北狄,隋不能服東夷,唐患在西戎,宋患常在西北。若元,則起朔漠,并西域,平西夏,滅女真,臣高麗,定南詔,遂下江南,而天下為一,故其地北逾陰山,西極流沙,東盡遼左,南越海表。蓋漢東西九千三百二里,南北一萬三千三百六十八里,唐東西九千五百一十一里,南北一萬六千九百一十八里,元東南所至不下漢、唐,而西北則過之,有難以里數限者矣!

  為加強對遼闊地區的管轄,元朝實行行省制度。《元史·地理志一》載:“(世祖)二十七年……立中書省一,行中書省十有一:曰嶺北,曰遼陽,曰河南,曰陜西,曰四川,曰甘肅,曰云南,曰江浙,曰江西,曰湖廣,曰征東,分鎮藩服,路一百八十五,府三十三,州三百五十九,軍四,安撫司十五,縣一千一百二十七”。

  ★重點閱讀

  ◆西漢王國問題及其解決

  形成:在楚漢戰爭時期,劉邦為了爭取支持,曾封了許多異姓王。西漢建立后,劉邦鏟除異姓王的同時,又封他的子弟為王,受封的諸王權力很大,擁有大量地盤,有官吏任免權、軍權、鑄幣權、還征收賦稅,地方勢力的強大,嚴重威脅著中央的統治。

  解決:文帝時賈誼上《治安策》,建議將王國分成多個小國,以削弱其力量。景帝時開始“削藩”,著手削奪王國的封地。由此引發“七國之亂”。西漢政府平叛,景帝把王國的行政權、官吏的任免權收歸國有。武帝時下“推恩令”,王國越分越小,再也無力與中央對抗了。此后武帝又陸續奪去大批王、侯的爵位,王國對中央的威脅終于解除了,西漢中央集權得到鞏固。 

  ◆宰相職能的變化

  宰相是古代輔佐帝王治國的行政首長的統稱。歷朝歷代其稱謂不同,而且還有虛名與實質的區別。

  殷商、西周的尹、師、保、太宰、冢宰即是宰相的幾種稱謂,春秋戰國時又稱相邦、令尹、丞相。秦統一后,稱丞相;秦二世即位后,趙高得勢,因其是太監,故拜為中丞相(秦漢宦官為朝官常加中字)。

  西漢以丞相(相國、大司徒)、太尉(大司馬)、御史大夫(大司空、副丞相)為三公,共掌國事。漢武帝為了制約三公,把章奏的拆讀與審議權劃歸尚書。尚書本為內廷小吏,秦時初設,時有六尚,即尚書、尚冠、尚衣、尚沐、尚席、尚食,漢為宮內少府卿的屬官、十六官令之一。漢武帝的舉措使宰相名實分離,名義上的宰相還是三公,但實質上已為“錄尚書事”。同時由于漢武帝大肆征戰,軍事機構作用加大,所以多以大司馬或大將軍兼“錄尚書事”。此后即使丞相出現過失,也由尚書問狀彈劾。東漢時太傅和三公雖為極品,但實宰朝政者則是“錄尚書事”。此時宮廷內已形成分曹辦事、很具規模的尚書臺,此后這個內廷機構逐步取代了外朝,其職能也由事務性轉為政務性,臺閣登上中國的封建政治頂峰。

  曹操把尚書臺從內廷轉到外朝,完成了其歷史變革。曹丕稱帝后為削弱尚書臺,另建了中書省,首官為中書監,掌起草和發布政令等機要,雖僅為三品,卻行宰相之實。尚書省的首官尚書令雖然更為榮耀,但實權卻被架空。晉改侍中寺為門下省,參議政事。南北朝以尚書省、中書省、門下省合稱臺省。

  隋唐雖有地位崇高的三師(太師、太傅、太保)和三公(太尉、司徒、司空),但都不是宰相。隋的宰相是品級為一至三品的三省長官,即尚書省的尚書令、內史省(即中書省,因避楊堅的父親楊忠名諱,故改此稱)的內史監(即中書監,諱改同),門下省的納言(即侍中,亦因避楊忠諱改)。唐初的宰相是品級為二至三品的三省長官——尚書令、中書令、侍中。因李世民曾任尚書令,故省此職,以尚書左右仆射為尚書省首官,初亦為宰相,后被排斥。此后,又有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簡稱同平章事)、同中書門下三品(簡稱同三品)、參知政事等同為宰相。唐初于門下省設政事堂,為三省長官議事之所,高宗李治時將其遷到中書省。到了唐玄宗李隆基時,政事堂成為宰相的固定辦事機關,政事堂會議的“執政事筆”成為了首席宰相。

  宋初中書令、侍中、同平章事,并為宰相,但中書令、侍中、同平章事等多為親王和留守使、節度使的兼官,不預政事,所以宰相趙普以同平章事獨攬朝政,權力很大。趙匡胤為了制約趙普,以樞密使分管軍政、以三司使分管財政,同時提高了副相參知政事的權力。此后宋代又曾以左右仆射、左右丞相為宰相,其稱謂廢置不一。

  元初以中書省為核心,中書令為宰相,后以右左丞相為宰相。明代朱元璋誅殺左丞相胡惟庸后,遂廢左右丞相。后以官階僅為五品的內閣大學士為宰相,大學士多有其它更高品級的兼職。清初沿襲明制,仍以內閣大學士為宰相,初為五品,至雍正年間升至正一品,但同時宰相實權卻被轉到軍機處,內閣空留虛名。軍機大臣若無大學士之職,則只具宰相之實,而無宰相之名。軍機處的設置又一次轉移了宰相的位置,體現著中國最后一個封建王朝集控權力的欲望。

  ◆科舉制的興衰

  科舉制度始創于隋,大業元年(605)始設進士科,宣告了舊的以門第為主要依據的選官體制的結束及新的以進士科為代表的科舉制的誕生。唐代的科舉制度在科目設置、類別劃分、科試內容、科場規章等方面更加詳備,趨于制度化。唐代進士及第后要題名大雁塔,因此后世稱考中進士為“雁塔題名”。至宋朝,科舉制在沿襲前朝的基礎上又有所變革。明清兩代科舉制極為興盛,逐步發展成一種極為規范而又嚴密的制度體系,但與此同時,實行了一千多年的科舉制度因為無法順應時代要求,考試內容一成不變、文章形式囿于八股,使得士人學問空疏、八股閉塞民智、科場分清濁流、吏治日益腐敗等科舉制帶來的弊端日益顯露。直至清光緒三十一年(1905)頒布了開辦學堂、停止科舉的詔令,科舉制度正式宣告結束。

  始自隋朝、止于清代,擁有13xx年歷史的中國科舉制度,雖然廢除已近百年,但后人對科舉制度的評價卻莫衷一是,眾說紛紜。有人將科舉制度與中國古代四大發明相提并論,稱之為“中國第五大發明”,孫中山先生肯定科舉制度“是世界各國中所用以拔取真才之最古最好的制度”,但也有人形容科舉是“中國一千三百多年的人間煉獄”,將其與纏足、鴉片、納妾一樣視為腐朽落后的東西。

  ★問題解答

  ◆學思之窗

  答案提示:說明兩個問題:①北宋從宋真宗開始,相權逐步強化,對皇權有所限制。李沆抵制宋真宗擴大財權的企圖,不僅想維護相權,也是從有利于治國的角度出發的。②中國古代相權與皇權的消長,總體上雖然朝著強化皇權的方向演變,但其間也有相權強化的時候,并非簡單的直線發展。

  ◆本課測評

  從漢至元,皇權不斷加強,請用宰相職能變化的史實加以說明。

  解題關鍵:這是一道大跨度、高概括的論述題,解答此題的關鍵首要的是精心審題:二是題目的時間范圍是“從漢至元”;二是準確把握題目的要求,即運用“宰相職能變化的史實”說明“皇權不斷加強”這一歷史結論。

  思路引領:一要依時間順序(分漢、隋唐、宋、元時段)組織答案。二要運用相關史實說明結論的正確,作到史論結合。

  答案提示:①漢武帝重用寵信的近臣任尚書令、侍中等,參與國政,使決策國家政務的實權逐漸由相府向宮廷轉移,從而削弱了相權,加強了皇權。②隋唐創立三省六部制,唐時三省長官相互制衡,集體行使相權。這樣,就削弱了相權,保證了皇權的獨尊。③北宋增設參知政事(副宰相)、樞密使(掌軍權)、三司使(掌財權)分割宰相(中書門下長官)權力,使皇帝得以總攬大權。④元朝設中書省總攬政務,其長官中書令實為宰相,例由太子兼任,實際政務委以左右丞相等。但元朝后期相權大增,有時甚至威脅皇權。

  綜上所述,從漢至元,通過削弱相權使皇權不斷加強。

  ◆學習延伸

  根據以上材料,想一想,這種措施體現了古代中國政治制度的什么特點?它有何利弊?

  解題關鍵:解讀材料,逐問作答。

  思路引領:分三步,首先解讀歷史材料;再由材料中的有效信息(措施)概括出古代中國政治制度的特點;最后,要運用所學知識,進行獨立思考,對“這種措施”加以評價。

  答案提示:①特點:中央集權,即地方服從中央、中央控制地方。②利:在防止地方割據勢力上很成功。弊:過度限制地方權力,層層嚴加控制,不利于地方和國家的整體發展,是北宋后來形成積貧積弱局面的原因之一。(此問答案只要能言之成理、自圓其說都可以。)

從漢至元政治制度的演變(通用15篇) 相關內容:
  • 從漢至元政治制度的演變教案(精選3篇)

    【課標要求】列舉從漢至元政治制度演變的史實,說明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的特點。一、學習目標知識與能力通過列舉從漢至元幾個重要朝代削弱地方勢力加強中央集權的知識,削弱相權加強君主專制的知識,不斷完善官吏制度的知識,學生提高對封建...

  • 政治教學與“學會生存”教育研究方案(精選2篇)

    一、 課題的提出:人類社會已經進入了一個競爭日趨激烈的知識經濟社會,我國經濟、政治體制改革在不斷深入,教育體制也在進行著重大的改革和調整,其中最重要的變革是“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轉軌。...

  • 第三單元 近代西方資本主義政治制度的確立與發展(通用2篇)

    第三單元 近代西方資本主義政治制度的確立與發展【考點一】了解1688年的“光榮革命”1688年,英國議會邀請詹姆士二世的女兒瑪麗和她的丈夫荷蘭執政威廉承襲英國王位,共同統治英國,這次不流血的政變,史稱“光榮革命”。...

  • 政治教案-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精選2篇)

    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教學過程:播放VCD片段:1987年黨的十三大在京召開提問:1.黨的十三大提出的重要理論是什么?(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2.大會所闡述的我國正處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說明了什么?(這是當代中國最基本的國情)問:...

  • 政治教案-堅持黨的基本路線不動搖(精選2篇)

    第五課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第二框堅持黨的基本路線不動搖(教案)【教學目標】知識目標通過教學,加強學生對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的理解,提高學生對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重要性的認識。...

  • 世界政治的發展 教學設計示例(精選2篇)

    教學目的一、要求學生掌握的基礎知識兩極格局結束后世界形勢的基本特點;國際力量新的分化和組合;“一超多強”的局面;多極化的趨勢;美國的霸權主義;地區沖突;國際裁軍和軍控進程;朝鮮半島的緩和進程。...

  • 政治教師應該是一本活生生的政治教科書——新時期政治教師應具備的素質(精選2篇)

    政治教師應該是一本活生生的政治教科書——新時期政治教師應具備的素質我有一個蘋果,你有一個蘋果,我們互相交換,還是一個蘋果。我有一個思想,你有一個思想,我們互相交換,就是兩個思想。...

  • 第3課 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精選2篇)

    第3課 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岳麓版學案)【課程標準】列舉從漢到元政治制度演變的史實,說明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的特點!菊n標解讀】注意把握中央決策機構的變化與地方行政機構的變化兩條線索。...

  • 第3課從漢至元政治制度的演變教案(通用2篇)

    【三維目標】1.知識與能力:⑴列舉漢代“中朝”、唐朝三省六部制、元代中書省等政治制度,說明中國古代中央政治制度的演變。⑵列舉漢代郡國并行制和元朝行省制度等史實,說明中國古代地方政治制度的演變。...

  • 《世界政治的發展》教學設計(通用2篇)

    《世界政治的發展》活動課教學設計及感悟當前我國高中教育正處于改革的攻堅階段,如何在新的形勢下,轉變教育觀念,深化教育改革,突破傳統的單一的教學模式,是當前改革的重中之重。...

  • 第三單元 戰后國際政治格局的演變(通用3篇)

    第10課 大國關系的重組教案一、資本主義陣營·結構性調整:美、歐、日關系的變化美國:(二戰后—60年代中期)第二次世界大戰后的20多年中,美國一直主導著資本主義世界。...

  • 政治教案-認識你自己(精選2篇)

    《認識你自己》一、 課標指導下的本課內容的基本理念初中學生逐步擴展 的生活是構建本課的基礎;幫助學生做負責任的公民,過積極健康的生活是本課的追求;堅持正確價值觀念的引導與啟發學生獨立思考,積極實踐相統一是本課遵循的基本原則...

  • 政治教案-《走進青春》評課稿(精選2篇)

    《走進青春》評課稿本節課,莊老師課前認真的分析、把握教材,在教學過程有條理,基本達到了課前預期的教學目標。一、 評教學目標:莊老師能充分理解教材,把握教材,制定了基礎知識和能力目標,符合了教學內容,也符合學生的實情。...

  • 政治教案-身邊的侵害與保護(通用2篇)

    身邊的侵害與保護導入新課:投影:據統計,近年各類未成年人傷害事件呈上升趨勢。每年我國有近2萬14歲以下兒童非正常死亡,40至50萬兒童受到車禍、中毒、他殺、自殺等意外傷害,未成年人已成為危險環境的受害者。...

  • 第二單元 古代希臘羅馬的政治制度(通用3篇)

    第二單元 古代希臘羅馬的政治制度單元復習【單元知識網絡】【專題歸納整合】1.古代希臘與羅馬政治制度對照表希臘民主羅馬法律歷史條件古希臘多山多島、城邦小國寡民、雅典貴族與平民矛盾、梭倫改革、克里斯提尼改革羅馬建立帝國及獨裁統治...

  • 高一歷史教案
主站蜘蛛池模板: 免费a一毛片 | 亚洲先锋第一页 | 免费色视频在线观看 | 免费的欧美gv在线网站 | 性猛交富婆╳xxx乱大交小说 | 美女视频久久久 | 国产女人第一次做爰视频 | 国产男女免费完整视频 | 亚洲日韩中文第一精品 | 欧美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制服首页 | 看国产一级黄色片 | 岛国免费视频资源 | 日本无码一区二区三区有码中出 | 密桃av| 男女免费观看在线爽爽爽视频 | 视频在线观看污 | 久热超碰在线 | 日韩欧美第一页 | 夜夜摸天天操 | 亚洲首页一区任你躁XXXXX | 亚洲А∨精品天堂在线 | 丰满少妇高潮惨叫在线观看 | 亚洲AⅤ无码一区二区波多野 | 国内久久久久高清影视 | 欧美日韩亚洲在线 | 麻豆精产一二三产区 | 欧美成人国产va精品日本一级 | 三级视频兔费看 | 天天躁日日躁aaaa视频 | 91精品久久久久久久91蜜桃 | 国产成人av一区 | 日本在线播放视频 | 久久中文骚妇内射 | 国产一级a爱片在线观看视频 | 1000部啪啪未满十八勿入不卡 | 国内精品伊人久久久 | 午夜自产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 中文字幕制服狠久久日韩二区 | 欧美日韩国产图片区一区 | 麻豆性生活 | 91精品亚?影视在线?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