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因和染色體的關系
摘要:本文以“人類遺傳病”一節課的開展作為教學案例,就新的課程理念下sts教育在生物學教學中的具體實施以及在實施過程中所運用的幾點策略作了初步的探索。在教學中注重對sts教育的滲透,有利于提高學生的生物科學素養。
關鍵詞:新課程理念 sts教育 生物科學素養
當今社會,生物科學技術對社會的影響越來越大,它一方面影響著人們的思想觀念,提高了人們的健康水平和生活質量,促進了社會生產力的提高,沖擊著人類社會的道德倫理體系;另一方面生物科學技術的發展對社會和自然界也存在負面影響,引導學生理解sts,即科學(science)、技術(technology)和社會(society)的關系,是培養學生科學素養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高中生物課程標準繼“提高生物科學素養”、“面向全體學生”、“倡導探究性學習”三個課程理念之后,又增加了“注意與現實生活的聯系”課程理念,從而對高中生物學課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本文結合人類遺傳病一節的教學情況,談談在新課程理念指導下充分挖掘新教材的相關內容滲透sts教育,并對實施過程中的幾點策略作了介紹。
一、教學內容和教學對象分析
1.教學內容
本節課以遺傳病的病理、危害、診斷和預防為線索,主要講述人類遺傳病常識性知識,與“伴性遺傳”聯系較密切。知識目標明確,教師可引導學生自學,并用概念圖對遺傳病加以概括分類。本節課活動包括:一項調查:調查人群中的遺傳;兩項資料搜集和分析:通過基因診斷來監測遺傳病;人類基因組計劃及其影響和科學·技術·社會(sts)內容(基因治療)。
本節課內容與人類的生活緊密聯系,對于提高個人和家庭生活質量,提高人口素質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因此本節課要注重情感態度及價值觀的教育。
2.教學對象
本人任教的班級是高二級文科班的學生,對于生物2《遺傳與進化》的學習有一定的困難。雖然他們對“人類遺傳病”的相關知識很感興趣,但這種興趣僅停留在表面層次上,是感性的、暫時的,很容易消失,教師若要讓這股熱情來得熱烈和持久,就需要精心設計教學環節,讓學生深切感受到科技與社會的密切聯系。
二、課堂教學中sts教育的實施策略
1.案例教學法引導學生關注sts欄目
案例教學法是指通過對一個具體實際情境的描述(即案例),引導學生對這些特殊情境進行討論的教學方法。
新教材在講述“單基因遺傳病”時介紹了“苯丙酮尿癥”的病因及危害,我引用了《深圳周刊》報道的一則真實的故事:
一位2歲時才確診為苯丙酮尿癥的女孩,神經系統已遭受損傷。4歲時的智力不及同齡兒童的一半。苯丙酮尿癥患者,是真正意義上的不食“人間煙火”,能吃的食物僅有西紅柿。目前,低苯丙氨酸飲食療法是全世界治療苯丙酮尿癥惟一的方法。所以,讓女孩延續生命的食物全是化學產品,近些的在北京,遠些的就在日本和美國等地。
在歐美國家,多數苯丙酮尿癥的患兒受到很好的照顧與關注,他們成人后,除了自帶飯盒進餐外,與別人沒有任何區別。有許多患者還當上了醫生、律師,甚至是記者。但是在我們國家,沒有一家幼兒園愿意接收這位患病的小女孩。
這則報道引起同學們極大的興趣,我趁機介紹“產前診斷”的相關內容,引導學生學習 “資料搜集和分析”欄目,使學生充分認識到如果“西紅柿女孩”的母親能事先做“產前診斷”的話,就可以防止此類悲劇的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