組成細胞的分子
認識到生命的各種復雜現象都是建立在一定的物質基礎之上的。
根據這一部分的特點,課后可以試著制作dna連接模型,回校后互作比較。
充分利用教材中圖示和課件的直觀性特點,發揮學生主體作用,引導學生通過觀察、討論,感知知識的形成,突出重點
系統小結, 反饋與矯正
小結:核酸是細胞內攜帶遺傳信息的物質,核酸有dna 和rna 兩大類,組成它們的基本單位是核苷酸。通過染色可以觀察到dna 和rna 在細胞分布,我們還試圖弄清核酸的結構特點及功能。但實際上還必須有更多的知識儲備才可以更清晰的認識,多多學習,多多探究才是我們最恰當的選擇。
評價學生學習情況。
說出核酸的種類、結構特點及功能。
完成練習。
拓展探究:課后利用各種途徑了解dna指紋鑒定的有關原理。
鞏固強化,同時了解學生學習情況,及時調整教學。注意培養探究興趣和能力。
課后記
本節課,充分發揮教材中蘊含的創新、探究的素材,通過多處“設障”、“布惑”,將教材進行活化和優化處理,使之真正成為學生的“學材”,潛移默化地把培養了學生的對實驗結果分析、數據分析、解決實際問題能力。
本節課利用了一課時完成,時間有些緊張比。關鍵的因素在于學生實驗的熟練程度和對有機化學知識的陌生,由此直接導致實驗耗時多或沒有得到準確的結果,看dna的結構式不明就里,從而影響了教學效果。因此,對于學生的實驗能力和有機化學知識可有適當補充。以“探究—發現”教學模式貫穿教學,從課堂的學生表現來看,學習主動性得到了較大程度調動,課堂始終處在一種主動學習的良好氛圍之中,學生真正把學習的過程演繹成一個主動探究、自動求知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