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功與物體速度變化的關系》(通用4篇)
《探究功與物體速度變化的關系》 篇1
【學習目標】
1.知識與技能:通過本節課的學習,學會探究功與物體速度變化關系的方法。
2.過程與方法:通過本節課的學習,學會通過建立坐標系、描點、連線尋找一些量之間的變化關系。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通過本節課的學習,感受探究過程中避繁就簡的方法選擇,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
【重點】探究思路 功與速度變化的關系
【難點】圖像法尋求功與速度變化的關系
【課前復習】前面學習了兩種功能關系:
①重力做功引起重力勢能的變化,并且確立了重力勢能的表達式。
②彈簧彈力做功引起彈性勢能的變化,并且確立了彈性勢能的表達式。
本節我們研究另一種功能關系即合力做功與動能的關系。
【教學設計】
一、新課引入
問題一:動能的定義是什么?與什么物理量有關?
(引導學生回答:物體由于運動而具有的能量叫做動能;速度、質量)
問題二:什么是合力的功?如何求合力的功?
(引導學生回答:物體所受合力做的功叫合力的功;若恒力做功用公式,若變力則不容易求)
問題三:探究合力的功與速度變化的關系,需要測量哪些物理量?采用什么實驗方法和器材?
(引導學生回答:需要測量速度、合力的功;測速度可用打點計時器。研究物理量之間的關系可以用半定量的方法,不需要測出具體值。同時引導學生思考,如何改變合力的功)
二、新課學習
1.學生閱讀教材p17-18頁,明確以下幾個問題。
(1)小車運動過程中受幾個力?為使橡皮筋的拉力充當合力,其他力應怎樣處理?
(重力、支持力、摩擦力、橡皮條的彈力;將其他力平衡掉。引導學生思考平衡摩擦力的方法)
(2)實驗中,是什么力對小車做功?小車做什么性質的運動?初速度是多少,末速度如何求?
(引導學生回答:橡皮條的彈力做功;現時加速度逐漸減小的加速運動,后做勻速運動;初速設為零,末速可通過處理紙帶求得)
(3)如何處理實驗數據,得到合力的功與速度變化的關系?
(引導學生回答:用圖像法處理實驗數據,通過圖像可以直觀的看出物理量之間的關系)
2.探究過程
(1)學生合作按教材17頁圖5.6-1所示將器材連接好。
(2)先用一條橡皮筋做實驗,用打點計時器和紙帶測出小車的速度,設此時橡皮筋對小車做的功為,記入表格。
(3)用兩條橡皮筋做實驗,實驗中橡皮筋拉伸的長度與第一次相同,這樣橡皮筋對小車做的功為,測出小車的速度,記入表格。
(4)用三條、四條……橡皮筋做實驗,用同樣的方法測出功和速度,記入表格。
(5)建立直角坐標系,用縱坐標表示力對物體做的功,用橫坐標表示物體的速度或速度的平方,描點、連線,得出結論。
3.注意事項:根據實驗過程思考。
(1)如何平衡摩擦力,平衡到什么程度,如何驗證?
(讓木板有一個微小的傾角;使重力沿斜面向下的分力等于阻力;輕推小車使之勻速運動。)
(2)如何做到每根橡皮條的功都相等?
(使橡皮條完全相同,且伸長量也一樣。)
(3)思考紙帶上打點的分布情況,如何計算末速度?
(打點之間的距離先增大后不變,通過不變的點間距求末速度。)
(4)如何通過圖像處理數據?
(將圖像做成直線,有利于判斷物理量間的關系)
4.典型例題:
例1 如圖所示,小車的運動情況可描述為、之間為_______運動,、之間為_______運動。
例2 小車質量,使用橡皮筋1~6根,每次實驗增加一根,實驗中、的數據已填在表格中,試作出圖像。
0
0
0
1.00
0.80
0.64
2.00
1.10
1.21
3.00
1.28
1.64
4.00
1.53
2.34
5.00
1.76
3.10
6.00
1.89
3.57
【--說明】
探究性實驗是以獲取物理新知識為目的的教學方式,所以安排在學習新知識之前,這樣就比驗證性實驗的難度要大,其中難就難在要確立哪些物理量之間的關系上。學生需要在類比、推理的前提下,確立自己研究的課題和方法。
首先在老師所設置問題的引導下,逐步展現問題并思考實驗的大體方案。然后根據方案設計實驗步驟,并分析步驟中的注意事項,尤其是處理數據的方法,圖像法使物理量之間的關系直觀,好判斷。
《探究功與物體速度變化的關系》 篇2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1、領會探究功與物體速度變化關系的實驗設計思路,經歷探究學習的體驗過程。
2、理解巧妙改變做功倍數的方法。
3、知道小車做勻速運動階段測量速度比較合理。
4、能進行實驗操作,會采集實驗數據。
5、學會利用實驗數據尋找w與v的關系。
二、過程與方法
通過本節課的學習,學會通過建立坐標系、描點、連線,利用圖象尋找物理量之間的變化關系,并得到物理結論。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本節課的學習,感受探究過程中避繁就簡的方法選擇,培養學生邏輯思維能力和如實記錄實驗數據、實事求是的科學品質。
【教學重點、難點】
學習探究功與速度變化關系的物理方法,并學會實驗數據的處理方法──圖象法。
【教學方法】
實驗觀察法、圖象法、遷移法、歸納總結、討論。
【教學用具】
長木板,相同橡皮筋(若干),小車,打點計時器。
【教學過程】
一、引入新課
觀察運動員擲鉛球,人推車啟動等視頻。
師:是什么改變物體運動速度?
生:由牛頓定律知,力是速度變化的原因。
結論:力對物體做功可以改變物體運動速度。
師:功與物體速度的變化有什么樣的關系呢?我們今天用實驗的方法來探究功與物體速度變化的關系。
二、進行新課
實驗目的:探究功與物體速度變化的關系。
師:在實驗中,應如何對物體做功?又如何改變每次做功的大小呢?
(引導學生討論后總結)既可以考慮用恒力做功,也可以用變力做功。若用恒力做功,例如用一砝碼盤牽引著小車做實驗,則可以通過改變砝碼盤的質量及下落的高度來改變每次做功的大小。若用變力做功,可以采用容易獲取的橡皮筋作為器材之一。
師:橡皮筋對小車做的功如何測量?
生:拉力為變力,做功很難直接測量。
師:橡皮筋的拉力是變力,無法直接進行測量計算。
師:那探究過程我們是否需要測出橡皮筋做功的具體數值?
生:不需要,知道比例關系也可以。
師:那又如何改變每次做功的大小?
生:我們用每次增加橡皮筋的條數來改變功的大小。
師:每次實驗對橡皮筋的長度有什么要求?
生:拉伸長度相同,保證每根橡皮筋做功相同。
師:回答非常好,如果一條橡皮筋對小車做功為w,則兩條橡皮筋做功為2w,三條為3w,依次類推,每次做功都可以用w的倍數來表達。這種處理方法,把不便于用公式計算的彈力做功轉換為比值代替,是一種很好的思維方法,其精妙之處在于巧妙的回避了功的測量。
師:應如何來測量物體的速度呢?
(學生分組討論,用打點計時器或者用氣墊導軌配套光電門……)
師:介紹打點計時器。讓學生討論如何設計探究方案。
生:可以用長木板、橡皮筋、小車、打點計時器組合方案。
師:展示方案圖。
師:只有橡皮筋的拉力做功嗎?
生:討論后,不是,還有摩擦力做功,可以用平衡摩擦力的辦法處理掉。
師:展示圖片,平衡摩擦力。
師:小車在平衡摩擦力后做什么性質的運動?
生:先加速運動,再勻速運動。
師:紙帶上的點,間距并不都是均勻的,應該采用什么樣的點來計算小車速度,為什么?
展示圖片,取點跡清晰,間距較大且相當均勻的點來計算速度,紙帶勻速運動說明拉力做功完成。
學生進行實驗。
數據處理:從得到的數據可看出:w越大,v越大。
師:猜想w與v有何關系。
生:w與v成正比。
師:如何驗證。
生討論回答,師補充:以w為橫坐標,v為縱坐標,描點,用平滑的線擬合這些點,若繪出的圖像是過原點的直線,猜想成立。
師:若不是這樣,我們可繼續猜想,w與v2成正比,如何驗證?
生思考,師點撥:仍以w為橫坐標,v為縱坐標,若要確定猜想成立,得判斷繪出的圖像是二次曲線,不太容易。怎么處理?以w為橫坐標,v2為縱坐標,若繪出的圖像是過原點的直線,說明w與v2成正比
師:若不是這樣,我們可繼續猜想,w與成正比,如何驗證?
生:以w為橫坐標,為縱坐標,若繪出的圖像是過原點的直線,說明w與成正比
……
生處理數據,得結論。
課后感
探究性實驗是以獲取物理新知識為目的的教學方式,所以安排在學習新知識之前,這樣就比驗證性實驗的難度要大,其中難就難在要確立哪些物理量之間的關系上。學生需要在類比、推理的前提下,確立自己研究的問題和方法。
首先在老師所設置問題的引導下,逐步展現問題并思考實驗的大體方案。然后根據方案設計實驗步驟,并分析步驟中的注意事項,尤其是處理數據的方法,圖像法使物理量之間的關系直觀,好判斷。
《探究功與物體速度變化的關系》 篇3
【學習目標】
1.知識與技能:通過本節課的學習,學會探究功與物體速度變化關系的方法。
2.過程與方法:通過本節課的學習,學會通過建立坐標系、描點、連線尋找一些量之間的變化關系。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通過本節課的學習,感受探究過程中避繁就簡的方法選擇,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
【重點】探究思路 功與速度變化的關系
【難點】圖像法尋求功與速度變化的關系
【課前復習】前面學習了兩種功能關系:
①重力做功引起重力勢能的變化,并且確立了重力勢能的表達式。
②彈簧彈力做功引起彈性勢能的變化,并且確立了彈性勢能的表達式。
本節我們研究另一種功能關系即合力做功與動能的關系。
【--】
一、新課引入
問題一:動能的定義是什么?與什么物理量有關?
(引導學生回答:物體由于運動而具有的能量叫做動能;速度、質量)
問題二:什么是合力的功?如何求合力的功?
(引導學生回答:物體所受合力做的功叫合力的功;若恒力做功用公式,若變力則不容易求)
問題三:探究合力的功與速度變化的關系,需要測量哪些物理量?采用什么實驗方法和器材?
(引導學生回答:需要測量速度、合力的功;測速度可用打點計時器。研究物理量之間的關系可以用半定量的方法,不需要測出具體值。同時引導學生思考,如何改變合力的功)
二、新課學習
1.學生閱讀教材p17-18頁,明確以下幾個問題。
(1)小車運動過程中受幾個力?為使橡皮筋的拉力充當合力,其他力應怎樣處理?
(重力、支持力、摩擦力、橡皮條的彈力;將其他力平衡掉。引導學生思考平衡摩擦力的方法)
(2)實驗中,是什么力對小車做功?小車做什么性質的運動?初速度是多少,末速度如何求?
(引導學生回答:橡皮條的彈力做功;現時加速度逐漸減小的加速運動,后做勻速運動;初速設為零,末速可通過處理紙帶求得)
(3)如何處理實驗數據,得到合力的功與速度變化的關系?
(引導學生回答:用圖像法處理實驗數據,通過圖像可以直觀的看出物理量之間的關系)
2.探究過程
(1)學生合作按教材17頁圖5.6-1所示將器材連接好。
(2)先用一條橡皮筋做實驗,用打點計時器和紙帶測出小車的速度,設此時橡皮筋對小車做的功為,記入表格。
(3)用兩條橡皮筋做實驗,實驗中橡皮筋拉伸的長度與第一次相同,這樣橡皮筋對小車做的功為,測出小車的速度,記入表格。
(4)用三條、四條……橡皮筋做實驗,用同樣的方法測出功和速度,記入表格。
(5)建立直角坐標系,用縱坐標表示力對物體做的功,用橫坐標表示物體的速度或速度的平方,描點、連線,得出結論。
3.注意事項:根據實驗過程思考。
(1)如何平衡摩擦力,平衡到什么程度,如何驗證?
(讓木板有一個微小的傾角;使重力沿斜面向下的分力等于阻力;輕推小車使之勻速運動。)
(2)如何做到每根橡皮條的功都相等?
(使橡皮條完全相同,且伸長量也一樣。)
(3)思考紙帶上打點的分布情況,如何計算末速度?
(打點之間的距離先增大后不變,通過不變的點間距求末速度。)
(4)如何通過圖像處理數據?
(將圖像做成直線,有利于判斷物理量間的關系)
4.典型例題:
例1 如圖所示,小車的運動情況可描述為、之間為_______運動,、之間為_______運動。
例2 小車質量,使用橡皮筋1~6根,每次實驗增加一根,實驗中、的數據已填在表格中,試作出圖像。
0
0
0
1.00
0.80
0.64
2.00
1.10
1.21
3.00
1.28
1.64
4.00
1.53
2.34
5.00
1.76
3.10
6.00
1.89
3.57
【--說明】
探究性實驗是以獲取物理新知識為目的的教學方式,所以安排在學習新知識之前,這樣就比驗證性實驗的難度要大,其中難就難在要確立哪些物理量之間的關系上。學生需要在類比、推理的前提下,確立自己研究的課題和方法。
首先在老師所設置問題的引導下,逐步展現問題并思考實驗的大體方案。然后根據方案設計實驗步驟,并分析步驟中的注意事項,尤其是處理數據的方法,圖像法使物理量之間的關系直觀,好判斷。
《探究功與物體速度變化的關系》 篇4
本教學案例是在公開課教學中使用過的,歡迎大家指正。
一、三維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會用打點計時器打下的紙帶計算物體運動的速度;(2)知道功與物體速度平方的變化成正比關系;(3)學習利用物理圖象探究功與物體速度變化的關系。
2、過程與方法 (1)初步了解探究兩個不成正比變化關系的物理量的基本程序和方法;(2)探究力做的功與物體速度變化的關系,體驗探究過程和物理學的研究方法。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1)體驗探究的困難,享受成功的樂趣,激發學習的興趣;(2)培養交流合作的意識和嚴謹的科學態度。
二、教學重點、難點
1、重點:學習探究功與物體速度變化關系的物理方法,并會利用圖象處理數據;
2、難點:(1)實驗數據的處理方法——圖象法;(2)復雜問題的轉化方法。
三、教學用具
彈弓一只、小紙團若干個、長木板(帶墊木)、小車、電火花打點計時器、刻度尺、紙帶、橡皮筋
四、教學過程設計
(一)引入新課 課件投影彈弓圖片,展示彈弓實物。引導學生回憶兒時的游戲,教師再通過演示重現“玩彈弓”的有趣活動。
提問問題:是什么原因使小紙團的速度發生了變化?(答:被拉伸的橡皮筋產生彈力,彈力對小紙團做功,使小紙團的速度發生了變化)
教師評價學生的答案,提出本節課的實驗探究課題:探究功與物體速度變化的關系。
(二)提出問題,設計實驗 提出問題:我們怎樣去探究功與物體速度變化的關系呢?(讓學生相互交流討論,初步形成實驗方案)
評價學生提出的不同實驗方案,肯定優點,改進不足,并逐步形成課本上的實驗方案。(稍后,課件展示本節實驗器材)
讓學生討論課本實驗方案并思考:1、橡皮筋彈力對小車做功的大小與哪些因素有關?2、為什么要通過改變橡皮筋條數來改變彈力對小車做的功?3、如何測定小車的速度?該選用哪些點跡來測定小車的速度,為什么?4、小車在運動過程中所受的摩擦力對速度的影響怎樣消除?
(三)實驗操作與數據收集 1、指導學生進行實驗操作,設計實驗數據表格,收集整理實驗數據(實驗步驟略)
2、實驗操作注意事項:(1)適度平衡小車受到的摩擦力;(2)每次實驗小車都要從同一位置由靜止開始運動;(3)橡皮筋的拉伸長度要適度;(4)使小車掛住橡皮筋的中點,放正小車,使小車沿木板的中間線運動。
(四)分析與論證 1、教師指導學生對采集的數據進行分析處理(可以讓學生充分交流、討論,選用各種方法對數據進行處理,以發現規律,得出結論。2、通過對照、計算可以知道:力對小車做功越多,小車獲得的速度越大。3、有沒有更直觀的處理方法嗎——圖象法。(1)功——速度圖象:所得圖象是一條曲線,不能直接確定功與速度變化的關系。(2)功——速度平方圖象:啟發、引導學生大膽猜測,分別作出圖象,確定功與物體速度變化的關系。4、結論:力對物體做的功與物體速度平方的變化成正比。
(五)課堂小結 總結本節探究課的實施過程,突出方法與過程的重要性。
附:板書設計
探究功與物體速度變化的關系
一、實驗探究
1、探究功與物體速度變化的關系
2、探究功與物體速度平方變化的關系
二、實驗結論
結論:力對物體做的功與物體速度平方的變化成正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