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勞動者的基本權利和義務》集體備課教案
一、說教材
1、教材在本課中所處的位置及教學目標
《勞動者的基本權利和義務》編在第四課第二節《勞動者的權利和義務》中的第一框題,居單元節之首,又充分說明了我國三大產業的發展離不開勞動者,體現了勞動者主人翁地位,這一課主要是加強學生的職業道德教育,因此,本課是我們實現德育目標的重要內容之一。
本課主要教學目標 是使學生懂得自己是未來國民經濟中各行各業的勞動者,在市場經濟中必須具備良好的道德修養,不論將來從事什么職業,都應當自覺遵守“愛崗敬業、誠實守信、辦事公道、服務群眾、奉獻社會”的職業道德。懂得作為社會主義制度下的公民,應自覺依照職業道德準則來規范自己在經濟生活中的行為。
2、教材的教學目標 和重點難點的確立
根據教學大綱要求培養學生"運用所學基本原理綜合分析問題的能力"、"全面分析問題的能力",結合本單元節教學目標 和教材自身特點,我把本課教學目標 定為:
知識方面:了解勞動者依法享有的主要權利和義務,理解勞動者提高職業技能和遵守職業道德的重要性;
能力方面:運用所學基本原理綜合分析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全面分析問題的能力;
覺悟方面:讓學生認識到勞動者的權利和義務,增強法律意識,認識到勞動者的職業技能水平直接影響到一個國家的生產力水平,激發學生對社會的責任感和使命感。
前兩點側重能力目標,后一點側重德育目標,這符合我們政治學科教學的目標要求。
教學重點:⑴提高職業技能是勞動者必須履行的義務;
⑵遵守職業道德是勞動者必須履行的義務;
教學難點 :只有在社會主義條件下勞動者的權利和義務才是統一的。
二、說教法
本課主要使用討論法、啟發法與探究式教學方法和練習法相結合。
討論法:從教學過程 來看,教學中將閱讀討論教學貫徹到課堂始終,先是學生自己思考,最后分組討論,再回答老師設置的問題;從方式上看,引導學生按要求閱讀文中材料,幫助學生深刻理解課文中理論,到交替運用閱讀、討論、回答等多種方式,引導學生真正學會結合實際,探究課文中知識點,并提高個人修養,籍此落實教學目的。
啟發法:為了在課堂教學中訓練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我在尋思上多下點功夫。根據認識原理,設計并嘗試了老師啟發學生自己提問自己的教學法,使學生產生對知識獨特的思想火花。
探究式教學方法:探究式教學法主要是培養學生積極主動地去學習課文,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當然這里我由于沒有經驗,不敢大膽施為,僅是適可而止。例如我講到“提高職業技能”時,我就如何提高職業技能問題上開展了五分鐘的自由發言,效果良好,總結為:作為中學生應當學好科學文化知識,不斷提高自己的綜合素質。
控制論告訴我們,"要實現有效控制"就必須"要有反饋",而且反饋越及時越好。因此我設計四個問題來反饋,運用練習教學法及時反饋課堂教學效果。這是練習法。
三、說學法
在當今信息時代,現代教育所面臨的最嚴峻的挑戰已不是如何使受教育者學到知識,而是如何使他們學會學習。正如埃德加·富爾所說:"未來的文盲,不再是不識字的人,而是沒有學會怎樣學習的人。"葉圣陶老先生說:"凡為教者必期于達到不教。"因此,加強對學生的學法指導尤為重要。這節課在教學中將閱讀討論貫徹到課堂始終,引導學生在閱讀討論的過程中學到了新的知識的同時,也教會學生如何學習政治的重要方法之一—探究式學習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