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貨幣
(4) 、價格(板書)
① 價格定義(板書)
教師:每當我們走進商店,都會發現每一種商品(或每一類商品)旁邊(或貼在商品上)都有一個說明商品價值大小的價目表。用貨幣表現出來的商品的價值就是商品的價格。換句話說:“價值是價格的貨幣表現。”
貨幣的執行價值尺度的職能,就是把商品的價值用貨幣來表現,如1kg豬肉值16元、1kg雞蛋值6元等。
提問:既然價格是以價值的貨幣表現,那么,價格與價值的關系是什么?
② 價值與價格的關系(板書)
學生回答:價值是價格的基礎,價值決定價格。
教師:回答正確。例如:
“價值是價格的基礎,商品價格的高低,一般地說與商品身價值大小成正比。”
再如:買一件衣服需要花50元,50元是衣服的價格,它必須以衣服的價值為基礎。即:1件衣服=50元 50元是1件衣服的價格 價格要以價值為基礎
提問:看書第17頁的“議一議”,從貨幣的產生過程來看,商品的價值有哪幾種表現形式?
學生回答略
教師歸納:商品的價值形式經歷了四個階段:
a、簡單的價值形式:一咱商品的價值個另地、偶然地表現在別種商品上。
b、擴大的的價值形式:一種商品的價值表現在其它一系列商品上。
c、一般價值形式:一切商品的價值共同表現在從商品中分離出來、充當一般等物的商品上,
d、貨幣價值形式(價格):貨幣成為表現其它一切商品價值的固定的一般等價物。
那么,在這些階段都是怎樣來表現商品的價值的呢?
教師設疑:為什么在商店里,說明商品價值的大小只要擺放在一個小小的價目表、寫出它的單價即可,而不用擺放在它所值的貨幣?
學生回答略
教師:貨幣執行價值尺度職能時,并不需要現實在貨幣,只是觀念上的貨幣。 下面看貨幣的第二個基本職能:
2、流能手段(板書)
什么是商品流通(板書)
教師:貨幣產生以前,商品交換是直接的物物交換,它的公式是:商品──商品(w──w)。在這種物物交換中,買和賣在時間和空間上是同時進行的,用不著什么媒介。
提問:貨幣產生以后,一個商品生產者要想獲得另一個商品生產者和商品怎么辦?
學生回答:貨幣產生以后,商品所有者首先把商品換成貨幣,再用貨幣換商品,貨幣成了商品交換的媒介。
教師:回答正確。“以貨幣為媒介的商品交換,叫作商品流通。”它的公式是:商品──貨幣──商品(w── g──w)。
人們日常從商品買賣中所看到的貨幣的作用,就是流通手段的職能,所以這種職能又叫作購買手段。
提問:商品流能與流通手段這兩個概念,有聯系,容易混,誰能認出二者的區別?
學生議論后教師歸納:“流通手段”是從貨幣職能的角度上講的,強調貨幣在商品交換中的作用是充當商品交換的媒介。用圖表示:
流通手段:商品──貨幣──商品
貨幣充當商品交換的媒介(板書)
“商品流通”是從商品交換的形式上講的,為的是區別于物換物的直接交換,是以貨幣為媒介進行的商品交換。用圖表示;
商品流通:商品──貨幣──商品
以貨幣為媒介進行的商品交換(板書)
這兩者的關系我們可以以一個簡圖來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