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的基本經濟制度
【教學內容分析】
課標要求
本框題內容是貫徹新課程標準4.12規定的“列舉實例,闡釋實行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符合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的要求。
教材分析
本框題共兩目。第一目,公有制為主體,設計了五個探究活動,目的是引導學生認識社會主義公有制經濟包括國有經濟、集體經濟以及混合所有制經濟中的國有成分和集體成分,明確國有經濟、集體經濟以及混合所有制經濟的地位、作用、突出公有制經濟的主體地位;第二目: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設計了四個探究活動,目的是讓學生了解我國存在的個體經濟、私營經濟、外資經濟等非公有制經濟成分的地位、作用,讓學生認識到非公有制經濟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必須毫不動搖地堅持公有制經濟主體地位的同時好不動搖地鼓勵、支持、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
教學重難點
重點:1、 公有制的主體地位與國有經濟的主導作用。2、 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原因。
難點:1、 公有制的實現形式是多種多樣的。2、 非公有制經濟地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
學情分析
由于這部分知識理論性較強,與學生的生活有一定的距離。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在大力發展公有制經濟的同時,非公有制經濟得到廣泛的發展。學生對公有制和非公有制的界限模糊,甚至少數人對我國的社會主義性質產生了懷疑。本課時所要解決的主要問題是使學生理解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經濟制度適合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國情。
本課時知識與現實生活聯系十分密切,感性材料豐富,可從具體實例入手,結合學生以前學過的有關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知識,引導他們理解我國的基本經濟制度。
【教學目標分析】
知識目標:
通過教學使學生識記,我國現階段的基本經濟制度的具體內容以及公有制的主體地位的體現和實現形式,理解初級階段基本經濟制度的意義,使學生在現實生活中,能運用所學知識區分出各種經濟成分,并說明他們的地位、特點和作用。
能力目標:
通過教學,重點培養學生透過現象看本質的觀察問題、分析問題的能力,讓學生理解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符合我國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符合三個“有利于”標準。
情感、態度、價值觀:
使學生衷心擁護中國共產黨,堅持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堅定社會主義信念,積極參與社會經濟生活。
【教學方法和手段】
教學方法:教師啟發、引導,學生自主閱讀、思考,討論、交流學習成果。
教學手段:多媒體教學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教師活動:同學們,上一節課我們研究了“發展生產,滿足消費”,明確了生產和消費的關系——生產決定消費,消費反作用于生產;認識到滿足消費,必須發展生產。社會生產總是在一定的經濟制度下進行的,在當前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這個基本國情下,我國建立了怎樣的基本經濟制度,為什么要確立這一基本經濟制度,它對于促進我國的經濟社會發展起到了怎樣的作用?這一節課就讓我們來探究這一問題。
我國的基本經濟制度
講授新課:
一、 我國的基本經濟制度
1、公有制為主體,多種經濟成分共同發展,是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經濟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