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的基本經濟制度學案
【教學設計】山東省臨清市高中政治學案:第四課 生產與經濟制度 第二框 我國的基本經濟制度
一、教材分析
根據課程標準的要求,本框要求掌握的主要內容有:我國的基本經濟制度的含義、范圍;公有制經濟的含義、范圍及其在所有制結構中的基礎地位、實現形式;國有經濟的含義、地位、作用;非公有制經濟的范圍。理解我國為什么實行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并能舉例說明我國存在的主要經濟成分。
二、教學目標
(一)知識目標
識記:我國的基本經濟制度的具體內容;各種經濟成分的含義、地位和作用。
理解:堅持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經濟制度的意義;公有制的實現形式;公有制主體地位的體現。
運用:在現實生活中,能夠區分出各種經濟成分,并說明它們的作用。
(二)能力目標
通過學習能理解我國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的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符合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符合“三個有利于”標準。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通過本框學習,使學生認識到基本經濟制度,符合我國基本國情,有利于促進我國生產力發展。從而加深學生愛黨愛國,擁護黨制定的基本路線。
三、教學重點難點
1、公有制的主體地位
2、國有經濟的主導作用
3、股份制作為公有制實現形式的原因
四、學情分析
本框題內容理論性較強,和學生的認識有一定的距離。尤其是公有制的實現形式;公有制主體地位的體現,以及股份制,非公有制作用等知識,比較難以理解掌握,應加以強化學習。
五、教學方法
學生收集、整理有關資料,教師啟發、引導,課上討論等學生主體參與的教學形式。
六、課前準備
1.學生的學習準備:預習閱讀我國的基本經濟制度的含義、范圍;公有制經濟的含義、范圍及其在所有制結構中的基礎地位、實現形式;國有經濟的含義、地位、作用;非公有制經濟的范圍。
2.教師的教學準備:收集和我國基本經濟制度有關時政材料、新聞圖片,黨和國家的有關政策,制作教學課件。課前預習本框導學案。
七、課時安排:1課時
八、教學過程
(一)預習檢查、總結疑惑
檢查落實了學生的預習情況并了解了學生的疑惑,使教學具有了針對性。
(二)情景導入、展示目標。
情境導入:
中學生張麗周末回到家中,剛進屋,一家親戚就圍坐在一起,暢談幸福生活......。
爸爸: “我在村上開的小旅館規模又擴大了,請了18個員工,國慶節之前就有旅客用電話預定房間了。” 媽媽:“我們那個果汁原料加工廠是鄉鎮企業,特別注重科技研發,廠里還經常組織我們外出學習。今年又引進了一套先進生產流水線,光是稅收就上繳了30萬元。” 表哥王強:“我們鐵路運輸部門每到逢年過節就特別忙碌。瞧,國慶節沒過完我就得趕回去上班了。”表姐王芳:“我自己開的油茶店生意好得不得了,有時候客人來晚了還找不到座位。”
請你結合材料內容,簡單介紹一下張麗一家從事的各個行業的情況,從中你得到什么啟示?
學生活動:略
教師歸納:從中大致可以反映出我國有私營經濟、集體經濟、個體經濟、國有經濟、外資經濟等經濟成分。
這些形形色色的經濟成分在我國經濟發展中互相競爭、互相促進、共同發展,為我國經濟發展帶來了繁榮、昌盛,從而構成了我國現階段的基本經濟制度。那么我國基本經濟制度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