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的基本經濟制度》教案
政治必修一
教學目的
知識目標: 識記我國基本經濟制度的具體內容,各種經濟成分的含義、地位和作用;理解公有制的實現形式和主體地位的體現,確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經濟制度的依據;
能力目標: 提高全面分析問題和透過現象看本質的能力。在現實生活中,能夠區分出各種經濟成分,并說明它們的作用。結合事例說明,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公有制經濟與非公有制經濟完全可以在市場競爭中相互促進、共同發展。
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認識到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適合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國情,有利于促進我國生產力的發展。
教學重難點
公有制主體地位的表現與國有經濟的主導作用
教學方法
講授法為主,同時談話討論探究方法相結合
教具
多媒體
課時安排
一課時
教學過程
【導入】用一些圖片展示中國當代經濟的發展。
【導入新課】引出一國經濟發展和國家經濟制度的關系,從而引出本框題要學習的內容,我國的基本經濟制度
【講授新課】
一、我國的基本經濟制度: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
對這一內容主要以教師講授為主, 第一是要對 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經濟制度有一個宏觀的把握,即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 由此明確 公有制的主體地位。 “以公有制為主體”,包括兩方面的含義:一方面否定了過去在所有制關系上盲目追求“一大二公”、“純而又純”的單一公有制的模式;另一方面發展多種所有制經濟的同時要堅持公有制的基礎性地位。
再者,從兩個角度來分析堅持這一基本經濟制度的原因,一是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原理,一是堅持這一制度的作用。 這項基本經濟制度的確立,從根本上說是由生產關系一定要適應生產力發展的客觀規律決定的,具體說來 是由我國社會主義性質和初級階段的國情決定的
既然我國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經濟制度是這樣,那么,接著我們來學習其具體的內容,首先;
二、公有制為主體
1,生產資料公有制的含義、范圍
全面認識、科學界定 社會主義 公有制經濟的含義 ,即 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社會主義公有制經濟包括國有經濟、集體經濟以及混合所有制經濟中的國有成分和集體成分。
( 1)國有經濟的含義、地位、作用。
通過教材設置的情景和柱狀圖,引導學生認識,國有經濟是我國國民經濟的支柱。教師可通過列舉國企的數據分析說明國有經濟的地位、作用
國有經濟,亦稱全民所有制經濟,是生產資料歸全體人民所有(以國家所有的形式存在)的一種公有制。它在國民經濟中居于主導地位,是我國的主要經濟基礎,是國民經濟的領導力量,在整個國民經濟中起主導作用。
( 2)集體經濟的含義、地位、作用
通過教材設置的情景和我們周圍一些鄉鎮企業,引導學生分析集體經濟的含義、地位、作用。
集體經濟,亦稱集體所有制經濟,是生產資料歸部分勞動者共同所有的一種公有制。它是公有制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可以吸收社會資金,緩解就業壓力,增加公共積累和國家稅收。國家支持、鼓勵和幫助集體經濟的發展,對發揮公有制的主體作用具有重大意義,對實現共同富裕具有重要作用。
( 3)混合所有制經濟的含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