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的基本經濟制度》教學設計
一、說教材
1、本框內容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本框的內容是對上一節教學內容的延續,在上節課中學生已經學習了社會再生產的四個環節:生產、分配、交換與消費,以及他們之間的關系,這屬于生產關系的范疇。經濟就是人們在生產資料所有制的基礎之上進行的生產、分配、交換與消費的活動,以及在此過程中形成的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我國的所有制結構構成了我國的基本經濟制度,這一制度為本單元生產與經營提供了一種制度上的保障。因此本框題具有承上啟下的作用。生產關系要適應生產力的發展這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我國的基本經濟制度是符合生產力的發展要求,符合我國國情的。
本框題的邏輯結構主要是由一條主線構成的:我國的基本經濟制度是什么(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共同發展)→公有制為什么是我國經濟制度的主體,其地位如何體現,它的實現形式怎樣→我國實行這一基本經濟制度的必然性。這一節內容主要是一個總—分—總的邏輯結構順序,因此本課也可以采用這種總—分—總的方法進行教學。
2、重難點以及其確立的依據
重點:公有制的主體地位和國有經濟的主導作用。
我國是社會主義國家,公有制是社會主義的根本經濟特征,是社會主義經濟制度的基礎,因此有關公有制主體地位的內容是本課的重點。了解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經濟制度對于我們認識國家經濟發展的原因、堅定社會主義信念,積極參加社會經濟生活大有裨益。
難點:公有制的實現形式以及我國實行這一基本經濟制度的必然性。
學生對股份制、股份合作制等方面的知識了解甚少,不容易理解為什么股份制會成為公有制的主要實現形式,把握起來有些難度。對與我國實行這一基本經濟制度的必然性的問題它涉及到我國的社會性質,我國國情和生產關系要適應生產力的基本原理,學生分析的時候會有一定難度,因此也把它作為本課的一個難點。
3、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通過學習要使學生能夠識記我國基本經濟制度的具體內容,各種經濟成分的含義、地位和作用;公有制主體地位的體現。理解堅持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經濟制度的意義。在現實生活中,能夠區分各種經濟成分,并說明它們的作用。
(2)能力目標:
重點培養學生透過現象看本質的觀察問題和分析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一種合作探究問題的能力及鑒別、思考、判斷等思維能力。理解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辨證原理,并能用它來解釋我國實行這一基本經濟制度的原因,培養學生一種知識的遷移能力。
(3)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通過本課的學習,要使學生能夠擁護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認識到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符合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國情,有利于促進我國生產力的發展。要平等的看待每一種經濟成分的地位與作用。
二、說學法
學生的實際情況是學法研究的起點,根據高一年級學生的認知水平和心理特點,我將采取學生合作探究的方法和制作學習卡片的方法來進行學法指導。
高一年級的學生已具備了一定的知識基礎和能力基礎。首先,在初中,學生已經初步了解了我國初級階段的國情,“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的基本路線和我國初級階段基本經濟制度的相關知識,以及生產關系與生產力的辨證原理的基本內容,學生應該能夠掌握本課的內容,高一年級的學生有了一定的生活閱歷,在經過了中考的分流之后,學生已經有了擇業意識和前途意識,因此迫切希望了解各行各業的一些基本情況。其次,在能力上,這一階段的學生已經具有了一定的理論概括能力,抽象思維能力,能夠理解教材當中的知識與內容。人本主義心理學和建構主義心理學的原理,這一階段的學生希望能夠自主發現問題解決問題,這樣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我們應該充分的相信學生有這種能力,因此在課堂教學的過程中我才采用了讓學生合作探究的方法來讓學生進行學習。制作學習卡片主要是為了強化和鞏固學生所學的知識,方便學生理解與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