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經濟目標》 教學設計
不全面 除了注重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外,還特別注重人們的精神生活,所享受的
民主權利、生活環境改善等,
實現社會全面進步
發展程度 發展不平衡,地區差距、城鄉差距、工農差距較大 縮小地區、城鄉各階層的差距,惠及十幾億人口
從本探究活動切入新課,讓學生從家鄉的變化,談自己的親身感受,引導學生正確認識我國當前所處的經濟社會發展階段,了解總體小康社會的微觀表現,對學生進行國情教育。
使學生了解gdp 的含義,為后面的學習作鋪墊。
運用圖片、說明我國在經濟建設方面取得的成績,引導學生了解總體小康的宏觀表現。
運用材料、圖片說明小康社會建設中存在的問題,引導學生。了解我國所處總體小康社會還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發展很不平衡的小康。從而引出全面小康社會的建設目標。
對比xx大表述與xx大的新要求。
首先引導學生明白翻兩番后,我國的綜合國力和國際競爭力明顯增強;二是培養學生透過現象看本質的能力;三是讓學生更深刻感受我國經濟發展的美好未來,進一步增強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
播放視頻材料,引述代表評論,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進入創新型國家行列的新要求。
引導學生了解全面小康社會建設的進程是一種不平衡的發展過程。
探究活動比較總體小康與全面小康的區別,加深學生對全面小康社會經濟建設新要求的理解。
課堂小結和課堂練習
課堂小結:這節課我們重點學習了小康社會的有關知識,知道了我國小康社會的現狀和發展的前景與目標,通過學習明確了總體小康是一個低標準的小康,偏重于物質消費的小康,一個發展不平衡的小康;全面小康則是一個較高標準的小康,更注重精神、文化、環境質量等全面的小康,一個城鄉差距、地區差距大為縮小的小康。
課堂練習:
①(單項)xx大報告指出:“我們要在本世紀頭二十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設惠及十幾億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會。” 全面建設惠及十幾億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會:
a、是社會主義本質的客觀要求
b、是建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客觀要求
c、是加快經濟結構調整的客觀要求
d、是進一步擴大對外開放的客觀要求 答案:a
②(多項)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經濟建設新要求是:
a、增強發展協調性,努力實現經濟又好又快發展
b、全面改善人民生活
c、建設生態文明
d、人民生活同步富裕 答案:abc
小結本課內容,加深印象,課堂練習 鞏固知識
★ 課后探究
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為什么必須堅持貫徹科學的發展觀?
★教學反思
本節內容與學生生活實際聯系密切,在學習中應該多引導學生聯系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生產和人民生活發生的重大變化,從實踐中理解我國經濟發展、社會進步的事實,展望全面小康社會的美好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