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工業化道路和國民經濟信息化(A)
教師聯系教材進一步分析:以信息化帶動的工業化。進入信息時代,不僅工業化的內容與傳統工業化有所不同,而且在技術上使發揮后發優勢、實現跨越式發展成為現實可能。信息化具有迅速收集、整理、傳輸信息的功能,它能夠降低全社會的信息成本,從而加速工業化進程,推動經濟的快速發展。不斷進步的信息網絡技術,不僅使傳統產業迅速提高勞動生產率和服務效率,增加品種,提高質量,降低成本,而且有效地改進微觀經濟管理和宏觀經濟管理,催生新的生產經營方式和新的業態。總而言之,信息化是帶動工業化的強大動力,信息化與工業化相結合可以迅速提高工業化水平,加快工業化進程。 新型工業化道路,就是在新的歷史條件下體現時代特點、符合我國國情的工業化道路。 四、學業訓練與評價方式: 1.教師在課前與學生一起預習本框內容,結合“操作平臺”,通過上網搜集有關資料使學生對所學內容有一個大致的了解,如:新型工業化道路的特征、“信息化”與“工業化”的關系等。讓他們把搜集資料的過程變成一個預先學習的過程。 2.課后加強拓展訓練。如以小組為單位調查楓涇“杰士達”汽車制造廠工業化發展之路,撰寫調查報告;還可以以小組為單位調查楓涇還有哪些企業在探索新型工業化的道路等。 3.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注重評價學生參與課堂討論、合作學習的表現和收獲、情感變化。通過這種評價引導學生分析案例、解答問題,能使學生能更好地掌握知識、培養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以提高教學效率。通過師生共同對p34操作平臺的探究性學習,幫助學生懂得現代技術和信息資源在社會經濟發展的重大作用。尤其是利用學生所熟悉的身邊的案例進行探究性學習,進一步明確我國必須走新型工業化道路。附教學資料:1.英美模式: 雖然英國和美國的工業化進程在時間上并不一致,但是,兩者工業化的動力機制具有類似性,都是依靠市場方式自發推進經濟發展,都是在經濟系統中內生地實現技術進步和產業結構的轉變。 英國是世界第一個工業化國家,英國的工業化是在市場經濟體制已經相當完善的前提下,通過市場力量和部門利潤率的變化實現的。從1776年亞當·斯密出版《國富論》提出自由競爭和自由貿易,到后來李嘉圖提出比較優勢理論,“自由放任”思想在英國的主體地位逐漸確立并成為英國經濟政策的指導思想。此后,“自由放任”一直指引著英國的工業化進程。自由競爭奠定了完善市場經濟體制的基礎,自由貿易使英國的出口保持持續擴張,出口的擴張引起國內生產結構的變化,英國因此完成了工業化。 我們可以將英國的工業化路徑總結為:“自由放任”(自由競爭和自由貿易)——市場機制完善,出口擴大——產品需求結構變化以及部門利潤率變化(以毛紡工業為代表的工業利益大于傳統農業部門利益)——生產結構轉變——圈地運動(土地產權和農業經營方式、生產組織的變化;為工業提供原料和廉價勞動力)——資本積累——工業革命(技術革新)——以紡織為先導的工業部門的擴張——工業化向其他行業的進一步擴散—經濟結構的變化—實現工業化。 美國的工業化可以看作是英國工業化模式的延伸,它同樣是在市場經濟成熟后從經濟系統內部實現工業化的。不過,美國作為稍后進行工業化的國家,在吸收英國市場經驗的基礎上,政府強有力的指導政策也起了一定作用。更重要的是,美國的工業化不但建立在市場基礎上,而且是以工廠體制和生產組織的內部創新為起點和動力的。針對美國當時人力缺乏,資源豐富的特點,企業、工廠在利益誘導和市場選擇中,自主地形成了“股份有限公司”、“通用制”等適合企業發展的大型生產組織,從而在較短時間內聚集資源,實現社會化大生產,以機器工業代替了手工勞動的生產方式,從而完成了工業化。 2.德日模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