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工業化道路和國民經濟信息化(A)
德國、日本的工業化道路被認為具有類似性,都是在強調一系列政策重點的基礎上,通過政府主導推進工業化的。 19世紀中期,當英國已經完成工業化,德國還是一個落后的農業國,但是1871年德國統一后,僅僅用了30年時間,就完成了工業化,并成為工業強國,居歐洲之首,世界第二,重要原因就是德國政府在工業化和經濟發展中起了巨大作用。德國在統一之前一直處于四分五裂狀態,貨幣、經濟制度五花八門。統一后,德國經濟學家一直強調保護民族工業的重要性,如李斯特的“國家保護主義”。保護主義也成為國家政策的理論指導。并且,為實現國家經濟強大,德國在社會軍事組織基礎上建立了強有力的政府官僚體系,成為實現產業保護、統一市場、投資科技的有效組織基礎。在英、美已經實現工業化的壓力下,德國通過強有力政府干預、通過適當的保護政策很快實現了經濟趕超。 日本的工業化也是在政府強制基礎上實現的。明治維新后,政府一方面通過大力引進西方先進科技,加速本國工業發展,實行出口導向型政策促進本國工業的發展,另一方面,注重發展教育科技,并在政府干預下迅速改革傳統生產體制,建立適合大生產的“卡特爾”。而擴張侵略、掠奪財富加速了日本工業化的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