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專題復習人生觀與價值觀教案
(四)社會實踐
1、人民群眾是實踐的主體,是歷史的創造者
(1)含義:人民群眾是指一切對社會歷史起推動作用的人們,其主要的穩定的部分是勞動群眾。人民群眾是實踐的主體,是歷史的創造者。
(2)為什么?人民群眾是社會物質財富的創造者,從根本上推動了社會的發展;人民群眾是社會精神財富的創造者,推動了社會的全面進步;人民群眾是社會變革的決定力量,在社會變革中起主體作用。
(3)要求:我們必須樹立群眾觀點,堅持群眾路線,做到相信群眾,依靠群眾,為了人民群眾的利益而奮斗。
群眾觀點:相信群眾自己解放自己、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一切向人民群眾負責、虛心向人民群眾學習
群眾路線: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
(4)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與杰出人物的重大作用的關系
杰出人物對社會歷史發展的促進作用總是以人民群眾創造歷史的決定作用為基礎。人民群眾創造歷史的決定作用,是產生杰出人物歷史作用的源泉,杰出人物只有自始至終地依靠群眾,才能有所作為。
2、在改造客觀世界的同時改造主觀世界
(1)含義:
改造客觀世界就是改造自然界和人類社會。改造主觀世界就是改造自己的思想,改造自己的認識能力,改造主觀世界同客觀世界的關系,其中對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改造處于核心地位。
(2)改造客觀世界和改造主觀世界是相互聯系、相互作用的
①改造主觀世界是為了更好地改造客觀世界,人們在改造客觀世界的同時也改造著自己的主觀世界
②通過自覺改造主觀世界,又能提高改造客觀世界的能力。在這種相互作用之中,人們不斷地改善著主觀世界同客觀世界的關系,實現著促進客觀世界的發展和人自身的不斷完善的雙重目的。
③無論是改造客觀世界,還是改造主觀世界,都離不開社會實踐。
(3)在實踐中改造主觀世界應追求兩個境界:
①世界觀境界,就是在實踐中實現主觀與客觀的科學統一,確立正確的價值導向,正確的認識世界,成功的改造世界。
②人生觀境界,就是在實踐中自覺的為社會服務,為人民服務,積極地為社會做出貢獻。實現個人與社會的統一。
(五)歷史唯物主義理論體系
1、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的辯證關系。
2社會存在與發展的客觀性與規律性
(1)社會存在與發展具有客觀性
①、物質資料生產方式是社會發展的決定力量,社會發展歸根到底是物質生產的歷史,是生產方式更替的歷史
②、社會的存在與發展受客觀規律的制約
(2)社會發展的基本規律
第一 、
①生產力就是人類在生產實踐中形成的改造自然的物質力量。具有客觀現實性與社會歷史性。
②生產關系就是人們在生產過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識為轉移的經濟關系。
第二、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上層建筑要適應經濟基礎的狀況。
①、經濟基礎就是由社會一定發展階段的生產力舊的的生產關系的總和。實質是社會一定階段的基本經濟制度。
②、上層建筑就是建立在一定的經濟基礎之上的意識形態以及相應的制度、組織和設施。
③政治上層建筑與經濟基礎的關系就是政治與經濟的關系。經濟是根源,經濟決定政治。政治反映并服務于經濟,政治是經濟的集中體現。
3、社會發展的動力
(1)唯心史觀認為社會發展的動力是人們的思想動機或精神力量。唯物史觀認為社會發展的根本動力是社會的基本矛盾運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