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專題復習人生觀與價值觀教案
(2)根本動力:社會的基本矛盾運動:
①物質資料生產方式是社會存在發展的基礎。
②物質資料生產方式基礎上形成的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的矛盾是社會的基本矛盾。
③表現在:一、生產力是社會發展進步的最終決定力量,是衡量社會進步的根本尺度。
二、生產力的發展,必然要求變革生產關系以適應生產力的發展。生產關系的變革必然要求上層建筑的變革。
(3)階級斗爭是階級社會發展的直接動力。(p118)
(4)改革是推動社會發展的強大動力。
①、改革是解決社會基本矛盾的有效途徑,改革的目的是解放發展生產力。
②、社會主義改革的性質及目的。(p118)
(5)科技是第一生產力。
①原因:科技的任何發明創造都會引起勞動資料、勞動對象、勞動者素質(生產力的要素)的深刻變化。
②科技在社會發展中的作用:
一是科技作為先進生產力的重要標志。
二是科技作為第一生產力,改變了生產力的構成要素。
三是科技既能促進經濟社會的發展,在一定條件下對人類的生存發展帶來消極影響。
例題(08全國卷ⅰ)材料一:XX年以來國際市場糧食價格持續上漲,一些發展中國家出現了嚴重的糧食危機,30多個國家由此發生民眾的抗議和騷亂,一些發達國家出現了搶購大米等食物的風潮,糧食危機有向世界蔓延之勢。
材料二:在過去五年中,我國政府從加強農業基礎入手,把促進糧食增產和農民增收作為首要任務,采取了一系列重大舉措,極大地調動了農民種糧的積極性,全國糧食連續四年增產,儲備充足。結合材料,闡述我國政府著力抓好糧食生產所體現的歷史唯物主義的道理。(10分)
答案、①物質資料生產對人類社會的存在和發展期決定性作用,是人們從事政治活動、科學活動和其他社會活動的基礎。經濟是政治的基礎,糧食是最重要的生活資料,糧食問題不僅是經濟問題,也關系到國家安全、政治穩定和社會安定。
②人民群眾是國家的主人,是歷史的創造者。政府著力抓好糧食生產,解決好吃穿住這些人民群眾最關心的直接利益問題,才能調動人民群眾的積極性,保持社會穩定,促進社會和諧發展。
三 哲學觀點總結:
1、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的辨證關系原理:
⑴原理內容:一方面,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社會意識是社會存在的反映;另一方面,社會意識對社會存在具有能動的反作用,科學的社會意識對社會存在的發展具有巨大的促進作用,非科學的社會意識對社會存在的發展起重大的阻礙作用。
⑵方法論:在分析社會現象是要從社會存在上找根源,同時又要重視社會意識的作用。
2、價值觀的導向作用:(價值觀的含義、本質、作用,要樹立正確的價值觀)
⑴哲理內容:價值觀是對客觀事物有無價值及價值大小的根本觀點和評價標準,價值觀是一種社會意識,是對社會存在的反映。價值觀作為一種社會意識,對社會存在具有能動的反作用,不同的價值觀,對人們認識和改造世界的活動,對人們人生道路的選擇,具有不同的導向作用。
⑵方法論::我們必須樹立正確的價值觀。(集體主義價值觀,科學發展觀,可持續發展觀等)
3、正確的價值觀要符合事物發展的規律和人類的根本利益
4、個人利益與集體利益的辨證關系原理:
⑴原理內容:二者是辨證統一的,兩者互為前提而存在,相互促進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