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第五課 財政稅收和納稅人(1)
必須正確處理國家、企業、個人三者之間的相互關系。(板書)這一點是從局部與全局之間,國家、集體、個人三者之間的相互關系的角度,來分析如何處理積累與消費的關系。從社會經濟發展的角度考慮,國家必須有一定的積累,這樣才能集中力量辦大事,加快現代化建設的步伐,實現國民經濟的協調發展。企業也必須有一定的積累,這樣才能有力量擴大生產規模,采用新技術,增加發展的后勁。在國民收入的分配中也必須充分考慮勞動者個人的利益,使廣大人世群眾能從經濟的發展中得到實惠。以上我們講了正確處理積累和消費之間關系的三條原則。這三條原則的存在說明:國民收入的根本不能由人們的主觀愿望決定,而是受經濟條件制約的。因此,我們在進行國民收入分配時,在考慮積累和消費的比例關系時必須遵循這三條原則。下面請同學們討論三個問題:1)如果要用“一要吃飯、二要建設”來表達國民收入的分配,它所反映的是什么關系?2)如果全社會的消費資料的數量不增加,而貨幣工資水平不斷升高,會出現什么后果?3)我國人民的消費水平能不能在短時期內達到發達國家水平?(教師歸納講授)(1)所謂“吃飯”就是指人民生活。在我國的經濟建設中,首先要保證人民的基本生活需要,“飯”要吃好,但也不能吃得過好。“建設”就是指擴大再生產。如果將產品都吃光用光,國家就沒有希望。只有在吃飯之后國家還有余力搞建設,國家才會有希望。所以,“一要吃飯,二要建設”反映的是國民收入分配中積累和消費之間的關系?2)如果消費資料的數量不增加,而貨幣工資水平不斷提高,那么,會出現什么后果?這實際上就是說消費基金的增長超過消費資料總量的半長。其后果至少有兩個:一是消費資料價格大幅度上漲,使經濟秩序出出混亂;二是由于社會成員之間貨幣工資增長的幅度不同,導致一部分人實際生活水平下降,從而出現社會不穩定。3)我國的經濟發展水平與發達國家還有很大差距,并且在短時期內不可能消除:另外,我國人口多,資源相對不足,經濟發展和消費水平的提高都受到制約。所以,我國人民的消費水平不可能在短期內達到發達國家的水平。我們在改革開放方針的指引下,有必要大力提倡和發揚艱苦奮斗、勤儉節約的優良作風,不能追求不切實際的高消費。鞏固新課(教師對本節課內容進行歸納小結,并請學生思考和回答以下問題。)應該怎樣正確認識和處理和消費的相互關系? 如果用“一要吃飯,二要建設”來表達國民收入的分配,它所反映的是什么關系?高一第五課 財政稅收和納稅人(2)第二課時復習提問什么是國民收入?國民收入按最終用途可以分為哪兩個部分? 應該怎樣正確認識和處理與消費的關系? (設計以上兩個問題的目的在于:第一,幫助學生鞏固對國民收入概念的理解,強化學生對國民收入是新創造的社會財富的認識。第二,幫助學生復習正確處理積累與消費的三條原則,并使學生認識到這些原則是實現國民收入合理分配,促進經濟和社會協調穩定發展的基本保證,也是國家參與社會產品分配所必須遵循的基本原則。在此基本上適時切入本課所要講的具體內容──國家參與社會新產品分配的兩個方面:財政收入和支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