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第五課 財政稅收和納稅人(1)
導入新課在日常經濟生活中,人們經常可以遇到一些財政現象和財政問題。如,為迎接建國五十周年,天安門廣場和人民大會堂進行維修改造工程,又如,軍隊和警察是由國家出錢裝備的,國家機關、科研單位和學校是國家財政拔款保證運行的,以上這些都是財政現象。就是一般老百姓也直接或間接地同財政打著交道。如居民購買公債(國庫券),交納與居民有關的各種稅(個人所得稅、自行車稅等),這些都會形成國家的一定收入,也是財政現象。由此可見,作為一個國家,經濟和社會的發展離不開財政;作為國家中的居民,其生產和發展也離不開財政。那么,什么是財政?什么是預算和決算?什么是財政收入支出?什么是財政收支平衡和財政赤字?這些問題就是我們今天這節課所要學習的內容。講授新課二、財政收入和支出(板書) 財政含義(板書) 請同學們看圖表(一)(教師上課前應準備好這張圖表),思考并回答下面的問題:1)在國民收 入的初次分配中哪些部分要歸國家占有?被國家占有的這部分是不是國家的財政收入的全部?2)國家掌握財政收入的目的是什么?(教師歸納講授)國民收入在物質生產部門被創造出來,到最終進入消費領域,要經過一個復雜的分配過程。國民收入的分配分為初次分配和再分配。初次分配是指在創造國民收入的物質生產部門(農業、工業、建筑業等)內部進行的分配。再分配是指在初次分配之后又在全社會范圍所作的分配。在我國,國民收入的初次分配分別在國有企業、集體企業或經濟單位以及其他所有制經濟單位中進行的。在國民收入的初次分配中,國有企業、城鎮企業、私營企業、個體企業上繳給國家財政的稅金,以及國有企業上繳給國家財政的利潤和農民上繳給國家財政的農業稅,是國家財政收入的最主要部分。在國民收入的再次分配中,第三產業上繳給國家財政的稅金,以及國家財政部分發行的國庫券、經濟建設債券等,也是國家財政收入的一部分。國家掌握這部分財政收入的目的是國家利用這些財政收入來滿足社會各方面支出的需要。如,保證國家和政管理和國防建設的需要,用于發展科學、教育、文化、衛生事業,直接參與農業開發和能源、交通等重點項目的建設。以上分析說明了國家取得財政收入的主要形式和途徑,同時又指出了國家取得財政收入的目的──用此滿足社會各方面支出的需要。這種國家的收入和支出就是財政。掌握財政的概念需要注意以下三個問題:1)財政的內容;2)財政的特點;3)財政的本質。財政是同國家的產生和存在相聯系。國家為了維持自身的存在和發揮職能,必須消耗一定的社會產品。但是,國家本身通常不直接從事生產活動,因而必須憑借自身擁有的政治權力,強制性地往收一部分社會產品,以滿足各方面支出的需要。這種國家的收入和支出就是財政。它是國家憑借政治權力而進行的社會產品的分配。從這一概念的內容可以看出,財政是一種分配關系,是一種以國家為主體、在社會范圍內集中性的分配關系。這就是財政的本質。概括的說;1)財政的內容是國家對社會產品的分配。2)財政的特點是以國家為主體、憑借政治權力而進行的社會產品分配。3)財政的本質是一種分配關系。通過對以上內容的學習,同學們已經知道:國家的收入和支出就是財政。那么,國家的收入和支出是如何確定并開始實施的呢?下面我們就來討論這個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