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音版高中音樂鑒賞全冊教案1
第二單元 腔調情韻——多彩的民歌第二節 高亢的西北腔一、學習目標:1、聆聽兩個版本的《腳夫調》,比較舞臺演出與原生態演唱帶給人不同的心理感受,認同民歌的藝術價值在于對人們普遍存在情感的真摯表達。2、認真細致的聆聽《腳夫調》、《上去高山望平川》、《刨洋芋》,感受、體驗、理解三首民歌的內容、情感、風格及其創作方法,并能在此基礎上做適當的審美評價。3、對民歌的基本概念有初步的認識;對西北民歌—尤其是對“花兒”、“信天游”要有較為明確的認識。二、教學重點、難點 (一)教學重點:感受、體驗西北民歌的地方風格特征,認識“花兒”、“信天游”等民歌體裁。(二)教學難點:探究西北民歌的風格及形成這種風格的內在原因。三、教學內容:《腳夫調》(陜西民歌)《上去高山望平川》(青海民歌)、《刨洋芋》(山西民歌)、四、教學資源建議:(一)人音社現有配套音像資源及教材資源。(二)網上資源:直接搜索花兒及信天游、山西民歌等關鍵字。有關青海花兒的論壇:陜北民歌網址:及等。(三)影視音樂中的陜北民歌。如:《血色浪漫》、《信天游》等。(四)教師能親自演唱的西北民歌。(五)學生搜集到的資源。五、教學方法與學習指導策略建議: (一)教學方法1.發揮教師個人魅力,展現個人專業技能,直觀給與學生感受音樂的形式,引導學生對民歌產生興趣。2.充分利用教學課件與視頻資料,多給與學生提供民歌的信息資料,逐漸形成對民歌的情感,以提升審美、鑒賞能力。3.建議在教學中要從學生熟悉、感興趣的歌或問題導入,在此基礎上去多聽、多唱、多想、多比較,引導學生主動思考,多用對比賞析法與體驗法。4.用好課后的拓展與探究題。如:教材的“拓展與探究”的第4題,可讓學生在地圖上找出西北五省的地理位置寫上簡稱;探究的環節可直接用書后的第二題與第四題,引導學生的體驗活動也可用第一、三題等。(二)學習指導策略教師盡量指導學生用好教材,認真閱讀課本上的知識點,可帶著書后相關問題去體驗、探究,主動參與到課堂活動中。六、教學過程:
教學
環節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
歌
曲
導
入播放阿寶演唱的,《山丹丹開花紅艷艷》引出課題聽音樂走進教室創設情境導入課題
走
進
西
北
民
歌
一、了解信天游1. 聆聽兩個版本的《腳夫調》比較舞臺演出與原生態演唱帶給人的不同感受(播放)2. 教唱《腳夫調》,體會信天游的特點(教師要盡量用方言教唱,從方言演唱、裝飾音、體裁等方面引導學生去感受)3. 概括信天游的風格二、走進“花兒”1. 欣賞歌曲《上去高山望平川》,集體朗誦歌詞,了解歌曲所表達的情緒2.感知音樂的表現手法,再次聆聽歌曲,請學生帶著問題去欣賞。(1) 歌曲的旋律有什么特點? (2)節奏怎樣? 2. 教師引導學生總結“花兒”的特點三、欣賞山西民歌《刨洋芋》聆聽旋律,感受歌曲所表達的情緒。 找出句與句之間相同的地方。四、引導學生總結西北民歌的風格特點:聆聽感受聆聽講解,進一步感受模唱,特別是方言在老師的引導下概括聆聽、感受、體驗歌曲的風格旋律高亢悠揚、開闊節奏自由學生應能找出第一第二句:頭相同,尾不同;第二第四句:尾同頭不同學生分組討論得出西北民歌高亢悠長,起伏大;節奏自由、舒展。采用聽—想—觀看—討論的程序,了解各首民歌風格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