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音版高中音樂鑒賞全冊教案1
教學環節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
西
北
民
歌
拓
展引導學生展示自己搜集的民歌資料展示自己課下搜集的民歌,并讓同學辨別出哪一首是西北民歌運用所學知識,自我檢測
音
樂
作
品
創
編引導學生進行西北民歌創編1. 學生根據西北民歌的特點創編歌曲2. 展示本組的創編作品讓學生運用所學進行創編
西
部
放
歌在《西部放歌》的音樂聲中教師總結:西部民歌有著豐厚的底蘊和鮮明的特色,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在音樂中結束本課引導學生喜愛西部民歌七、教學評價設計:(一)注重過程評價,關注學生在課堂上的參與率與積極性,關注學生的情感表達,注重引導好學生參與實踐表現能力的培養,特別是帶學生們多模仿方言演唱民歌,在親身感受與體驗中形成對民族音樂的感知、興趣、審美情感。(二)可通過知識問答、演唱展示、創編、鑒賞、交流、等各種活動檢測學生課堂的學習效果。
《獨特的民族風》教學設計一、 學習目標(一)聆聽《遼闊的草原》、《宗芭朗松》、《牡丹汗》,感受、體驗蒙族、藏族、維吾爾族民歌的民族風格,認識了解“長調”、“囊瑪”、“愛情歌曲”等民歌體裁。(二)初步懂得民歌與人們的生活地域、生活方式、經濟形態、文化傳統、語言語音等因素之間密切的關系,是形成民族風格的重要原因。(三)學唱幾首民族歌曲,在老師的引導下,從優美的旋律中體味其民族風格及特點。二、 重點、難點 重點:以蒙古族《牧歌》、《遼闊的草原》、《嘎達梅林》為欣賞重點,在聆聽、延長的過程中使學生感受、體驗蒙古族的民歌風格。難點:能主動分析藏族、維吾爾族的民歌風格,并能學會對民族音樂風格進行判斷。引導學生多角度的關注少數民族民歌。,對少數民族音樂文化的產生、發展條件及原因作適當研究。三、 教學內容安排(一)聆聽、演唱蒙古族民歌,感受、體驗其音樂情緒,區別認識長調、短調。理解蒙古族民歌音樂風格及題材形式。(二)聆聽少數民族民歌,通過對比的形式掌握囊瑪、維吾爾族的愛情歌曲的相關知識;對三個少數民族音樂文化的產生、發展及民間音樂分類知識要有所了解。(三)對民族音樂產生、發展的條件及原因做適當的探究。
四、 教學資源建議
(一)教師課前準備充分相關文字資料和影音資料
(二)學生以小組的形式進行討論學習,注重挖掘學生中的教學資源。
(三)課堂上充分利用學生初中和小學階段已學過的少數民族歌曲及相關音樂知識。
(四)利用視頻資料,讓學生多角度的學習少數民族音樂。(如舞蹈動作,民俗文化等)
五、 教學方法與學習指導策略建議
(一)充分利用教材,布置、引導學生閱讀課本及參考資料
(二)對少數民族的民歌,中在引導學生感受、體驗、認識、理解其音樂風格。因此,要保證必要的音樂時間活動。在聆聽、模唱的過程中進一步感受、認識、以及民族風格。教師引導學生運用音樂術語對民歌進行描述與情感的表達。